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政策先后出台,分类制度写入固废法。2015年以来,垃圾分类政策先后出台。2020年8月,发改委、住建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明确到2023年,具备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基本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0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正式实施,新固废法纳入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和收费制度,解决政策端和费用端两大限制问题。
从2019年我国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以来,全国46个重点城市陆续开展强制源头分类试点工作,相应的在生活垃圾处置产业链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智能收集垃圾桶涌现。为培养居民的分类习惯,市场新兴了许多基于图像识别和射频识别的智能垃圾收集箱、基于人工监管的垃圾分类房以及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备。垃圾收运车次增加。实施垃圾分类后,收运设备有原来单一的垃圾混装混运变为厨余和其他垃圾分类收运。新增垃圾分类服务外包项目。同时建设智能收集收运监管平台,收集居民的垃圾投放和垃圾收运车信息。
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垃圾主要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
两网融合有望促进生活垃圾综合利用行业发展。地政府积极布局两网融合,协调政府主导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市场自发形成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实现生活源再生资源与其他类别生活垃圾的统一分类交投、分类收运和资源循环利用。在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可再生塑料回收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完善,有助于我国垃圾分类综合利用业的发展。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基本完成目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2.42亿吨,2011-201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5.0%,其中无害化处理量为2.40亿吨,无害化处理率由2011年的79.84%提高至2019年的99.20%。从无害化处理量占比来看,2019年垃圾焚烧处理量为1.21亿吨,垃圾焚烧处理率由2011年19.86%提高至2019年的50.47%。从无害化处理能力来看,2019年垃圾焚烧处理能力为45.65万吨/日,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52.48%,垃圾焚烧首次超过卫生填埋成为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处理方式。由数据可看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基本完成《规划》目标。
随着垃圾分类政策快速推进,庞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了国内投资人和创业者纷纷入场,成为当下创投行业的一大热门。根据数据显示,2016-2019年我国垃圾分类相关的企业注册量呈现增加的趋势。2016年垃圾分类相关企业注册量不足1000家,2019年的注册量为4483家,2020年受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注册量有所减少,为3775家。
上海生活垃圾分类自2019年7月起已执行两年,居民习惯已养成,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湿垃圾分出量同比有明显增长,而干垃圾处置量同比减少,居住区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双双达到95%。具体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可回收物回收量达到6375吨/日,同比增长57.5%;有害垃圾日收运量达到2.57吨/日,同比增长三倍有余;湿垃圾日收运量9504吨/日,同比增长27.5%;干垃圾处置量约1.42万吨/日,同比减少20%。在法律法规和社会氛围的双重倒逼下,上海垃圾分类效果正在显现。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6年中国垃圾分类处理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2019年6月,住建部等九大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到2020年,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地方层面,通过对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进行统计,截至2020年10月底,46个重点城市均已发布垃圾分类相关政策,其中已有23个城市出台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明确实施垃圾分类的时间,2个城市的管理条例处于征求意见状态,17个城市发布垃圾分类管理办法,4个城市发布实施方案等。
垃圾分类政策的实施,将推动各城市垃圾分类系统的建设,进一步优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全产业链模式,将加快固废行业市场空间的快速释放。垃圾分类将通常垃圾分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从而促进前端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带动湿垃圾收运车等环卫装备的需求,衍生垃圾分类服务,从处理后端来看,前端分类的完成,将促进后端湿垃圾处理市场的发展。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46629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