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处理 > 北大教授吴飞认为火葬把人当垃圾处理不尊重死者建议恢复土葬
2022
10-14

北大教授吴飞认为火葬把人当垃圾处理不尊重死者建议恢复土葬

  对于生命而言,或者是多么的重要,生命是那么的美好,可是在死亡面前,人的生命如同蚂蚁一般,将来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到来,人世间每个人都是平凡的,对于生死轮回,最终的归宿都是在将来的某一天离开这个世界。

  我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或者疾病,或者意外亦或者安然老去,那么在我们死后尸身会被如何处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只有下葬这一条路。

  那么对于下葬的方式历年来也多次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一般来说下葬有土葬、火葬、少数情况还有海葬、天葬、崖葬等等,不过民间多用的安葬仪式还是以火葬和土葬为主。

  在这种情况下,北大教授吴飞建议应该恢复土葬的方式,不能一棒子打死,然后将尸体进行火化之后再安葬,就像是处理垃圾一样,是对死者的不尊重,缺少一定的人情味。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北大教授吴飞所提出的建议,想一想人死后到底该怎么处理呢?

  北京大学教授吴飞于1973年出生于河北的一个普通家庭中,小的时候吴飞就对学习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在别家小孩贪玩的年龄,他可以自觉的在家读书学习,因此在学习这方面,吴飞从未让父母担心过,在当时的那个环境,吴飞知道父母供他读书不容易,因此非常珍惜自己在学校读书的机会,对于他而言,上学就是唯一的乐趣。

  经过十年寒窗苦读,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我国最高学府之一北京大学,这一消息让他和他的家人都非常开心,考上北大的他似乎更是来到了一个知识的海洋,在这里他每天都比之前更加努力,毕竟能够进入北大学习的也不是普通人,在这里他也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人。

  在北大学习的他有一次在听老师讲传统文化的时候,对这一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特别是对我们国家几千年以来的历史文化感兴趣,尤其是关于人死后的丧葬形式,更是非常的吸引他。

  有了确切的感兴趣的目标后,他为了能够增加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学识,决定远赴国外留学,拓宽自己的角度,就这样,吴飞在2005年的时候于美国哈佛大学拿到博士的学位,之后结束在哈佛的学习时,就第一时间赶回到了国内,因此可想而知,对于我国的丧葬方式,他提议用土葬的形式,并不是没有科学依据,而是经过他多年的学习,得出来的一种想法。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底蕴之丰富,从周代开始中国人便开始讲究五服,而五服是指以父宗为重,因此一般不需要祭拜高祖以上的祖先,吴飞表示如果火葬处理尸体的话,就像是处理垃圾一样,火化掉就剩了一堆渣渣,因此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关于丧葬,我们国家一般有土葬和火葬的形式,少数地区还有海葬、天葬、崖葬等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一般的丧葬形式:土葬和火葬。

  关于土葬,早在很早之前就有书籍记录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什么是土葬呢?简单来说土葬就是在人死后,把尸体装进定制的棺材里面,然后再把棺材埋进地下,有无墓碑都根据后人或者去世的人生前的意愿决定的,之后后人想要祭奠的话就会来到坟前进行烧纸等。

  同时在古代古人特别注重丧葬的形式,一般来说既要葬之以礼,又要祭之以礼,在当时,人们认为只有把死去的人进行厚葬,他们的灵魂才会得到安息,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才能过得更好,把尸体埋在地下,还能防止被野兽吃掉,葬礼的形式有时候往往会反应后人对去世的人是否重视以及他们的孝心。

  在古代的时候,尤其是一些达官贵人更加注重自己死后陵墓的修建,在古代社会,很多人都认为灵魂是不死的,认为肉体虽然死亡,但是灵魂不会跟着一起消亡,只要自己的尸体保存的好,那么灵魂就会长生。

  因此古代的一些帝王,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就开始打造自己死后的陵墓,比如说秦始皇在位的时候就开始征召人力修建陵墓,而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带罪在身的奴役,秦始皇在修建陵墓上面足足修建了39年,可想而知在当时耗费了多少人力,据记载当时每年都有奴役死在去修建陵墓的路上,而参与修建陵墓的人数高达七十多万。

  因此他的这个陵墓可以说是耗费了秦始皇许多心血在里面的,他的这个皇陵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个皇陵,其面积甚至是故宫的八十倍,虽然现在已经知道秦始皇陵墓的具体位置,但是并没有完全的进行开发,因为目前的技术还没有达到一个非常完善的地步,比如说兵马俑在刚出土的时候还是有颜色的,但是没多久颜色便掉了。

  由于秦始皇作为一名帝王,那么他的陪葬品必定有大量的文物,如果贸然挖出来,必定会对这些文物造成一定的损坏,因此谁都不愿意做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毕竟预料不到的因素太多了。

  在古代帝王们认为只有把陵墓修好才能造福自己的子孙后代,同时还能彰显自己生前的地位,因此古代对于土葬的文化方式正是帝王王权思想的集中体现。而土葬之所以有那么悠久的历史与普及,是因为这种形式具有浓厚的纪念意义,是一种将人类灵魂与情感结合的一种文化现象。

  而吴飞教授提出自己对 “坟”字的理解,他说坟的左边是土,右边是文,代表着在地上堆起来的土包以及墓碑上刻的文字,通过土葬可以建立起帮助生者与死者之间的一种联系,后人也可以就此缅怀逝去的亲人。

  总的来说土葬文化具有非常神圣的仪式感,如果一味地去推崇火葬,对传统文化有着不利的影响。

  流传那么多年的土葬,在1956年的时候,国家发布了一条有关火葬的宣言,这则宣言名为《倡议实行火葬》,这则宣言打破了几千年以来的以土葬为主的形式,宣言里也有说明实行火葬的目的:

  由于土葬会大大浪费土地资源,使农耕用地一年年的在减少,最终导致无法利用,减少土葬形式可以保护环境。还有一点是拒绝铺张浪费,打破封建传统思想,人在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而厚葬一些身后事只会浪费资源。

  因此当这则消息一出的时候,就准备从城镇开始执行,一直向周边扩展,但是想要一下子打破这种形式,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可是为什么在这个条件下,当时国家还要执行火葬的形式呢,原因就是在当时从国家和未来的发展来看,需要大力发展土地改革,而土葬的形式会造成土地的浪费,从长久来看,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同时还有很多专家提出,火葬比较绿色环保,以及不容易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并且火葬过程更加简化方便。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吴飞教授对此也提出自己的想法,他表示相比于土葬,火葬需要的费用更多,对于很多家庭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同时一般火葬的话都会采用统一的大理石墓碑,这样的话会造成墓地价格大幅度上涨,同时也会对环境利用有着一定的影响。

  还有很大的一点是在火葬的时候,想要火化尸体,得用柴油才可以,可是明白的人都知道,柴油是不可以再生的资源,因此这样会更加浪费资源。

  同时即使是火葬的话,对于一些地区来说,比如农村地区,即使火葬完之后,也是把骨灰装进一个盒子里,然后把盒子放进棺材里一起埋进地下,这样看来反倒是又多了一层程序。

  并且火葬在处理尸体的时候就像是焚烧垃圾一样,对去世之人一点都不尊重,更是对死亡的一种冷漠,关于丧葬,本就应该持有一颗敬畏生命的心灵,可是火葬并不能体现这一点。

  无论对于火葬还是土葬而言,都是后人对于逝者的一种人文关怀,土葬和火葬都只是丧葬的一种表现形式,二者都存在了不足之处,因此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更要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尽早想出一个合理并且长久的解决办法。

  事实上,不管是采用哪一种丧葬方式,都应该根据现实条件来分别对待,不能一棒子打死,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更好的延续优良的文化。

  往期回顾:少林寺进军房地产,方丈释永信花4.5亿买地,袈裟下究竟藏着什么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