首页 > 垃圾处理 > 温故2022这些事件将继续影响未来!
2023
01-01

温故2022这些事件将继续影响未来!

  根据住建部公布的《2021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21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2.5亿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88%,其中焚烧处理量约为1.80亿吨,占比高达72.5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105.7万吨/日,其中,焚烧处理能力为71.95万吨/日,占比达到68.1%。

  2021年,全国县城生活垃圾清运量为6791.35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98.47%。其中垃圾焚烧处理量约2772.59万吨,占比40.83%。县城总无害化处理能力33.80万吨/日,其中焚烧处理能力17.17万吨/日,占比50.80%。

  分省看,天津、海南、浙江、江西、四川、福建、江苏、山东、云南、安徽、河北、广东、河南、上海、贵州、广西和重庆17个省(区、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超过60%;湖北、甘肃、吉林、湖南、山西、北京、宁夏、辽宁、黑龙江、新疆和陕西11个省(区、市)在40%-60%之间;内蒙古、西藏、青海3个省(区)和新疆兵团不足40%。

  从一定程度上讲,垃圾焚烧已经实现了“能建尽建”,凡是有条件、有能力建设并维持焚烧项目运营的市县,都已建了焚烧,剩下的基本都是力不从心的。所以这个行业的发展余量已然不足,同时也意味着垃圾焚烧市场格局已定,在剩余的有限空间里,任何一家企业都没有能力再去改变现状。当然,除非出现一次震动行业的大并购。

  实际上,真正能够左右垃圾焚烧,乃至垃圾处置市场规模的只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垃圾量”。这个问题正困扰着大多数已建成投产的存量项目。

  2022年,包括光大、康恒、中节能、首创、北控等在内的几乎所有垃圾焚烧巨头,都做了同一件事,那就是掺烧厨余垃圾残渣、市政污泥及其他一般工业固废,以解决生活垃圾不足问题。

  中节能在一份项目环评公开信息里坦诚的说:“自本项目运行以来,入炉生活垃圾量范围为1244~1557t/d、平均1392t/d,占设计规模的82%~92.8%,达不到满负荷规模,目前生活垃圾的缺口最大有20%,目前生活垃圾不够时,掺烧部分的陈腐垃圾。陈腐垃圾来自于焚烧厂旁边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根据企业调研,陈腐垃圾大概在3~5年内焚烧完。随着市政环卫规划的改变,临沂市部分市区的生活垃圾被分流到中节能(郯城)环保能源有限公司、中节能(临沂)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等生活垃圾焚烧厂处置,本项目垃圾收运范围内的垃圾逐渐被分流,届时垃圾量不足以保证焚烧炉的长期满负荷稳定运行”。稳稳地道出“垃圾量不足”这个尴尬。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垃圾焚烧,已从一(地级)市一厂发展到一区(县)一厂,垃圾真不够分了。而且近年来人口增长乏力,人口外流,消费不足,直接导致垃圾量滞涨,逆转了我们之前总是习惯性预测“垃圾量年增xx%”的认知。

  反映到招投标方面就是,2021年垃圾焚烧中标项目总处理规模6.35万吨/日,较2020年下降15.67%。同时项目规模也在缩小,2021年新增项目中大于1000吨/日的总计15个,仅占五分之一;项目建设规模处于300~800吨/日的则多达50个。

  在垃圾焚烧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双双遇到瓶颈的同时,2022年,垃圾焚烧政策方面则是利好不断。

  2月9日,国家发革委、生态环境部、住建部、卫健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要达到80万吨/日左右。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左右,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能力比重达到65%左右。

  7月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县域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通知》。将重点支持县域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及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支持行业或区域统筹整合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项目。

  9月22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态环境部印发《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提出要有效利用本地垃圾焚烧厂等处理能力,协同焚烧处置污泥。

  11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具备条件的县级地区基本实现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全覆盖。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活垃圾分类重点城市、“无废城市”建设地区以及其他地区具备条件的县级地区,应建尽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到2030年,小型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技术、商业模式进一步成熟,除少数不具备条件的特殊区域外,全国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基本满足处理需求。同时,意见指出,针对小型生活垃圾焚烧装备存在的烟气处理不达标、运行不稳定等技术瓶颈,形成亟需研发攻关的小型焚烧技术装备清单,组织国内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研发攻关,重点突破适用于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垃圾焚烧需求的100吨级、200吨级小型垃圾焚烧装备,降低建设运维成本。

  很明显,政策正在试图为垃圾焚烧行业发展打开一扇新门,希望把在城市遇到发展瓶颈的焚烧引入县级地区,以解决县域垃圾处理问题。然而,县级地区发展焚烧同样面临一系列问题,县域垃圾量更加不足;项目规模小,效益差,余热几乎无法利用,几乎只能靠补贴;烟气、飞灰等污染物治理成本高等等,这些难题都需要在新的一年,甚至未来数年里去慢慢解决和消化。

  2022年2月,生态环境部对第二次修订后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公开征求意见,其中第9.3.2条提出,“ 处理渗滤液产生的浓缩液应单独处置,不得回灌生活垃圾填埋场或进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

  虽然正式稿延宕至今仍未出台,但这条规定却震撼了整个渗滤液处理领域。因为它将目前最常用的、成本最低廉的两条填埋场浓缩液处置技术路线彻底堵死,让目前主流的膜法+回灌工艺瞬间不那么香了……。而道路只有两条,要么不产生浓缩液,要么想办法处理掉浓缩液。

  从2021年1月到2022年10月,全国共开标39个渗滤液全量化处理项目,其中2021年10个,2022年前十个月已达29个。

  不产生浓缩液的“非膜法”工艺也开始引发更多关注。以典型的非膜法工艺“芬顿高级氧化+曝气生物滤池”为例,它采用Fenton流化床作为预处理,去除部分有机物,并将难降解有机物氧化为易降解有机物,大大提高垃圾渗滤液的可生化性,通过后续的曝气生物滤池进行深度处理,可达到进一步去除有机物、脱色和脱除总氮的目的。

  部分专业文献研究表明,该工艺技术处理出水可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表2标准,且使用维护方便、投资运行费用经济,可彻底解决垃圾渗滤液反渗透(RO)处理工艺存在的运行成本高问题,并且无常规的反渗透膜法带来的浓缩液问题。

  成本方面,环卫科技网在与拥有非膜法工艺技术的企业交流时,对方表示,非膜法处理新鲜的渗滤液,在CODcr超过10万的情况下,处理收费约50元/吨,若CODcr指标更低,处理费还可以进一步降低。而对于老龄化渗滤液,CODcr不再是核心问题,最需要解决的其实是总氮,非膜法同样可以应对,只是处理成本会较新鲜渗滤液略高。

  总之,非膜法处理渗滤液在工艺方面不存在任何问题,且在综合考虑浓缩液处理问题的情况下,若要实现渗滤液全量处理,非膜法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

  当然,非膜法并不会成为“膜法”的终结者,因为只要给膜法增加一道蒸发工艺处理掉浓缩液,膜法同样可以实现“全量化”处理。所以,还是让膜法和非膜法自由竞争,各行其道好了!

  2022年3月,住建部正式发布2022版《城市道路清扫保洁与质量评价标准》(CJJ/T126),该标准将替代2008版的同名标准,自5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标准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道路清扫保洁质量评价方式改变了,一方面将路面尘土量检测列入指标,一方面明确该检测仅用于评价机械化作业的工作质量。而所谓“路面尘土量检测”,就是俗称的“以克论净”。

  新标准的“道路清扫保洁质量要求与评价”章节规定,“……各清扫保洁等级道路的道路清洁度评价包括道路感观质量检查、道路可见垃圾及污渍密度检测和路面尘土量检测……”。很明显,路面尘土量检测终于被明确列入道路清洁度评价三指标之一,旧版却只有两个指标。换句话说,“以克论净”变得更有依据了。

  不过标准同时要求,路面尘土量检测应在车行道进行,仅用于评价机械化作业的工作质量。而旧标准却是要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进行,也未明确是否仅限评价机械化作业。所以,有了新标准的加持,环卫工人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摆脱“以克论净”之苦了。

  2022年的环卫市场,是一个“标王”之年,10亿、20亿不在线亿已成“新风尚”。

  然而,尴尬的是,这些“标王”与环卫企业却没有什么关系,直接“中标”项目的往往都是政府融资平台。

  例如,10月份,河北省霸州市城乡环卫一体化特许经营项目中标结果公布,由霸州财信市政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标,中标金额约为40.8亿元。仅仅一周后,霸州财信市政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就转换角色为“甲方”,并把这个30年的环卫特许经营项目分包为3包共14个标段进行公开招标,服务期限则缩短为3年。

  到了12月,“天津市北辰区城乡环卫一体化服务项目”开始招标,而这个项目却来自一周前天津津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中标的“天津市北辰区城乡环卫一体化特许经营项目”。与霸州项目类似,“新”的北辰区环卫项目去掉了“特许经营”,“乙方”变“甲方”,并把这个特许经营期限长达15年、总金额超53亿的环卫项目改成了了一个服务期限5年,采购预算约15亿的“非典型性”项目。

  实际上类似的情况已不胜枚举,我们甚至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新的环卫市场化模式:政府把环卫服务特许经营项目通过政府采购程序或其他方式移交给国资平台,由国资平台对项目进行分包后重新招标,服务期限普遍从特许经营10-30年缩水为采购服务式的3-5年,年化金额则减少10%-20%。

  通过政府融资平台二次分包环卫市场化项目,对政府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解决了环卫服务的经费问题,缓解了财政支付压力,同时还让政府融资平台得以“实体化”,但唯独失掉的却是我们推行环卫管理体制改革的初心!还有环卫市场的健康程度,以及我们所向往的营商环境,是否也跟着提升了呢?这恐怕是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2022年11月,住建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要通过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力争用2年左右时间,深入探索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的方法和举措,在部分城市建立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进城市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

  住建部发文后,安徽、山东等省相继转发文件,启动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试点工作。

  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此前一直不太引人瞩目,其处理体量难以媲美生活垃圾,但算算明细账你会发现,园林垃圾处理,实际也蕴含着千亿级市场。

  根据环卫科技网数据,11月9日,深圳市宝安区市容环境综合管理服务中心采购废旧家具和绿化垃圾收运处理服务,其中绿化垃圾日均处理量约为130吨,收运控制单价达181.10元/吨,处理控制单价为170.61元/吨,合计总金额超过350元/吨。服务期为1年,可续签,合同履行总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然而,目前园林绿化废弃物产生量尚缺少统计数据,各地对园林绿化废弃物产量的统计口径也各有不同,导致数字差异巨大,例如很多公开报道均表示北京市年产园林绿化垃圾约500万吨,这已相当于北京市生活垃圾年清运量的六成。但知网的一篇讨论《重庆市主城区园林绿化废弃物产生量及处置情况调研》的论文却介绍,重庆市主城区绿化管理单位管辖区域绿化垃圾年总产量为25859t。北京和重庆,不可能会出现近200倍的差距!

  若统一按照北京市统计口径,并以园林绿化垃圾产生量占到生活垃圾清运量的60%估算,根据2021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21年全国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清运量约为3.17亿吨,则全国园林绿化垃圾年产量达到1.9亿吨之多。

  参考深圳市宝安区绿化垃圾收运处服务合计350元/吨的控制价,全国园林绿化垃圾收运处带来的市场规模将达665亿元/年,这还未包括相关收运车辆、破碎设备研发、生产以及销售所带来的市场。最乐观估计,园林垃圾资源化利用,千亿级市场不是梦!但现实会如何?还要看2023年的情况!现在需要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园林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恐怕还没有到迫在眉睫的地步。

  今年2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要求“完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建回收渠道,构建跨区域回收利用体系。推进废旧动力电池在备电、充换电等领域安全梯次应用。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建设一批梯次和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培育一批梯次和再生利用骨干企业,加大动力电池无损检测、自动化拆解、有价金属高效提取等技术的研发推广力度”。

  据第三方企业资料查询平台信息,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新增注册企业数量达1.07万家,而在2018年,全国也仅仅2000家回收企业而已。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包括宁德时代、天赐材料、格林美、赣锋锂业、天齐锂业、华友钴业等在内的头部企业相继下场或官宣下场。

  前瞻产业研究院根据市场测算,在价格并不存在波动的情况下,2021年我国动力锂电池回收市场规模达170亿元。华泰证券预测,到2025年,退役动力电池规模将超过100Gwh,国内废旧锂电池回收市场规模达784.1亿元。中信证券预测,2027年全球电池回收行业市场空间将超1500亿元。

  退役动力电池作为固体废弃物的一种,对长期从事固废产业的环卫、环境领域头部企业诱惑力巨大!同时,他们自身通常也是新能源车辆的大用户或制造商。据环卫科技网统计,近一年来,已有多家圈内企业布局动力电池回收。

  2021年12月25日,盈峰环境与仙桃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设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资源化中心项目。根据协议,盈峰环境(000967)拟在仙桃市循环产业园建设“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资源化中心项目”,预计总投资将达10亿元,建成后具备年拆解8万吨动力锂电池包的生产能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业务将覆盖湖南、湖北等地区。

  2022年1月,福龙马(603686)成立全资子公司“福龙马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主营业务为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等。10月29日,福龙马宣布将通过福龙马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5.5亿元建设“锂离子电池低碳-高值-整体资源化利用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拥有年回收利用5万吨废旧锂离子电池及极片废料的处置能力,用地118亩。

  2022年4月27日,旺能环境(002034)宣布由全资子公司浙江旺能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出资1,000万元设立湖州景宝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主营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等业务。

  2022年8月,博世科(300422)先后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和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博世科将负责两家汽车制造企业产生的符合回收标准的废旧电芯、模组、极片、退役动力电池包,同时还将共同建立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网络,以保证废旧动力电池有序回收与规范处理。11月,博世科又与国轩高科、印尼永庆、华友钴业签署动力电池回收合作协议,进一步深耕国内外动力电池回收市场。

  2022年9月,伟明环保(603568)宣布与格林美(002340)、青山所属永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报废汽车、动力电池和电池废料回收利用达成框架合作协议,拟在浙江省温州市共同规划投资开发建设年10万辆报废汽车回收利用和10万吨动力电池与电池废料回收项目。伟明环保下属伟明盛青公司还与格林美下属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永青科技就福安青美项目达成增资合作框架协议,拟合资开展三元前驱体、磷酸铁锂材料等方面的合作。

  同时,除第三方电池回收企业外,部分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也在积极履行“生产者责任”,落子动力电池回收。以国内客车和新能源环卫车领军企业宇通为例,宇通宣布将与客户携手打造“电池使用-电池回收-梯次利用”的生态闭环,对动力电池进行回收梯次利用,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电池价值链。

  相对于传统的环卫服务和垃圾焚烧市场,动力电池回收几乎可以算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具有极佳的发展前景,企业积极布局自然无可厚非,但也要看到,即使乐观估计,到2025年,全国退役动力电池总量也不过110万吨,而仅仅环卫、环境企业在最近两年内形成的处置产能就已达数十万吨之多,如果再算上格林美、宁德时代等等圈外巨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饱和恐指日可待!

  环卫人之所以乐言再生资源回收,是因为垃圾分类的可回收物(包括低值可回收物)亟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消化,所以我们提出了“两网融合”。但对于高度市场化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来说,垃圾分类得到的那部分可回收物却几乎是“可有可无”状态。

  2022年2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力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7%,其中,冶炼渣达到73%,工业副产石膏达到73%,赤泥综合利用水平有效提高。主要再生资源品种利用量超过4.8亿吨,其中废钢铁3.2亿吨,废有色金属2000万吨,废纸6000万吨。

  在今年9月22日的一场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等9类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达3.85亿吨,是2012年的2倍以上。

  可见,再生资源回收的体量甚至远超全国生活垃圾清运量,从工信部通知和国家发改委的数据也能够判断,再生资源主要来自工业和商业,到底有多少来自生活源?印象中似乎没看到过权威数据。

  所以若想“两网融合”,垃圾分类首先当自强!今年出台的再生资源相关政策也对垃圾分类表现出了热切的期待。

  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拓宽废旧纺织品回收渠道,积极发展互联网+回收,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要 充分利用生活垃圾分类系统收集废旧纺织品 。

  另外,商务部出台的《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建设管理规范》(SB/T 10720-2021)也在今年得以实施,包括中再生、天楹在内的数十家企业通过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认证,引领再生资源绿色、低碳回收体系建立,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同时,还有更多环卫企业、垃圾分类企业热情拥抱再生资源回收,侨银股份、旺能环境、伏泰、联运、虎哥等都在积极布局。

  今年3月,侨银股份与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了《“碳中和·无废城市”项目投资协议》,拟在高新区投资“碳中和·无废城市”项目,探索构建“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大数据管理+供应链金融”的全链条市场化运营模式,解决再生资源市场体系普遍存在的组织化程度低、小散乱、加工利用技术水平低等问题。

  7月,旺能环境以人民币3.3亿元收购国内废轮胎回收领军企业南通回力橡胶有限公司,进一步扩充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产品线,并与美欣达集团旗下汽车拆解板块有更强的协调性,有效提升公司综合实力,增加盈利来源。实际上,自2021年以来,旺能环境不断通过并购介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业务。2021年12月,旺能环境收购建筑垃圾处置服务提供商浙江欣立生态科技有限公司80%股权;2022年1月,旺能环境再次收购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商浙江立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60%股权。未来,再生资源回收将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

  8月,天楹与宜昌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投资10亿元,通过与宜昌市国有资本合作模式,分期建设完善宜昌城区及周边县域乡镇回收体系,建设内容包括: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再生资源乡镇级中转站、再生资源绿色回收网点、开发行业大数据信息平台、配套规范性运输中转车辆等内容,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运营规范、智慧高效、环境整洁、居民满意的“点、站、场”三级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全面促进宜昌市再生资源行业转型升级。

  7月15日,劲旅环境(001230.SZ)成功登陆深交所主板,成为继侨银股份、玉禾田之后,第三家在主板上市的环卫服务企业。

  此次劲旅环境IPO发行价为34.51元,开盘后以41.41元高开,这也成为劲旅环境在首个交易日中的最低价,随后一路冲高至49.69元,午后逐渐回落,最终首个交易日以44.49元收盘,总市值达49.56亿元。 不过至今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劲旅环境股价为25.79元,市值28.73亿。

  如果把环卫服务、垃圾焚烧、渗滤液处理、餐厨垃圾处理等所有的上市公司都纳入“大环卫”板块,你会发现虽然上市企业越来越多,但随着2021年年底“龙马环卫”更名为“福龙马”,我们的资本市场上再无以“xx环卫”命名的上市公司。

  作为“环卫科技网”,我们未免略有尴尬!不过这并不代表行业发展势头被削弱。实际上,从刚刚公布的环境商会“2022中国环境企业50强”来看,大多数环境企业其实都是干环卫的,我们熟悉的光大环境、中国天楹、盈峰环境、三峰环境、福龙马、侨银股份、玉禾田、伟明环保、维尔利、启迪环境、北控等全部在线,且排名不低,全面覆盖了前端的环卫保洁、垃圾分类和末端的垃圾焚烧、渗滤液处理、餐厨垃圾处理等领域,所以环卫企业普遍在顶着“环境”的帽子默默耕耘。

  由此产生了一个“灵魂提问”,我们环卫究竟能不能称作一个“行业”?我们的体量支撑的起一个行业的重量吗?当然,这个或许并不重要,在这个年代,生存和发展才是第一要素,至于“叫什么”,还是先排排后吧!

  一般来说,人们普遍喜欢写“十大”,但是我们只写到了“八大”,还有两个不是写不出来,而是有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同时,我们也想把选择机会留给读者们,您认为哪些大事件能与这“八大”并列?期待留言,精彩留言必置顶!

  现在是12月31日的午间,再过12小时,我们就将告别2022,在这个一年一度的分别时刻,您还想对2022说句什么?您想拥有一个什么样的2023?也请留言吧!

  中环网旗下行业媒体包括环卫科技网含PC端、移动端、小程序等),环卫科技网、乐分圈、厕重点、环卫装备、环卫微学院微信公众号,环卫微学院知识平台,环TV,环卫汇,环卫号,环卫圈等。为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特郑重声明如下: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