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桶 > 幼儿园里也能聊垃圾分类
2019
09-07

幼儿园里也能聊垃圾分类

  自7月1日上海正式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起,全国包括广州在内的一些城市也正陆续实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让垃圾分类观念深入民心,使垃圾分类知识成为“必备技能”。

  即便在发达国家,垃圾分类的历史也不算太长:日本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垃圾分类,起初只分可燃和不可燃垃圾,后来才越发细化和复杂;欧洲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大力推广垃圾分类。通过成功的幼儿和青少年教育,培养起一代代“肯分类、会分类”的公民,奠定了垃圾分类的基础。

  在瑞典、日本等垃圾回收率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垃圾分类教育“从娃娃抓起”,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段,通过绘本、动画片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垃圾就是资源”的科学认知,同时让孩子们走进垃圾处理场所,经历垃圾变废为宝的变化。

  瑞典从幼儿园开始教小朋友学习垃圾分类。孩子们读垃圾处理工人的故事,早早认识垃圾车,再大点儿,他们会轮流和老师到垃圾站分类回收垃圾。在每年的“保持洁净瑞典日”,孩子们会拿着塑料袋跟随老师上街捡垃圾,在活动结束后得到一个“保持洁净瑞典日”的印章,荣誉感满满,难怪瑞典儿童还在上幼儿园就能叽叽喳喳地探讨垃圾分类的事情了。

  日本学校开设“环保手工课”,老师会用孩子们扔掉的垃圾,教孩子如何变废为宝,比如拿旧瓶盖做成装饰品等。孩子在校午餐后要轮流当值日生,清洁饭堂并进行垃圾分类。

  在澳大利亚,老师会在小朋友入园的第一天起教他们不同的垃圾放入不同颜色的垃圾箱,而且每年小朋友们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垃圾回收站,学习垃圾分类回收。

  除了制作专门的垃圾分类动画,利用热播的动画片和著名动画人物进行垃圾分类宣传也是有效的途径。

  上世纪90年代初,系列动画片《蜡笔小新》在日本风靡一时,这也是日本从粗放垃圾分类转向细化分类的时期。《蜡笔小新》在1992年播放的一集《要垃圾分类》里,就宣传了细化垃圾分类的内容。

  在这一集里,小新一家所在的区域试行垃圾分类新办法,要对垃圾进行细分,于是妈妈发动全家一起实践学习。从前的经验已不管用,小新家里新设了十几个垃圾桶,小新和爸爸屡分屡错,边学边分,全家在焦头烂额中认真践行新规定。“先要准备跟垃圾类别一样多的垃圾桶,以后就是垃圾分类的时代了,我会不断地练习来习惯怎么做垃圾分类。”估计小新在当时也号召了不少人。

  英国则利用小猪佩奇这个孩子们心中的“大明星”来渗透垃圾分类知识和环保理念。小猪佩奇家里配备了三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佩奇的妈妈从小教育佩奇和弟弟乔治不同种类的垃圾要投放在对应颜色的垃圾桶内:旧报纸放进红色的箱子,易拉罐放进蓝色的箱子,绿色的箱子用来放瓶子。他们一家还会定期把垃圾送到回收中心的兔小姐那里分类回收。这样,在佩奇一家的陪伴下,很多小朋友也学习了垃圾分类。

  比利时的垃圾分类教育“因龄施教”,幼儿园课程常以童话故事为线索教授分类知识,中学课程便不再局限于为何分类、如何分类,转而代入垃圾分类中心员工、政府负责人、包装生产商等不同身份进行话题讨论,思考垃圾分类管理。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环保教育主要针对普通民众、学校以及专业人士三个不同层面展开,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方案。在布鲁塞尔的19个市镇,只要人数超过12人,就可以通过预约邀请环境卫生局的团队上门宣讲。专业团队会通过讲座、发放宣传册、播放影片以及互动游戏等形式,就垃圾分类和回收问题进行宣讲,内容包括“为什么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如何分类、分类垃圾去向如何、如何改善公共空间的环境卫生”等。

  德国人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垃圾分类的教育,大学里也有垃圾处理的相关课程或相关专业,同时还提供垃圾处理相关的培训项目,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士。此外,德国拥有诸如自然保护联合会、拯救未来环境基金会、青年环保联合会等上千个环保组织,兼职成员多达200万,他们经常无偿到全国各地举办宣传活动。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