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桶 > 告别“拎不清”!徐汇三位小学生发明能听话的垃圾桶
2022
12-27

告别“拎不清”!徐汇三位小学生发明能听话的垃圾桶

  “垃圾分类是好事,一定要从我们做起,可是怎么样来帮助长辈们搞清楚垃圾的分类呢?有个能帮大家分垃圾的机器就好了。”眼看着家里的长辈为了扔垃圾而困扰,一个想法慢慢在他的脑海里生根发芽,

  高安路一小几乎每年都会参加科技创新的比赛,去年也不例外。科技指导老师杨晓旭选择了自己带教的三名学生,除了蒋承翰外,同年级的丁景和、赵榛焮也加入其中。

  “我带教了他们三年,报名参赛的时候,他们才四年级。”杨晓旭告诉记者,她之所以选择了这三个孩子,是因为他们各有所长:赵榛焮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两个男生的理科能力都特别强,丁景和的表达能力比较优秀,而蒋承翰则侧重于动手能力。

  “要能识别垃圾种类”“能感应最好”“能不能让它自己打开” ……蒋承翰的想法为团队提供了设计雏形,作品在三个“臭皮匠”的讨论中一次次改版升级。

  观看他们的比赛视频发现在他们发明的这种“城市智能语音垃圾箱”前,你只要说一声要扔的垃圾种类,对应的分类垃圾箱就会自动打开盖子。

  “刚开始的第一版不是这样的,开始它只能告诉你这是什么垃圾,然后你需要把手伸到垃圾桶那边,然后垃圾桶才会感应打开。” 丁景和比划着告诉记者垃圾桶的“变身”过程。

  原来,最终的作品已经是第三代了,从识别,到感应,再到自动开盖,孩子们一边制作一边完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单片机、语音模块、超声波感应器、LED灯等器件通过孩子们的小手串联在一起,成为垃圾桶的“大脑”,语音指令发出后,对应的垃圾桶盖子就会自动打开。

  丁景和和蒋承翰都有编程基础,平时参加了不少科技大赛,还去天津参加过机器人大赛。赵榛焮笑着说自己在比赛开始前对编程一窍不通,在参赛的过程中在小伙伴的帮助下对编程竟然也慢慢能够上手了。即便是如此,在模块的连接过程中,他们仍是遇到了不少问题。

  蒋承翰记得特别清楚的是,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把线路连接完,发现垃圾桶可以识别也可以语音告诉大家扔在哪个垃圾桶,但是垃圾桶就是不开盖,但是又看不出哪里有问题,当时把他们急坏了。

  “但是他们特别肯动脑筋,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去查资料。”同为指导老师的张敏对孩子们的好学竖起了大拇指。最终发现,原来是由于单片机的输入功率是5瓦特,而语音的输出功率是3.3瓦特,两者不匹配造成的,问题迎刃而解。

  你们都很有想法也很有主见,合作起来会不会闹矛盾?面对记者的问题,三个孩子仔细的思考了一会,齐声说没有。

  那谁是领队?两个孩子齐齐指向了蒋承翰,“他比较精通编程,在这个方面有话语权,我们一些没做好的地方他能帮我们指出来。”面对小伙伴的肯定,蒋承翰羞涩地笑了,谦虚地说:“我只是帮他们检查一下他们的线路,如果发现不对帮他们改过来。”

  张敏老师告诉记者,她特别佩服三个孩子的韧性,能吃苦不娇气,“他们的好胜心都很强,追求完美,最后第三轮比赛我们需要排演一出话剧来引出我们的作品,有的时候要排练到晚上七八点,有的时候我觉得可以了,但是孩子们说张老师我们再来一遍。”

  要说一帆风顺,恐怕也不见得,第二轮考验团体协作的比赛让孩子们印象尤为深刻。当天的比赛需要三名小伙伴通力合作进行垃圾分类的接力,分别负责捡垃圾,运垃圾和分垃圾,其中负责为垃圾进行分类的是赵榛焮。在她的口诀里“玻金塑纸衣”是可回收垃圾,按照她的理解,她把小伙伴搬来的塑料袋一股脑的都扔进了可回收垃圾桶。可是此“塑料”非彼“塑料”,评委告诉他们塑料袋应该是干垃圾,一个扣两分,他们第一个完成了垃圾分类,却被整整扣了二十多分。

  第二轮比赛的失利给了孩子们很大的打击,好在老师及时劝导他们,告诉他们这个比赛的占比不高,孩子们才及时调整了过来。“虽然当时大家都是觉得塑料袋是可回收的,但最后扔进垃圾桶的是我。”直到如今,赵榛焮仍旧显得有些自责,觉得大部分责任都在自己身上,“你们怪过我吗?”顺着记者的问题,她向自己的小伙伴求证。

  斩获“明日科技之星”实非偶然。记者了解到,2015年以来,在科技领域,高安路一小的学生获得全国比赛名次的就有8人,获得市级区级比赛荣誉的近四百人次,团体荣誉亦有二十余次。

  “抓住孩子的好奇心,成为他们动手动脑的内驱”“让孩子们敢问,敢想,敢做”“给他们任务,让他们在任务的驱动下成长”……这些是高安路一小校长滕平打造“七彩高一”的秘诀。

  学校的创智空间课程已经开设了十年,翻盖乐游戏、七巧板、玩转魔方、聪明格、哈佛游戏、数独、STEM课程、电脑编程、动画制作等课程不断提升着孩子们的科学素养。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校外资源和专家资源也不断融入到课程中来。

  在滕平看来,小学正是对世间万物萌生兴趣、主动探索的年龄,最好的教育并不是用无限多的课程填满孩子的时间,而恰恰是留出一块空白,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再整合资源满足他们的主动学习需求,“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报名创智空间的课程,好多课程报名一开放就会给秒杀。”

  现在,“未来课堂”也已经在学校亮相。滕平校长特地带记者参观了位于学校二楼的“未来课堂实验室”。

  沿着墙壁的展览架上满满地摆放着学生的设计,“这些都是孩子们自己制作的,很多东西我们怎么看都不知道是什么用途。”滕校长指着一个装着水又连着电路的玻璃瓶说道:“这些都是雏形,只要孩子们有想法,我们就会和他们一起把他们的创意变成现实,他们的创造以后可能会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

  融数学、艺术、自然、劳技、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为一体的“未来课堂”,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营造一个轻松、愉悦、高互动的学习环境,正在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学习从校内走向校外。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