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实施,北京全面开启“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模式。截止目前,新版条例实施已过半月,其中有积极地进步可喜的变化,但也有许多老问题新毛病,垃圾分类的意识在提高,垃圾分类的困惑也在增多。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如何理解这些困惑?
”垃圾分类”是北京“努力建设和谐宜居美丽家园”的“关键小事”。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5月1日起施行,北京垃圾分类由此进入依法治理阶段,同时也是北京在这个“关键小事”上迈出的“关键一步”。其所以“关键”,在于北京市民希望城市更美好的共同意愿。
但是,要想在一个2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里,真正做好垃圾分类,自有其难,“难”在于垃圾分类各个环节“善虽小而难为”。
比如,“如何分”。北京实施垃圾强制分类的最初半个多月,记者的调查发现,市民对“你是什么垃圾”还有困惑,导致错投、乱投:
市民1:我发现厨余垃圾桶里面塑料空瓶子、塑料包装袋之类的。还有消毒瓶、口罩,就随便乱扔。
又比如,“如何装”的问题。一方面,一些住宅小区、办公场所和其他公共场所分类垃圾桶设置还存在问题:
市民4:小区一个单元楼前边一个垃圾桶!我感觉起码一栋楼前边要有一套垃圾桶吧。
另一方面,垃圾收运还是没有做到分装。新版《条例》实施半个多月以来,“混装混运”的老问题仍然存在。
市民5:小区里面放的垃圾箱,他那辆车一次性把两个垃圾箱给挂上去,直接就往里面一倒,就是说垃圾箱是分好类的,但是他倒进那个车里就是搅成一堆了嘛。
市民6:现在垃圾车来了就一辆,归了包堆一块收走,我们做这么多(分类)的意义是什么?到了各个垃圾站,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应该先把后续的工作准备好。
还有就是“如何管”。朝阳区环卫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就曾说到一个具体的问题:
朝阳区环卫中心:街道垃圾就可能有些地方我们就没法去管理,朝阳区专业(收运)这一块可能就环卫中心,还有街乡、可能还有一些个人企业,不是说所有的垃圾都是在环卫中心在负责经营,这种现象都有。
从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来看,一方面突显出垃圾分类管理责任制度落实还不到位。
条例给垃圾分类规定了十几类责任人,但在执行层面,很多人既是守门员,又是运动员,垃圾不分类,到底由谁管?还需要更细化。
对于推行垃圾强制分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史博士毛达认为,当前慢慢摸索出适合北京的垃圾分类投放方式很重要。
毛达:最近刚刚开始,可能市民都会有一些混乱,就是我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投放方式?其他城市已经有一些经验,比如说撤桶、定点、定时投放,那么北京怎么样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一个稳定的投放方式,这个稳定了以后大家的参与率和投放准确率会越来越高。
记者调查发现,北京的分类垃圾桶中,大部分厨余垃圾桶都跟其他三个桶一样大,甚至更小。这样的设置容易导致厨余垃圾“爆仓”。厨余垃圾集中堆放,更容易腐臭。所以,厨余垃圾桶不仅要更大一些,还应该更密闭,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塑料绿桶。
到了中端,垃圾要专车专运,一方面要严打“混装混运”。北京已经进一步提高了垃圾“混装混运”的处罚力度,处罚金额由“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提高到“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但是,记者调查发现,重罚之下乱象还会冒头。因此,推动垃圾收运企业严格分类运输,还应该做好相关数据的统计工作,并严格考核。政协委员陈晓海说:
陈晓海:工作职责应该和他们工作绩效相契合,比如说一天要清运多少吨垃圾,现在垃圾分类的条件下,分类出来的垃圾和清运的总量有没有合拍,分类每天到底分类了多少,在工作成果的统计上就应该有表现,有考核,这种考核要严格起来。
最后,后端处理设施的建设与相关产业链的完善至关重要。分类之后,这些东西有没有好的去处,是垃圾分类成功的关键。在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史博士毛达看来:
毛达:我们不同种类的垃圾处理设施一定要到位,厨余要到位,可回收物的种类很多,塑料的要有,玻璃的要有,金属的要有,都要到位。还有有害垃圾,处理设施也得到位。
记者调查发现,北京大部分小区目前还有个体商户捡拾废品,垃圾分类之后,再生资源回收是另一个关键点。
垃圾对策专家王维平建议,应该将这个行业的参与者结合重组,形成规范的全产业链模式:
王维平:一个是加强废品回收的规范化,废品回收靠拾荒大军,是无序的,造成二次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要把二次污染的坑民扰民的再制造业也避免。比如过去塑料运到文安县、纸类包装运到保定、鞋底胶皮运到河北省定州,那都是家庭式的小作坊,河北省在逐步关停。
垃圾分类让城市更美好的共识已经具备,眼下需要的是,既要有理性的态度,看到推行过程中的难点,也要有科学的精神,找到其中的解题之道。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42975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