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回收 > 无负罪感的设计从他们对材料进行的实验开始
2022
11-05

无负罪感的设计从他们对材料进行的实验开始

  生活废弃物、工业废弃物、电子废弃物,这些被我们忽视、甚至当做垃圾的材料,却被设计师们视为实验性材料。从开采、生产到消费的产业链中,他们试图利用这些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伤害,减少因设计产生的负罪感,尽可能地实现可持续。

  “想象⼀下,如果正在惬意喝茶的你被告知:⼿中的杯⼦是⽤⼯业废弃物做出来的,⼼⾥会不会咯噔⼀下?”Studio ThusThat的设计师Olde-Rikkert进⼀步解释道:“但重新认识和对待‘废弃物’,正是我们眼下的当务之急。”

  Studio ThusThat将红泥加⼊陶瓷中,通过泥塑模型、上釉以及与混凝⼟结合,进⾏了⽆数次的实验

  ⽣活中⽤到的材料远⽐我们看到的复杂得多,同时,从发现每⼀种材料到唤醒它的使⽤功能的过程中,除了消耗巨⼤的能量之外,相伴产⽣的副产品和废弃物的数量也超乎想象。Studio ThusThat的创⽴初衷正是带我们从材料的整条⽣产链出发,发现那些被忽视的“废弃物”的价值。

  红泥(Red Mud)是Studio ThusThat创作的⾚陶餐具系列,包含杯、碗、盘、花瓶、茶壶等,由回收铝矿开采、提炼过程中产⽣的废弃物红泥制成。红泥,也被称作铝⼟矿浮选尾矿(bauxite tailings),主要由氧化铁构成,呈鲜艳的铁锈⾊。

  每⽣产1吨铝,就会产⽣近2吨的红泥,⽽红泥的碱性⾼,很难被⼟地中和。“全球每年因产铝⽽⽣成的红泥近1.5亿吨,基本上处于被弃置的状态。”Studio ThusThat希望能更好地利⽤红泥这种对环境破坏威⼒强⼤的副产品,同时让⼈们意识到任何材料的诞⽣都不是理所当然。

  作为调研的⼀部分,⼯作室与⼯⼚及诸如Grymsdyke Farm等实验室展开合作。在对法国南部的铝矿进⾏勘探之后,他们将红泥加⼊陶瓷中,通过泥塑模型、上釉以及与混凝⼟结合进⾏了⽆数次的实验。红泥也被⽤于上釉,“令⼈感到意外的是,依烧制温度的不同,红泥呈现出⾚陶⾊、紫⾊甚⾄⿊⾊等不同的颜⾊。”现在,Studio ThusThat正与Rio Tinto公司合作,试图将红泥应⽤到建筑等更⼴泛的领域中。

  “这是铜”系列由⼯作室与铜回收⼯⼚以及⽐利时鲁汶⼤学(KU Leuven)的材料研究者们合作进⾏,最终以椅、桌、灯具等形式呈现。“我们想要以这种⽅式,不断地阐释设计师在现有材料系统⾥所扮演的⻆⾊问题。”Studio ThusThat现在正与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实验室合作,继续开展更好地利⽤废弃物的项⽬。

  由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及帝国理⼯学院毕业的设计师们组成的设计⼯作室。他们对材料、尤其是那些被忽视的废弃材料感兴趣,探索领域涉及科学研究、⼯业实践及制作等。他们希望⾃⼰的设计充满智慧、富有美感,并能引起越来越多的⼈的关注。

  当看到设计师Zhekai Zhang创作的Coffire系列吊灯时,单看表⾯随意⽽富流动感的纹路,会误以为是⼤理⽯质地。然⽽,那却是他⽤咖啡渣为陶瓷染⾊制成。他受中国传统的坑烧⼯艺启发,制成的Coffire系列带着“未完成”的意味,表⾯形成的随机纹理让每⼀件作品都各不相同。

  其实,Coffire系列是从⼀个为咖啡饮品⽽做的商业项⽬衍⽣⽽来,却将他引向了对陶瓷烧制⼯艺的深⼊研究。同时,在认识到每年产⽣的数量惊⼈的咖啡渣之后,Zhekai Zhang开始思考重新利⽤咖啡渣的可能性。“每年,全球⾄少消费4000亿杯咖啡,产⽣⾄少800万吨的咖啡渣。然⽽,绝⼤部分的咖啡渣或是被填埋,或是与其他废弃物共同被焚毁。这不仅消耗了⼤量的能源,更破坏了环境。他说道。

  “在传统的烧制过程中,为陶瓷着⾊会释放有毒的⾦属物质,但⽤天然咖啡渣会更安全。”Zhekai Zhang以江⻄景德镇的瓷⼟为底,烧制出纯⽩的表⾯,并使⽤咖啡渣作着⾊材料,浇于其上。烧制灯具的温度控制在700⾄1000摄⽒度,⽐⼀般烧制陶瓷的温度低。在烧制过程中,瓷⾯释放出⽣物油、糖等化学物质,并相互反应和氧化,呈现出⼤理⽯花纹般的红⾊、粉红⾊。

  表⾯随机的纹理和图案是⼀系列区间变量,如温度、湿度、以及咖啡渣的浓度等共同参与反应的结果。“由于这种创新型染⾊技术,Coffire灯具拥有了粉⾊、近似⼤理⽯般的质地。然⽽,这是任何⼀种上釉⽅式都⽆法达到的效果。同时,在这样的烧制过程中,每⼀件灯具的纹路⾃然形成,各不相同。”

  现在,Zhekai Zhang将咖啡渣染⾊的技术运⽤到其他设计项⽬的开发中,⽐如板材、布料、⽔杯、及其他家具等。除此之外,他正在做的项⽬还包括回收废弃的吹制玻璃、⾼硼玻璃,通过新⼯艺和制作⼿法,开发全新的设计系列。

  2018年毕业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2019年,Zhekai Zhang与同毕业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校友Keren成⽴了Studio KAE。Studio KAE致⼒于⽤可持续性的材料和创新型的⼯艺,创造独特的设计语⾔,对家居设计进⾏新的诠释。

  使⽤废弃材料设计的产品是本⼟创造重要的产品线之⼀,混凝⼟建筑废渣、陶瓷碎⽚、⽔泥废料、废旧⼯业排⽔管等都成了他们⽤于设计的材料。“废弃材料被重新利⽤后,在形态、肌理、尺⼨上与原来有所不同。通过直呈、挪⽤、错位等⼿法,熟悉的被陌⽣化、清晰的被模糊化,这破除了⼈们⽣活⼯作中的惯常思维与鉴赏定势,反⽽焕发出蓬勃的⽣命⼒。”

  最初,出于对混凝⼟建筑的热爱,本⼟创造对混凝⼟这种材料进⾏了深⼊的研究,并尝试在产品中进⾏试验。随着对材料的理解逐渐深⼊,混凝⼟融合万物的包容性让他们开始思考:与⼯艺结合,混凝⼟是否有更多的可能性。因身在⼴州,在城市扩张和改造的过程中,本⼟创造每天都要⾯对⼯业制造的场景。朝着利⽤⼯业废料的⽅向⾛,似乎成了⼀件⾃然⽽然的事情。

  “⼤多数的废弃材料本身就是司空⻅惯的⽇常材料,也只有在⽣活中⼤量使⽤的材料才会因为损坏或遭忽视⽽易被遗弃。⽤废弃材料做设计,从某种程度上说,能让设计变得更容易。因为其中原本就蕴含善意的⼈⽂精神,设计还没开始就已经具备了理念基础。”

  陶瓷废渣再⽣实验的⽔磨⽯项⽬,成为本⼟创造开辟的⼜⼀个可实现、可持续化的家具产业链。建筑陶瓷⼯⼚产⽣的⼤量陶瓷废弃物,⽐如作为拥有全球最⼤、最成熟的陶瓷产业链和建筑陶瓷⼯⼚之⼀的佛⼭,每年会产⽣400万吨陶瓷废弃物。这些材质不可降解,不论是填埋⻥塘或倾倒,除了处理成本⾼之外,⽆法被⾃然消化,甚⾄污染⽔源。

  “尝试将废弃陶瓷边⻆料与我们擅⻓运⽤的材料混凝⼟结合,是想验证⼀种思路:利⽤⽔泥的胶凝作⽤,是不是能使其利⽤率不再受限?”本⼟创造将陶瓷边⻆料与混凝⼟相结合,试图回到建材产品中去;或者如X10和最新的X20,以充电宝这种⽇常化的设计进⼊我们的⽣活场景中。

  “废弃材料做设计最难的还是在思维意识上,这需要真实的价值取向。其次,是对各种材料性能与成型⼯艺的深⼊学习与实验,这是⼀个⻓期钻研的过程。而没有技术⽀持的设计最多只是个概念,并不能实在地解决问题。”

  本⼟创造成⽴于2011年,作为⼀个具实验性、探索性、⽆界限、跨界多产的独⽴设计品牌,本⼟创造主要从事产品创新研发和设计。它以设计为基本⼿段,通过⼀系列的实验探索更多可能,让材质回归其本质,还原其独特肌理,成为符合⽇常⽣活需求的产品。

  “地上采矿”是意⼤利设计组合Formafantasma⽤回收的电⼦废弃物设计的、以办公为主题的家具系列,在他们的设计下,库存电脑机箱,回收的主板、⼿机等电⼦元件变成了办公桌、⽂件柜、带⾦属隔板的⼯作单元等。

  六个电脑机箱外壳与透明玻璃相结合⽽成的⽂件柜,电脑键盘连接了桌⾯的上下层,内衬为华丽⾦⾊的⽩⾊垃圾桶,“它们看上去可能显得有点怪异,但充满当现代感。就像模块化隔间代表的办公室体现了标准化、⾼效率以及统⼀化⻛格的现代设计原则⼀样,在我们看来,这种基于量化和效率的务实⽅法,同样适⽤于废物流的管理和利⽤。”

  “我们参考了⼀项数据:到2080年,最⼤的⾦属储备不会在地下,⽽是在地表之上,存在于建筑物、建筑材料家具以及消费电⼦品等产品流通中。”Formafantasma为这个家具系列取名“地上采矿”正是来源于此。他们希望能借此改变⼈们对待废弃物的态度:“它们并不是垃圾,⽽是⼀种新的材料。”

  “地上采矿”是Formafantasma从2017年⾄2019年持续了三年的研究项⽬“矿⽯流”(Ore Streams)的组成部分之⼀。“废弃电⼦物构成的矿⽯流在地球表⾯⾃由流动,回收它们不能只依靠设计师的努⼒,必不可少的是建⽴新的技术、物流结构和跨国联盟机构。”

  除了办公家具系列,“矿⽯流”项⽬中还包含纪录⽚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介。其中⼀个视频介绍了回收系统和废物分类技术,另外两个视频展示了如何拆解和重新组合电⼦产品。我们可以看到:Formafantasma在⼯作室⾥拆卸电⼦产品,访问泰国的回收⼯⼚,与欧洲电⼦废物回收商、学术研究⼈员、联合国代表、发展中国家NGO组织⼯作者等进⾏⼀系列访谈。

  电⼦产品是⽬前世界上增⻓最快的废物流,每年都有数百万吨的电⼦垃圾充塞填埋场。在欧洲,只有30%的电⼦废弃物进⼊回收流程,更多的则是被丢弃或者输出到位于南半球的⾮洲国家。即便是有像《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这样的⽂件⽴法阻⽌向发展中国家出⼝电⼦废弃物,但仍存在执⾏不⼒的情况。

  “事实上,设计师应该在⼀开始就对产品的可回收参数进⾏考虑,不然‘可持续的设计’也仅仅是追求噱头⽽已。”在⽣产和消费的整个链条⾥,只有⾼可回收率才能保证后续再利⽤顺利进⾏。

  由安德列·特里马尔奇 (Andrea Trimarchi) 和西蒙·法瑞森 (Simone Farresin) 于2009年组建,工作室位于阿姆斯特丹。他们对产品设计的兴趣从荷兰埃因霍温设计学院攻读硕士阶段开始,之后,以实验性材料为特色设计了一系列的产品。同时,他们一直用设计对传统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批判性地看待可持续化设计等议题进行探索。

  如果可持续化设计意味着,设计投⼊实践之后没有⼀点损失,那么我们就要怀疑它是否真的存在。回收都需要付出代价,更何况是后续的步骤呢?作为⼀个社会整体,与秩序相⽐,我们产⽣的熵更多。但也许可持续在一定区间内是有意义的,依具体的语境和系统的不同⽽不同。设计师⽤废弃物做出的产品,⼏乎没有能被完全循环利⽤的;制作过程中,肯定产⽣能耗;在产品使⽤寿命结束时,说不定仍被拿去填埋。但重要的是,使用废弃物的设计师们确实在试图改变⼈们的想法,那些曾被人们忽视、甚⾄被视为⽆⽤的材料,着实成为有⽤的材料。

  它是⼀种设计思路和发展趋势,但存在“为了效益⽽可持续”的⻛险,它并不应该成为⼴告和包装的⼯具。对设计师⽽⾔,这是他⼀开始就应该考虑的事情。我相信在未来,我们使⽤的任何⼀种材料都可能是以前出现过的成品的材料。

  所有可持续发展的主体都是为了⼈类⾃⼰,其实⾃私得⽆可厚⾮。对于可持续设计能否解决⼈类⾃身的问题并没有答案,⽽对于设计者来说,更多的是提供⼀种可能,在实践过程中进⾏反思。除此之外,相对于物质性可持续,精神价值的可持续在⽬前阶段可能更应该受到关注。

  只对设计师谈“可持续化”是不够⽽且不公平的,设计师与客户之间的信任关系也非常重要。⽐如有些客户会问:“你可以设计回收性更强、可持续性更强的产品吗?”但作为设计师,你会觉得这种作为设计前提的可持续化并不真诚。所以,缺乏通盘考虑的眼光正在杀死设计。设计可持续性⾼的物品需要⼤量⽽⼴泛的调查和研究,并且,设计师应该在设计⼀开始就把“可修复性”考虑进去,周到地考虑设计的整个生命周期。

  设计师应该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他们能自如地穿梭在科学、⼯程、艺术、商业、⼯业⽣产等不同领域。如果是这样,只⼀个设计师或⼯作室的探索、实验和发现都能带来新的价值。设计师更像是炼⾦术师,虽然不能说炼⾦术师具有纯正的科学性,却开启了很多重⼤的发现。另外,我们认为设计师应该⾛出⼯坊,他应该关注全球运转系统、事物诞生和⽣命终结的⽅式等。他应该学习如何与公司、研究者和公众合作。最重要的是,他应该懂得如何将⾃⼰的思考与探索投⼊到现实世界中,而不只是停留在设计的舒适区。

  就⽬前的中国市场来说,它还没有达到像欧美国家那样对艺术化设计的认可,反⽽更偏重商业化的设计,更在意成本的问题。我反感的是刻意做⼀些凹造型的设计,⽽更愿意⽤创新的材料和⼯艺进⾏全新的创造。

  设计需要意识觉醒,⾸先是“个性化”意识的觉醒,即从表达上偏离轨道,与众不同。但更重要的是⼈⽂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才使我们从每⼀个设计回到触及根本的问题,关注⼈的⽣存与发展状况,以及对与⼈相关的⽂化传统、审美意趣、⽣活⽅式、⼯艺特产、⽂化遗产的思考。

  ⽆法否认的⼀点是,良好设计的基本前提必定是⼈类中⼼主义的。但我们认为,设计不单单是为解决问题,它更是为提出问题而存在。因为设计应该是⼀⻔设想和质疑社会、⽂化、甚⾄是政治变⾰的学科;设计师应该是主观的、批判性的,他们应该对设计的⽴场、设计系统本身,⽐如设计、⽣产如何与特定的经济、⽂化身份相互交叉提出质疑。

  你是怎么认识废弃物的?除了以上这些利用废弃物而做的设计,你还见过哪些?你眼里的“无负罪感”的设计是怎样的?下方留言同我们分享,我们将选出最有理有据的一位送上好礼哦~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