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数千万元垃圾分类设备成摆设”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引发业内外广泛关注。
据《海南日报》报道称,目前文昌市约63个美丽乡村已建起垃圾分类分拣中心,配备了餐厨垃圾一体化处理设备,每个点的花费在50万元至80万元之间,但基本都处于闲置状态,无人管理运营。
而据《环保圈》了解,这样的现象不光是在海南有,在济南、南京等城市也同样存在。为什么高达数千万元的设备被闲置?又是为什么这样的现象能够存在普遍性?
在文昌的63个示范点中,有的示范点已经杂草丛生,有的示范点设备已腐蚀损坏无法使用。知情人士透露,大部分示范点的垃圾分类分拣中心皆处于闲置状态,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种闲置的情况只是在海南吗?答案显然不是。通过搜集线索,我们发现,垃圾分类设备被闲置、弃用的情况不是个例,在不少地方都存在。
这一现象在早期试点垃圾分类的城市似乎普遍存在。一则报道显示,早在2012年2月济南市历下区作为山东省首个“四色”垃圾分类试点区,投入500万元在全区36个点开始实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但一年后,部分试点小区内的“四色”垃圾桶就被当作普通垃圾桶混用了。
同样是在济南,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中还出现过其他各类问题,比如,一小区刚引进的智能垃圾桶被上了锁,垃圾分类亭形同虚设。
而在南京一街道办事处,大量崭新的分类垃圾桶被堆放在街道院子里。垃圾桶及垃圾桶上零部件,堆放在角落里不同地方。因为堆放时间过久,这些设备被污水和垃圾覆盖了,甚至落满枯树叶。
而上述案例中,公众对设备闲置的关注点有两个:一是有没有必要耗费巨资采购设备,打造垃圾分类点?在地方财政吃紧的情况下,花大价钱投入的设施没有被用起来,令人可惜;二是如何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设备安装与后续工作是否应该配套?
早在多年前,有地方推广两分类垃圾桶时,一个不锈钢两分类垃圾桶的报价就高达800元。而据某地方环卫部门人员透露,街道的两分类不锈钢垃圾箱几年前的中标价已达1500元/个。
相比之下,塑料垃圾桶价格则要低不少。经过查询近来的中标价格,社区塑料分类垃圾桶价格在每个200-300元左右。
但是在很多地区包括垃圾分类试点区域,无论居民投放垃圾还是垃圾收运都没有进行分类,都是垃圾混放后进行“一锅端”,分类垃圾桶似乎成了摆设。
上述每个案例中,造成垃圾分类设备闲置的原因都各有不同,但梳理起来,似乎能够看到问题产生的共性都差不多:
在文昌这个案例中,当地环卫局表示,建成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闲置,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运营经费。环卫已与财政部门积极沟通,争取安排专项资金,优先保障生活垃圾分类等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资金需求,争取今年年底前全面启动垃圾分类示范点试运营工作。
海南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文昌的项目由于管理运营存在资金缺口,项目尚未完成验收,因此没有投入使用。后续将探索出一套可持续的管理运营机制,让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发挥真正的作用。
一是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没有形成,不想分、不会分的情况普遍存在。比如,在济南历下区的案例中“不少人按能否卖钱来定义是否可回收”,将能卖钱的单独卖了,不能卖钱的即使是可再生垃圾,也被混投在一起。
二是社区推行垃圾分类积极性不强,配合度不高。济南的另一案例中,物业仅把垃圾分类亭作为宣传试点,并没有真正开展分类。
南京的案例更加体现垃圾分类试点的窘境,也说出了社区的为难。社区认为,现在垃圾分类推广较为困难,垃圾分类体系未完善,除分类垃圾桶外的其他设施如垃圾车等没有配齐,“单发垃圾桶用处不大,垃圾桶容易坏,坏了还要换,又要花钱。”
第三个原因是垃圾分类体系建设不完善,不少地方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等环节都存在明显不足。最常出现的问题是,前端分好了,中间混收了。再就是后端分类处置能力不足,餐厨垃圾处置设施缺口大。同时,由于可回收物收集量小,导致可回收企业存在亏损。
北京去年5月1日也施行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对个人生活垃圾分类由倡导性上升为义务性条款,并明确了对生活垃圾混投混放、收运企业混装混运等行为的处罚措施。
但垃圾分类在北京似乎还没有完全开展起来。虽然各社区完善了垃圾分类设备,但居民垃圾混投情况普遍,甚至一开始有人指导分类的社区现在也无人管理了。
北京市朝阳区区委书记曾发文表示,以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为切入点,坚持目标导向、系统思维、科学谋划、循序渐进,有效推进了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垃圾分类需要政府、单位、企业、居民、物业等利益相关方深度协同,形成治理合力。各地把垃圾分类纳入地区党建工作内容,形成了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居委协调、物业参与“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垃圾分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到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健全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系统,应补齐短板,通过垃圾管理对策前移来促进源头减量,规范中间分类收运以杜绝混装混运,完善终端处理设施以增强终端处理能力。
必须通过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同向发力,打通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之间的全产业链条。引导企业投入到上游的分类投放、中游的分类收运、下游的分类处理等商业领域。
也有专家表示,实现垃圾最终分类目前还需要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政府要投入资金,扶持建立分类垃圾处理厂,实现收购、分拣、废旧品交易等回收链条,并对回收垃圾再利用的企业进行税收等方面的补贴;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从分类回收到处理,谁来运输,是否严格按照规定分类、回收、处理,以及环节的成本补贴是否到位等问题;积极引导社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并设立相应鼓励机制。
从理论到实践,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对很多地方而言,都还任重道远。不再让大量的、昂贵的垃圾分类设备闲置,还是需要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垃圾分类体系的全面完善;打通垃圾分类的每一个关节,还需要从政府到企业、从社区到居民的共同努力。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44736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