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垃圾分类正成为上海生活的一部分
2022
10-19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垃圾分类正成为上海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有一件事,能让一座城市的所有人都从“不习惯”变成“好习惯”,那这个过程必然很不一般。

  比如,上海正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7月1日起,数易其稿、曾三次递交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开始施行。上海步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对上海而言,实施强制性垃圾分类,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处理是公认的走出“垃圾围城”困境的最佳路径。此外,对上海而言,推进垃圾分类还有另一层意义——这也是贯彻中央的要求,为全国做出表率。

  底气何在?这源于上海人自律、好学、文明、乐观的精神,更因为有了健全的法治保障、人性化的政府服务、基层干部的用心、全民参与的热情,以及各种让人赞叹的高科技设备、凝聚百姓智慧的“神器”。

  “学会垃圾分类了没?”“小龙虾真的要分开扔啊?”“喝到一半的奶茶怎么处理?”“宠物的粪便是什么垃圾?”“为什么猪大骨是干垃圾,鸡骨头和鱼骨头就是湿垃圾?”……

  如今在上海,你会发现,几乎在每一个社区、写字楼、学校、企业等场合,垃圾分类都是热门话题,人们学习垃圾分类知识的热情日益高涨。

  其实,早在2000年,上海就已成为国内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这一次,上海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明确责任主体。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其中个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

  “这段时间,为什么市民这么关注垃圾分类,社会反响这么大?这体现了上海老百姓的法治意识和遵纪守法的精神。”一名上海干部指出了关节所在,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上海对垃圾分类立法工作的重视,从其制定过程便能看出。地方性法规一般由地方人大常委会制定,只有少数重大立法项目才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而《条例》的制定正是后者。

  在出台前,《条例》草案曾三次递交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数易其稿,既显示兹事体大,需凝聚最大共识,也是通过开门立法,汇集各方智慧。

  自2019年4月起,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启动对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的专项监督。从全市16个区的第一轮调研情况看,上海各区围绕《条例》积极行动,大力抓工作推进,全社会面上已经动起来了。

  “我们感到全社会对《条例》实施和垃圾分类工作前所未有的关注,全市垃圾分类工作总体进展明显,正逐步从塑造‘盆景’向打造‘森林’转变。”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崔明华说,这为《条例》正式实施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018年,上海发布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一系列配套文件也先后发布。市、区、街镇各级政府、居委基层干部、志愿者、第三方社会组织等社会各方纷纷行动起来。

  也是在这一年,上海市人大将《条例》纳入立法项目。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条例》,并于7月1日正式实施。

  之后,配套文件制定、垃圾厢房改造、社会动员、分类知识宣传普及……“垃圾分类新时尚”的旋风迅速席卷全市,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得到复制推广。

  任何习惯的改变,都不会一帆风顺,垃圾分类亦是如此。在具体落地过程中,垃圾分类也必然会经历“阵痛期”。

  干湿垃圾分不清、家门口的垃圾桶被撤了、破袋投放湿垃圾会把手弄脏、去垃圾厢房的距离有点远、上下班正好与定时投放垃圾的时间错开、……推行垃圾分类初期,一些居民抱怨,“新习惯”让他们不适应、不方便、不理解,“扔了几十年的垃圾,如今竟不知道该怎么扔垃圾了。”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在保证垃圾分类实效的前提下,让大家少一些不方便,心甘情愿地将“不习惯”变成“好习惯”?

  对于定时定点投放造成的不便,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要求,各小区不能“一刀切”,要坚持精细化管理,做到“一小区一方案”,充分与居民沟通,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

  不久前,一张来源不明的错误的垃圾分类示意图在网络上刷屏。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迅速回应,对其中的错误之处一一指正,并连夜制作发布了正确而详细的垃圾分类图,赢得了市民网友的大量点赞。

  1分15秒,是静安区精文城市家园小区撤桶并点后扔垃圾最远的一段路。对于这段路,城上城居委会书记季云掐着秒表慢悠悠地走了十几次,底气十足。遇到抱怨“不方便”的居民,她一句“我一直走,最长1分多钟”总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要想改变几十年的扔垃圾习惯,必然是有一个过程的,但只要我们用心,就一定能做好。”长宁区虹仙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季强表示。虹仙居民区在对存放上百桶垃圾的垃圾厢房改造时,同步安装了一台高科技的植物酶除臭设备,将可能因垃圾臭味而出现的矛盾,提前化解。

  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撑;在好习惯养成的背后,也离不开各种“神器”的助力。

  根据垃圾分类的要求,装湿垃圾的塑料袋和湿垃圾必须分开投放,俗称“破袋投放”。但对于一些居民来说,这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哪怕旁边就能洗手,也总觉得有股垃圾腐烂的味道。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宝山一家环卫公司的车队长陈华和普陀区的三位老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将带有锯齿的划刀固定在湿垃圾桶上,只要轻轻一划,就能划破垃圾袋,让居民不脏手就能扔对垃圾。目前,这种“破袋神器”已在多个小区投用。

  如何对垃圾正确分类?也有不少来自民间的版本,“猪可以吃的是湿垃圾,猪都不要吃的是干垃圾,猪吃了会死的是有害垃圾,卖了可以买猪的是可回收物。”这个版本虽然不是完全准确,但也基本靠谱,且简单易学。

  比如湿垃圾处理。在闵行,部分厨余、餐厨废弃物经过高科技设备的处理后,可以直接用于农田的土壤改良;在徐汇虹梅街道,分类后的湿垃圾纯净度高达90%,进行处理后可实现就地堆肥处理。

  再比如垃圾厢房。在虹口多个小区,智能垃圾厢房刷卡便可自动打开,方便市民投放垃圾,而且该垃圾厢房自带称重系统,后台还能进行大数据分析,知道哪户居民做得好,哪户居民参与不积极;在闵行古美四村,听得懂上海线小时营业,还可发出“脱带投放”、“积分已上传”等信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尽管上海在啃下烟花爆竹禁燃禁放、交通大整治等“硬骨头”时都经历过“阵痛”,但阵痛过后这些都会成为上海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垃圾分类亦然。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