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央广时评】健全垃圾分类链条 别让投放者“分了也白分”
2022
12-30

【央广时评】健全垃圾分类链条 别让投放者“分了也白分”

  最近,垃圾分类的话题热度如同盛夏的气温,居高不下。网络上,针对生活垃圾该如何分类的讨论铺天盖地。现实中,为了记住分类要点,人们花招百出,各显神通。传言就连某商家的垃圾桶都被卖断货,因而要求客户限购。

  这与7月1日起就要正式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密切相关。条例规定,垃圾分类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将被开罚单。令行禁止,有了强制性措施,上海市民不得不付诸行动,逐步改变以往混合投放的习惯。而其他地区的“吃瓜群众”,也在围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了垃圾分类。当然,其中不乏娱乐成分,但这也未必不是一个好的开端。

  与此同时,有不少人担忧:生活垃圾的源头分类真是有用功吗?会不会出现“分类一小时,收运一分钟”的现象,进而导致“分了也白分”?

  笔者在实地走访和采访中发现,目前很多小区没有设置分类垃圾桶,有的地方甚至将少数分类后的垃圾倒在一块儿,一辆车全部拉走。城市大多缺乏能处理有害垃圾的系统。

  后端不给力,前端泄了气。分类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无疑打击了投放者的分类积极性。生态环境部4月份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影响自身垃圾分类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和“垃圾集中转运时不分类,所以没必要分类投放”,人数分别占63.7%和59.6%。

  住建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市每年的垃圾产生量超过2亿吨。在北京,平均每个人一天就要产生1.1公斤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数量庞大,“垃圾围城”的压力有增无减,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不可否认,现阶段,公众的垃圾分类意识、知识和践行度仍待逐步提高,但与其同行的,应该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管理体系。这本是一件多方合力才能共同推进的美事。

  上海既然强制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那么建立一个完善的投放、收集、运输、分拣处理系统是必然的要求,也是尽早要实现的硬指标。对还未强制、仅是鼓励分类的城市,也应该用一条完整的分类链,绑住甚至拉动公众的积极性,别让断裂处的缺口,泄了公众原本就存在的底气与信心。

  唯有如此,各方才能携手共进,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共建一个美好的“无废”家园。(央广评论员 陈锐海)

  2019年6月27日,记者从广东省交通运输厅获悉,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做好高速公路服务区“垃圾分类”工作,确保至2019年8月底前完成全省194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垃圾分类”工作。

  “叮咚!”上午8时,杭州中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诸暨分公司接单员应奇的手机上,“回收垃圾”APP弹出等待接单的对话框。核对信息无误后,他按下确认键,随后系统就把单子派给了“垃圾快递员”金伯良。

  给血管“添堵”的真是“垃圾”吗,李东宝表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如果被氧化,就会在血管壁中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断增多,白细胞就不停吞噬,最终形成泡沫细胞,导致细胞坏死,进而变成斑块在血管壁中沉积,随着斑块越长越大,血管就会堵塞。

  新闻热线:法务部邮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覆盖情况反映热线:

  最近,垃圾分类的话题热度如同盛夏的气温,居高不下。网络上,针对生活垃圾该如何分类的讨论铺天盖地。现实中,为了记住分类要点,人们花招百出,各显神通。传言就连某商家的垃圾桶都被卖断货,因而要求客户限购。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