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抓紧抓实办好“关键小事” 绿色发展共享美好生活
2022
10-23

抓紧抓实办好“关键小事” 绿色发展共享美好生活

  南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垃圾分类工作坚持全链条打造、全覆盖推进、全方位保障、全社会动员,形成了“大分流、小分类”的工作模式,构建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在抓紧抓实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上,南宁市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之路。

  南宁市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保持在35%以上、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超65%。自2020年第三季度以来,在住建部对相应考评城市考核评估中连续8个季度保持位居第一档,在自治区对14个地市考评中保持首位。

  市委、市政府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深化改革任务,党政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将垃圾分类纳入立法重点保障和立法督查内容,市政协每年将垃圾分类列入重点提案调研的内容。

  南宁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开发区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压实各县(市、区)、开发区属地责任,践行“管行业必须管分类”的工作思路,树牢“全市一盘棋”思想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建立市、县(市、区)、街道、社区、责任主体单位、责任个人六级责任人制度和五级联动机制,形成“市级高位统筹、县区政府负责,市区联动、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020年,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南宁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当年8月1日起实施,开启了南宁市生活垃圾依法治理的新篇章。今年6至7月,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条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组一致认为,自《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条例》学习宣传普及活动广泛开展;监督管理措施有力有效。

  2022年1月,《南宁市生活垃圾分类“十四五”发展规划》印发。“十四五”期间,南宁将全力构建“技术合理、能力充足、环保达标、社会参与”的生活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体系,打造环境优美、生态环保、社会和谐的绿色低碳城市。

  多年来,南宁市出台了《南宁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南宁市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方案》等60余份相关配套政策文件,指导全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按生活垃圾分类标准,重新布置垃圾投放点,引导培养垃圾分类好习惯;文明用餐,“节约一粒粮”,积极落实“光盘行动”……近年来,南宁持续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推行净菜上市、规范绿色包装、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倡导“光盘行动”等源头减量专项行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

  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各级公共机构办公用品特别是一次性用品使用量比2018年下降约40%;可循环使用的“共享快递盒”得到有效推广,新标准快递包装箱“零塑料零胶带”平均减重约20%;在邮政快递网点推行使用可降解塑料包装袋和可循环使用塑料编织袋,在全市设置了141个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实现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到93.45%,一联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99%以上;本地生产进入中心城区销售的果蔬垃圾量减少约35%。

  同时,在重点领域打响了厨余垃圾全量收运暨生活垃圾分类质量不合格不收运不处置专项行动,全市厨余垃圾合法收运签约率明显提升,厨余垃圾日均清运量较启动前增长超30%。

  近日,记者走访飞凤市场看到,市场干净整洁,垃圾分类宣传海报、宣传栏随处可见,市场门口悬挂的LED屏播放着垃圾分类宣传动画视频,耳边响起垃圾分类宣传广播。“以前所有垃圾都往一个大垃圾桶里扔,气味难闻。”市场蔬菜摊主杜阿姨说,实行垃圾分类后,臭气没有了,环境整洁了,生意更好了。

  飞凤市场只是南宁市加强垃圾分类示范带动、逐步扩大片区覆盖面的一个缩影。自2020年起,南宁市打造一批示范单位、示范街道、示范社区、示范家庭,推动垃圾分类从“要我分”到“我要分”“我能分”,引领带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风尚。近年来,南宁市制定出台《南宁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工作方案》《南宁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典型建设标准及设计指南》,“以点带面”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示范片区,大力推进宣教基地建设,运用“互联网+”等办法,让群众不仅掌握垃圾分类知识,还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每日清晨7时,正是良庆区恒大名都小区定点投放垃圾的时间,许多上班的居民拎着各式垃圾袋,按照垃圾类别进行投放。李祺是小区居民,垃圾分类刚施行时她就成为一名垃圾分类志愿者。多年来,居民潜移默化的改变,让她很有感触:“刚开始时,大家还不太习惯,现在大家都知道如何分类了。”

  生活垃圾分类,除引导市民对垃圾进行准确分类投放外,在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等各个环节进行精准化管理同样重要。多年来,我市大力完善分类投放基础设施、中间分类收运设施和终端处理设施,全力打造了生活垃圾分类闭环处置体系,构建绿色链条。

  目前,南宁市具备日处理能力5385吨的其他垃圾处理终端,日处理能力1750吨的厨余垃圾处理设施,日处理分拣、消纳能力达2500吨的可回收物资源利用企业,日处理能力125吨的大件垃圾处理中心,基本满足全市各类生活垃圾分类全量处理需求。

  从源头到末端,分类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循环利用的不断深化,为南宁市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结合最新疫情防控形势和要求,南宁市将垃圾分类纳入疫情防控工作一起抓,落实网格化主体责任。市环卫处指导各环卫站采取“前端收、消杀,中间集中运输,终端集中处理”模式,确保疫情防控期间生活垃圾收运过程全闭环、终端处置跟得上。

  在疫情管控区域适度调整居民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时长,提高投放便捷度,加大前端投放设施消杀和检查力度,在人流量大的场所增设废弃口罩收集点并派专人负责管理。按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持续加强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大的重点场所分类收运管理,实行防疫废弃物单独清运、管控和隔离点生活垃圾专项收运。

  近年来,南宁市持续推进红色“党建+”模式,将党员纳入垃圾分类志愿者、督导员队伍,建立党员干部包片包户、创建党员示范岗等制度,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守护“南宁蓝”。

  结合创建文明城市、疫情群防群控等重点工作,市直机关工委牵头,组织全市机关党组织开展“党建服务社区治理 共同缔造美好家园”活动。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为依托,以“在职党员进社区”为抓手,建立结对共建联系制度。仅2022年上半年,全市开展“党建+垃圾分类”主题活动超9000场次。

  我市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等学校广泛开展“红领巾在行动”“小手拉大手”系列校园知识普及和互动实践活动。此外,在全市开展青少年志愿者“垃圾分类·青春助力”主题活动,不断壮大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掀起校园与社区共建助力垃圾分类新高潮。

  由市民政局牵头,将垃圾分类纳入规范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合法性审核备案内容,启动《关于做好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的通知》修订工作。“绿生活”、广西环保联合会等公益组织,居民自发成立的“老友议事会”分别将垃圾分类列入公益服务、民主协商的重要内容,调动物业服务企业积极性,持续开展老友教分类、社区治理物业带物业活动。

  同时,我市积极聚焦垃圾分类宣传培训,让垃圾分类知识家喻户晓。为切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我市创新推进“四动四力”工作模式,实现宣传方式、对象、空间、时间四个维度共同发力。近年来,累计刊播各类垃圾分类系列公益广告逾7万次。

  2021年1月,执法人员在某商场检查生活垃圾收运情况时,发现一辆外部喷涂有“厨余垃圾”标志的运输车辆上,装载有塑料餐具、塑料袋、纸皮等非厨余垃圾的生活垃圾,这明显不符合相关规定。随即开出《条例》实施以来的首张罚单,通过执法倒逼生活垃圾投放管理责任人,做好分类投放工作。

  南宁制定了专项执法整治工作方案,完善配套制度,划定生活垃圾分类执法自由裁量标准,采取积极劝导、批评教育、行政处罚、信用惩处相结合的惩处方式,对投放收运处置等各环节开展执法,精准查找盯控违法收运风险点。

  同时,连续5年将垃圾分类纳入市、城区两级绩效考核体系和精神文明测评体系。聘请第三方考评机构成立“蓝色马甲”考评队伍,按照网格要求,开展常态化督查考评。通过生活垃圾分类智能化数据管理平台和垃圾分类工作填报系统,对各县(市、区)进行月度(季度)评估,实行问题闭环管理,实时了解问题整改进度。建立“红黑榜”,参照住建部通报方式将评估结果直接向各县(市、区)、开发区、市直重点责任部门第一责任人通报。

  垃圾分类既是民生“关键小事”,又是关乎绿色发展的大事,要拿出“绣花功夫”、展示“南宁精神”,以久久为功的韧劲,乘势而上,把难事办好,把好事办实,以特色化、市场化、素质化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打造出色、出彩的“南宁样本”,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