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处理 > 还在为如何处置建筑垃圾犯愁?这个文件告诉你它的“大”用途
2022
12-23

还在为如何处置建筑垃圾犯愁?这个文件告诉你它的“大”用途

  “自2023年1月1日起,北京市将全面实施建筑垃圾分类处置,优化调整建筑垃圾备案登记制度,大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近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分类处置与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建筑垃圾的产生量逐年增长,推进建筑行业节能减排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意见》在建筑垃圾分类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方面提出了哪些指导性建议?后续如何实施推进?中国环境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

  “《意见》中的管理内容和手段更细致,标准更严格,而且这次是十部门联合发文,形成联动,从源头至后端形成了闭环管理。”北京建工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建工资源公司)副总经理李烁表示。

  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执行主任毛达博士也认为,《意见》的出台可以有效避免不同地区因政策执行不到位造成的差异化。

  “此次出台的《意见》更加强调资源化,原先建筑垃圾往往因为难以利用而被废弃处置。如今,则更加强调建筑垃圾的资源属性,对其进行分类,不同种类区别对待。”在谈及北京全面实施建筑垃圾分类处置时,毛达表示,“这也避免了后期因分类不明晰而造成的污染以及不必要的损失。”

  据悉,《意见》强调全面实施建筑垃圾分类处置,将建筑垃圾分为资源类和处置类两类,同时对其进行详细区分,并明确不同建筑垃圾的处置方式。

  “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装修垃圾原料成分更混杂,不经处置无法直接利用,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置,对环境危害更大。”李烁表示,“北京作为超大城市,居民、商业等装修垃圾持续产生,且数量庞大,急需更好的资源化利用路径。如今,根据建筑垃圾的不同特征将其进行分类处置,重点越突出,管理越高效,对于解决‘城市病’也越具有积极意义。”

  当然,政策出台不代表就是最终结果,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进一步优化升级。

  “希望建筑垃圾分类处置工作中,加强装修垃圾中可能存在的部分有害废物的处置。一方面,装修本身会使用很多涂料、油漆类的化工产品;另一方面,拆下来的旧物件也可能携带有毒有害物质,比如保温板里的溴系阻燃剂等,都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毛达指出,对于建筑垃圾中的稍高风险的材料和化学品,未来可以单独作为一个类别进行专门监管。

  建筑垃圾进行了分类,与之对应的,此前的建筑垃圾消纳备案制度也需要进行优化调整。

  “《意见》对建筑垃圾的管理进行优化调整,该减负的减负,比如消纳备案程序的简化,灵活务实,也利于降低成本、扩大利用范围;容易出问题的方面又做到加强管理,比如强调建筑垃圾简易填埋场、临时贮存点和资源化处置设施关闭后,应于6个月内完成积存建筑垃圾处理,实现场清地净。”李烁表示。

  “一体化”也是《意见》强调的重点。《意见》提出强化建筑垃圾全链条闭环管理,继续推行“一体化”发展模式,实施建筑拆除和资源化利用一体化管理,实现建筑垃圾“产、运、消、利”全流程在线监控。

  收运有序、处置规范、全程监管……前段时间,在北京市城管委的支持、指导下,北京建工资源公司推出了“装修垃圾收运处一体化”模式,通过公开价格、末端计费、绿色运输、打造小程序等多种手段,实现装修垃圾收集“源头”至“出口”的全链条闭环管理,为城市有机更新与低碳减排提供全新解决之道。根据试点情况,未来,这一模式将在北京全市范围内推广。

  《意见》同时提出进一步扶持资源化处置设施建设,将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细化调整为就地处置设施、临时处置设施、固定处置设施。

  “永临结合,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城市发展是动态的,多种模式组合搭配更有利于城市固废的整体性治理,对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意义重大。”李烁向记者介绍,他们根据不同种类、不同体量、不同特点的建筑垃圾,通过模块化处置线、临时设施、固定设施等多种模式结合的方式,打造建筑垃圾区域化综合解决方案。

  “模块化处置线占地面积小,安装调试周期短,15日即可形成生产能力,可以处置聚集度低、量小、成分相对单纯的拆除垃圾;综合处置线,能处置集中、大规模产生的、成分复杂的建筑垃圾,解决短期建筑垃圾就地处置问题。固定设施模式,采用全封闭厂房结构,处置规模大,能够持续为城市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李烁说道,“我们在海淀区打造了‘N+1+1’模式,即一个固定设施、一个临时设施和多个模块化处置线相结合的区域级综合治理模式,高低搭配、远近结合,达到顶层设计、统筹管理的目的。”

  有数据显示,每处理1亿吨的建筑垃圾,可以带来近90亿元的新增产值,同时还可以减少1.5万亩的占地以及13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是说,建筑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再生利用可产生巨大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

  《意见》提出强制应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经处置加工后,可制作成再生骨料、再生砖、再生构件等再生绿色建筑材料。

  区别于过去传统的填埋方式,对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不仅解决了建筑垃圾堆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生产出的再生建材,还能反哺于城市建设。

  “其实这类实践已经有很多,比如在温榆河公园、怀柔科学城等地,都有再生产品成功应用的案例。在工人体育场新场馆建设中,也应用了再生无机料等再生产品,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李烁认为,再生产品的推广利用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的最后一环,也是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发挥“城市矿产”作用的关键步骤。

  “我们打造了涵盖九大类20余种再生产品的全维度产品体系,推出了再生骨料、再生仿石材市政砖、再生净水滤料等多种再生产品,可应用于湿地公园、海绵城市建设、市政基础配套、水体治理、园林造景等领域。”李烁说道。

  建筑垃圾作为城市更新的“代谢产物”,是城市垃圾中占比最大、对城市碳排放影响极大的固体废物,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的实现,也是建设“无废城市”的重要工作之一。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低碳、环保、循环经济,让有限资源无限循环,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李烁向记者介绍,他们公司的《城镇装修垃圾综合处置成套技术》等三项技术被评为“无废城市”先进适用技术,已在北京、上海、江苏、河北等省市的多个项目中应用,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微信、中国环境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