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处理 > 我国垃圾处理“困”在何处?
2022
11-10

我国垃圾处理“困”在何处?

  我国作为一个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社会治理支撑力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大国,垃圾处理依然面临较多挑战,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我国垃圾处理行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为突出,客观认识我国垃圾处理困境,有助于尽快解决垃圾处理难题。

  我国现代化垃圾处理起步较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动态发展过程,整体上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同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我国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卫生填埋与焚烧发电并举、无害化处理为优化节点的技术格局基本形成,专业化运营、市场化服务的商业模式基本成熟,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也是我国垃圾处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与此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资源日趋稀缺、居民环境意识逐步加强的背景下,垃圾处理设施的选址和落地越来越难,大城市垃圾处理能力普遍处于“紧平衡”的状态。

  我国农村垃圾处理尚处于起步阶段,非法倾倒、随意堆放、简易处理仍然比较常见,无害化处理能力和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亟待各级政府提供常态化、规范化的收运和处理服务。由于各地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年代、资金投入、建设与运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各类设施污染物超标排放仍然时有发生。

  对于我国大部分区域,垃圾处理设施能力建设、结构优化与无害化技术提升依然是当务之急,分类减量是持久战。要解决“垃圾围城”、“垃圾围村”问题,必须大力建设现代化垃圾处理设施,来替代城市或村镇周边大量存在的垃圾堆放点、无控处理场、简易填埋场。

  事实上,我国大中城市“垃圾围城”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依靠的就是市场化机制作用下处理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与运行,但“垃圾围村”的现象依旧存在, 在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条件下,垃圾处理必须走集约化、全链条之路,高标准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势在必行。

  有观点认为之所以出现“垃圾围村”,出现垃圾处理能力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处理需求的问题,是因为没有推行垃圾分类。实际上,在经济增长和消费膨胀的条件下,垃圾产生量短期内不可能出现下降;同时,分类得到的各类垃圾也必须有足够的设施加以处理和利用。离开现代化、无害化的垃圾处理设施,城乡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垃圾分类很难取得实质性成效。

  因此,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在全社会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必须将高标准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作为根本依托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