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廊坊都市报消息,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处理垃圾是每天都要面对的事情,而提到生活垃圾的分类,不少人一头雾水,其实分类后的垃圾更容易处理,但是很多市民都做不到。
头天晚上把垃圾整理好,第二天早上扔掉是大多数市民的生活习惯,而在扔垃圾之前,市民都如何分类装袋呢?
12月9日,记者来到广阳区城市旺点小区采访。李慧敏女士退休后在该小区居住了六年,每天早晨起来,她都会把前一天的生活垃圾处理掉。在处理之前,细心的李慧敏会按照不同的性质把生活垃圾分类。
“我家有三个垃圾桶,厨房一个,厕所一个,客厅一个,厨房的垃圾桶放一日三餐产生的垃圾,客厅的垃圾桶放日常的垃圾,厕所的垃圾桶放清洁有关的垃圾。”李慧敏说,“每天,三个垃圾桶都能放满,一家五口人的垃圾按用途分类,我觉得很正常。”
在李慧敏家客厅的垃圾桶内,记者发现,孩子喝完的饮料瓶、点心的包装盒、果皮等都在其中,这些垃圾都是被李慧敏一块扔掉的。
9日早上八点到九点,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记者在城市旺点小区某垃圾桶附近蹲守发现,共有17位居民扔掉了生活垃圾,每人三袋到五袋垃圾,市民都没有按照垃圾桶的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标识进行分类处理,都是扔掉就走,大部分人不会注意垃圾桶的标识,如果不小心扔在外边,也不捡起来重新放回桶内。
在市区公共场所,市民是如何处理垃圾呢?10日上午,在6路公交某站牌处,不少市民在此等车,由于公交站有垃圾桶,市民在等车时,都会自觉地把垃圾扔到桶内。但是部分市民对于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标识视而不见,在30分钟的等待中,共有21位市民自觉处理了垃圾,看一下回收标识再扔的有13位市民。
通过走访,记者发现市民在处理生活垃圾时,按照生活用途分类整理垃圾的占绝大部分。而按照材质和回收标准进行分类的寥寥无几。市民在公共场所分类扔垃圾的情况相对明显,而在社区,这种行为就相对较少。
在调查中,记者还发现了一个现象,每天都有部分人在垃圾桶内翻找垃圾,分出部分可以回收售卖的物品。这部分人大多以此为生,往往十几分钟就能翻完一个垃圾桶,找出金属类、塑料类、纸制品等物品,并分类装好,再把剩下的垃圾放回去,售卖可回收的部分,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算进行了垃圾分类。
在市区某垃圾转运站,正在工作的环卫人员把一车车垃圾放入一个设备,随着上方工具的挤压,这些垃圾被压缩成一个个方形块状物体。工作人员介绍,下一步就是干燥工作,然后送到垃圾发电厂或者其他部门进行处理,在压缩完的垃圾方块中,里边还有不少可回收的垃圾。但是工作人员坦言,基本不能再回收了。
市环境卫生管理局清运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生活垃圾分类需要四个环节,分别是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分类投放是前提,市民要学会如何分类生活垃圾。简单来说,就是市民要知道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区别。”工作人员说。
市环境卫生管理局垃圾处理场工作人员表示,生活垃圾分类,要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结合廊坊生活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如果细分的话,可回收垃圾还分为纸制品、塑料类、金属类等;不可回收垃圾分为厨房垃圾、化学类生活垃圾、果壳尘土垃圾、有害垃圾等。
“如果能按照这些具体品目分类,对于垃圾的回收处理工作有相当大的帮助作用,但是从现阶段廊坊市民的垃圾分类程度来看,尚没有实施具体分类的条件,分类投放环节做不到,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相关工作就无从谈起了。”工作人员说。
如果不能把有害垃圾和部分化学垃圾从生活垃圾中分类,会造成很多后果,垃圾处理场工作人员介绍,每年都会有环卫工人被垃圾扎伤手掌等事情发生。
通过走访,记者发现,市民对于垃圾分类的知识理解并不多,甚至对于废弃电池属于哪种垃圾都分不清,对于过期的药物也没有明确分类意识,都随生活垃圾一同扔掉了。
通过垃圾分类,资源可以得到回收利用,居民可以售卖可回收垃圾获利,城市可以通过垃圾分类减少垃圾处理的工作,一个行动,多个效果,但是垃圾分类的推进却举步维艰。
“垃圾分类有点麻烦,我觉得普通家庭按照垃圾来源分类已经很细致了,而且我们小区里大多数居民都这样处理,垃圾清运人员也是这样做的。”李慧敏说,“就算我们把垃圾分好类,垃圾桶只分回收和不可回收。那些有害垃圾、化学垃圾等,你想扔却没有地方扔,只能一股脑儿地扔在一起。”
11日,记者在新华路与广阳道交口就垃圾分类问题进行了街头采访,在市第十一小学就读三年级的邹晨晨说:“老师在学校告诉我们,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要把垃圾按照不同的质地进行分类,然后再按照不同的用途处理。”
市民刘先生说:“我们每年要交垃圾管理费,扔完垃圾,有相关部门进行回收。我们提前分类,也没有奖励政策。再说,我也没有做垃圾分类的时间。”
随后记者又在路上询问了10位市民,这些市民对于按照材质进行垃圾分类表示不明白,甚至有市民认为垃圾按照材质分类就是在浪费时间。
走访中,市民对于垃圾分类的意识有待确立,而在实际行动中,虽然市民也是按照垃圾的来源进行简单整理,对于如何按照材质分类垃圾,市民大多不太理解。与此同时,在市区部分社区和公共场所看到的垃圾桶都是带有可回收与不可回收标识,带有其他标识的垃圾桶则少之又少,只有在市区高等院校和某科研机关,有不同回收属性的垃圾桶。
民建廊坊委员刘健谈到,垃圾分类工程的推进首先要有制度性保障,让相关处理工作有章可循。
“现在,只有北京、杭州、深圳等城市明确了垃圾分类的相关制度,在其他地市尚无对于生活垃圾分类的明确规定。上述城市在垃圾分类处理上,执行力度很大,这本就是利国利民的举措。”刘健说,“我们民建要立足于自身工作,为推进廊坊的垃圾分类建言献策,积极调研,做到相关提案工作,从设立分类的垃圾桶,分类投放环节做起,把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这四个生活垃圾回收的环节有机结合。”
刘健认为,有了制度的保障,还要有相关设备的投放,让市民可以把分好类的垃圾进行处理。
“之后,就是树立廊坊市民生活垃圾分类的意识,这就需要主流媒体的宣传和相关部门科普工作。对于生活垃圾分类的好处和对于城市建设的意义,廊坊主流媒体有责任把这些告诉市民,同时,这也能提升廊坊城市品牌。宣传手段和科普工作要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让老百姓知道生活垃圾都有哪些种类,知道如何把生活垃圾分类,不同种类的垃圾处理时要注意什么。比如电池不能直接扔掉,会造成土地污染。”刘健说。
对于树立市民的生活垃圾分类意识,北京交通大学经济学讲师郑宏丹建议,既然生活垃圾的源头是市民的日常生活,那么各个社区的居委会就是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第一线。
“在某种程度上,居委会的推进是社区自治的一部分,市民和居委会在管理生活垃圾分类方面的权责要明确,要调动居委会或者业主委员会的积极性,从而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进展。”郑宏丹说。
郑宏丹谈到,除了加强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的作用,还要充分利用经济引导手段,帮助居民树立垃圾分类的意识:“可以设立固定的奖励机制,对于坚持垃圾分类投放的市民,在城市垃圾管理费用上予以减免。或者设立回收点,将分类的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利用,这样既减少了垃圾处理的总量,还让市民得到了实惠。”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30日说,到2020年,各城市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基本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公共机构普遍实行垃圾分类,作为先行先试的46个城市要初步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要把垃圾分类工作作为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狠抓落实。” 王蒙徽在厦门举行的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上说,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领导、广泛动员、群策群力,用综合的、全局的思维来系统谋划、统筹协调,加快垃圾分类工作。到2035年,各城市全面建立垃圾分类制度。
从垃圾分类推进工作具体安排上看,王蒙徽说,要广泛发动公众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要加快立法进程为垃圾分类提供长期保障;要抓住重点环节,做到分类投放精准、杜绝先分后混、分类运输系统健全、分类处理设施完善;要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同时,还要加快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步伐,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农村特点的生活垃圾分类方法。
据介绍,近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行动,垃圾分类工作总体开局良好。先行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46个城市均已启动垃圾分类工作,有12个城市已有垃圾分类地方法规或政府规章,有24个城市已出台垃圾分类工作方案。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46016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