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处理 > 深圳:全力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
2022
10-11

深圳:全力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

  10月10日,深圳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发布2022年三季度深圳市环境卫生指数测评结果。三季度测评结果显示,排名前三的区分别是福田、罗湖、盐田,排名后三的区分别是龙华、南山、坪山。全市74个街道中,有72个街道的环境卫生指数达85分以上,其中7个街道超过90分。

  2017年,深圳在全国首开先河创建的“环境卫生指数测评”机制,不分原特区内外,按照“一个标准”对全市74个街道3万余个考察点进行现场考察,对居民进行满意度调查,形成量化指数得分排名,在主流媒体上公布。全市环卫指数由最初的77.72分提高至2022年三季度的87.89分,居民满意度由不到60分提高至79.75分。

  这一卓有成效的创新实践,是深圳环境卫生现代化治理的一个缩影。十年来,深圳全面深化环卫改革创新,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治理,全力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

  “没有垃圾味,只闻咖啡香。”2017年,盐田能源生态园完成升级改造,这座颠覆传统认知的垃圾焚烧厂吸引了一波又一波市民游客参观,变身“网红打卡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深圳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也快速增长。2012年全市生活垃圾达1.3万吨/日,而全市焚烧能力仅4875吨/日,其余垃圾只能依靠填埋场超量填埋来解决,“垃圾围城”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破解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选址难、建设难、技术难等问题,深圳出台全球最严垃圾焚烧烟气排放标准,选用先进、稳定的技术设备,对焚烧设施外观实行去工业化设计,并配建咖啡厅、科普馆等设施,将能源生态园打造成为花园式设施。

  率先完成升级改造的盐田能源生态园获得“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成为全国垃圾焚烧的标杆。以此为标准,南山能源生态园二期、宝安能源生态园三期、龙岗能源生态园相继投产。深圳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提升至最高2万吨/日,率先成为全国首个具备垃圾分流分类后全量焚烧能力的城市。

  除了创新“能源生态园”建设模式,以超欧盟标准建成三大能源生态园,深圳还以超常规力度、用最短时间有效化解全市重大公共安全风险。

  作为深圳最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场,下坪场长期超负荷填埋,设施严重老化,场区险情环生。2018年,深圳对存在的风险源进行治理,投入2300人、320台大型设备,连续奋战106天,完成正常情况下一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如今的下坪场,已经成为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环卫科普教育基地。

  作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深圳在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多角度、多场景法规标准体系,全过程、全品类分流分类体系,多层级、多维度宣传教育体系,以及重社区、抓基层综合治理体系,形成一套可复制的“深圳模式”。

  2015年以来,随着《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执法指引》《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规范》等法规文件的出台,深圳逐渐形成层次分明、科学系统的法规政策标准体系。

  与此同时,在全国“四分类”的基础上,深圳率先建立完善玻金塑纸、废旧家具、年花年桔等九种垃圾分流分类体系。在住宅区设置2.1万个集中分类投放点,全力推动密闭化标准桶建设。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深圳可回收物回收量增长42.1%,有害垃圾回收量增长54.9%,厨余垃圾回收量增长153.0%,其他垃圾处置量下降7.6%。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6%,位居全国前列。全市厨余垃圾收运量达5516吨/日,分类率达22.9%,超过国家住建部的20%标准线。

  垃圾分类重在全民参与。深圳创新开展垃圾分类“百分百行动”,通过评选垃圾分类“百优社区”和“百分书记”等方式,调动社区党员干部参与垃圾分类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垃圾分类深入千家万户。

  为了让垃圾分类文明行动像蒲公英种子一样,不断传播扩散,深圳还创新实施垃圾分类公众教育“蒲公英计划”,以“党员、志愿者、物业、热心居民”为主体,建立起市、区、街道、社区、小区五级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目前已组建千余名志愿讲师队伍“进社区”“进校园”,开展各种宣传讲座和培训2万多场。建成科普教育场馆26个,累计接待市民近37万人次;打造“垃圾分类微课堂”约900所,培训200万余人次。

  推行标段改革,规范招标履约;推广机扫设备,减少人力投入;实行“车载桶装”,革新转运模式;使用清洁能源,践行绿色低碳;人车设施互联,实时在线监管…… 作为全国环卫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发源地,深圳始终走在环卫行业发展转型的前沿。

  曾经,深圳以“二线关”管理线为区分,“关内”“关外”环境卫生水平差距明显。随着特区一体化实施,为彻底改变发展不平衡及原“关外”地区管理粗放等问题,深圳市城管部门在考核机制、工作方法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实践。

  例如,深圳首创的“环境卫生指数测评”机制不分原特区内外,按照“一个标准”在全市进行考察。指数排名成为“指挥棒”,全市各街道把环境卫生品质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的长效管理机制。原特区外区域环境卫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集贸市场、城中村等环境卫生短板地带得到有效治理。

  为了强化城市管理,深圳市城管部门将环境卫生管理重点重心放在现场、放在一线,以“不打招呼、不设路线、直奔现场”的方式发现和督促解决问题。

  这种“行走深圳”的一线工作法成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推手。同时,加大清扫保洁投入、提高环卫作业标准和质量,全面提升环卫管理精细化水平,按照“席地而坐”的要求,给市民游客营造干净整洁的“深圳印象”。

  近十年来,深圳大力推动环卫行业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装备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提升规模化、机械化、密闭化、清洁化和智能化水平,改变环卫行业“小散乱”等现象。

  例如,通过推广各式环卫作业机扫设备,减少人力投入;日常垃圾运输采用平板车“车载桶装”+勾臂车“整箱转运”方式,实现全过程密闭化运输;开发智慧环卫系统,实现全市环卫作业服务“一网统管”,并试点构建起环卫从业人员培训体系和职业认证体系,促进环卫工人向产业工人转型。

  近年来,深圳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多措并举,实现厕所环境及厕所文明双提升,真正把公厕打造成为城市文明的一个窗口。2018年,深圳获全国100个重点城市“城市开放厕所平衡指数”第一名,开放厕所数量与用户日常需求之间的平衡程度最高。

  为弥补公厕数量不足,深圳率先将17类行业公厕全量纳入、统筹管理,免费向市民开放,并大力推动传统公厕升级改造工作,累计新改建公厕3400余座。

  此外,深圳还采取多种渠道增加公厕数量,2017年以来新建传统公厕259座。同时,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在社区公园、绿化带等区域,组装100座功能高度集成的小型公厕。这种公厕单体占地5平方米左右,最大不超过8平方米,结合周边绿化提升打造成城市建筑小品、景观精品,大大缓解市民紧急如厕、出租车司机如厕难等问题。

  数据显示,深圳面向市民开放的公厕数量已由2012年的不足800座增加至目前的4540座。在“美丽深圳”公众号等多平台发布的“公厕地图”中,可以一键导航,让市民“方便”真正方便。

  除了数量的增加,深圳的公厕环境也在不断改善。通过优化公厕男女厕位比例、增强通风采光、配建第三卫生间、母婴室,添置双卷纸巾、扶手、挂钩、搁物板等便民设施,如今的公厕设计新颖、环境优美、人性化设施齐备,不再使人掩鼻而过,而成为环境优美舒适的场所。

  贴心舒适的如厕环境,还离不开对公厕的精细化管理。除了全面实行公厕专人专业管理外,深圳通过开展“每周查厕所”行动和公厕环境指数测评,向社会公布评分排名,倒逼责任管理单位提升水平。在测评标准逐年提高的情况下,全市公厕环境指数依然由2017年最初的60.67分提升至目前的90分左右。

  历经7年探索,罗湖卫健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学科水平不断提升,涌现了越来越多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良好的教育环境,南科大吸引了许多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短短几年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杰曼诺夫教授是世界著名数学大师,一定会对南科大数学学科的发展,甚至对我国数学学科的进步,都会带来很大的助力。…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