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就是大量洋垃圾去了非洲,非洲国家加纳的阿博布罗西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近年来,废土风借助ACG文化成为一种新兴审美取向。点歪了科技树的高科技,与生活在逼仄、肮脏、电子垃圾遍地环境中的底层民众,形成鲜明对比。胸怀大志的主人公侧身残酷的环境中,利用技术顽强生存,甚至挑战整个体系,形成一种别样的浪漫。
其实,不必把这当做兴奋的奇异幻想,因为对于在西非国家加纳的阿博布罗西(Agbogbloshie)地区生活的人来说,这样的生活就是每天的现实。这片城镇建立在一片垃圾场上,其中生活着几万流动性极高的人口。
他们每一个人都将自己视为生活的主角,认为捡垃圾只是暂时的,逆天改命才是终点。但许多人都知道,他们深陷其中,可能会在30岁来临前就早早死亡。
他们只是非洲电子洋垃圾问题的一个缩影,电子洋垃圾,仅仅是非洲发展困境的一个具体表现。
世界上第一款流水线大规模生产的个人电脑是1981年推出的IBM 5150,世界上第一款相对轻便的移动电线年。
如今电脑的更换周期大致为5年左右,而手机的更换周期大致为2年左右。这么多年过去了,电子产品几乎人手一件的普及率和较高的换代频率,理论上会制造出海量的垃圾,事实也确实如此。
全球每年丢弃的电子垃圾重量,在近几年每年增长3%左右。2021年,全球丢弃了大约5740万吨电子垃圾。这些垃圾理论上价值约6330万美元,但是电子垃圾回收其实是一项需要资金、技术和人力投入的工作,想要做好并不简单。最终的结局就是,只有17.4%的电子垃圾得到回收利用,大多数都被埋进了垃圾填埋场或焚烧殆尽。
而且,抛弃电子垃圾的大国,往往不是填埋电子垃圾的大国。电子产品消费大国购买力强劲,对于环保问题日渐重视。而电子垃圾中往往含有铅、汞、镉等重金属,回收成本高,一旦燃烧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填埋又容易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就像电子产品的原材料、零件、组装和消费者往往并不分布在同一国家一样,全球化时代,垃圾填埋同样全球化了。电子垃圾被运到愿意牺牲长期利益,进口洋垃圾赚钱的国家去。毕竟对于这些国家来说,相较于其他问题,环境问题不算问题。
理论上讲,根据1989年签订的《巴塞尔公约》,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有害物品,必须经过后者的书面同意,1995年修正案又明确规定禁止出口电子垃圾。美国虽然没有签署《巴塞尔公约》,但是相关调查没有证明美国向非洲出口垃圾。
《巴塞尔公约》全称为《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处置巴塞尔公约》。旨在保护发展中国家对其产生的危险废物及其他废物进行环境无害化的管理
但现实是,土地里不会自动长出电子垃圾,非洲长期以来也没有生产大量电子设备的能力,却出现了多个巨型电子垃圾场。因为往穷国领土上倒垃圾的生意毕竟并不光彩,很可能还不合法,所以一切都在暗中进行。
最开始的时候,出口到加纳的往往是一些过度损耗的二手电子产品。毕竟更新、更好用的二手产品往往直接在国内高价循环,过于老式、过渡损耗的才会以超低价格卖到非洲。这些产品确实提升了非洲电子产品的普及率,弥合了数字鸿沟。但是往往并不耐用,有的甚至运到非洲时已经损坏,需要拆零件维修。
电子垃圾回收其实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而非洲技术人才相对匮乏的现状,决定了即使当地人非常珍视这些被发达国家视作垃圾的资源,也没办法做到环保、高效的回收,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电子垃圾。
随着电子垃圾贸易成为产业,种种打着二手货名义出口的电子垃圾便逐渐多了起来。毕竟,出口商品是垃圾还是二手货,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果一集装箱二手货里掺点电子垃圾,界限会更加模糊。还有一些电子垃圾,打着捐赠的名义来到了非洲。
这个处在灰色地带的行业,满足了工业化国家减少垃圾污染,以及非洲落后国家低价得到电子产品的需求,但是代价无疑非常高昂。
当世界注意到这些问题时,穷国的洋垃圾场往往已经发展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加纳的阿博布罗西就是其中最夸张的例子。没人知道这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口洋垃圾的,也没人知道这里为什么被选中。
1980年代,一些逃避战乱的加纳北方人,来到南方沿海的加纳首都阿克拉城讨生活。贫困的他们住不起城区,逐渐在城市西南方的一片环境不错的湿地中搭起窝棚。这里逐渐聚集起了一片名为阿博布罗西的贫民窟。
这里靠近加纳最大消费市场,临海、空地广大、劳动力充足、失业问题严重,政府的治理能力也比较低,确实具备发展洋垃圾回收行业的基础。
也许只是一些偶然的机遇,让这里失业的贫民发现电子垃圾中有铜。他们便通过暴力拆解、焚烧的办法,简单粗暴得把铜线清理出来,每天能获得几美元的收入,而这种生存方式又吸引了更多贫民加入其中。最终形成了世界最大的非法电子垃圾场。
到2011年时,根据巴塞尔公约的一份调查报告,加纳每年进口大约150000吨电子垃圾,阿博布罗西是大多数电子垃圾的最终归宿。
这里的垃圾产业还逐渐出现了分工,有人暴力拆解电子产品,有人负责拼装出能用的设备,有人负责焚烧,妇女和儿童负责分离主板、芯片中微量的黄金,甚至还出现了维持秩序,分配焚烧场地的“酋长”。
如今,湿地已经看不出原有的样貌,只剩下电子产品燃烧后留下的黑色灰烬、碎屑,以及经年累月层层堆叠的电子垃圾。空地上黑烟滚滚,人们拿着棍子翻滚燃烧的电子垃圾,用大塑料袋里的水灭火,取走剩下的余烬,清理出里面的贵金属。
一到下雨的时候,这里的浮土会变成一片泥泞,附近的河流中泛着浓重的黑色油污,成为这里曾是湿地的最后一点印记。
巴塞尔行动网络分析了产于阿博布罗西的鸡蛋,发现其氯化二噁英超过欧洲食品安全局标准的220倍以上。如此恶劣的环境严重影响当地人的健康,多氯联苯、阻燃化合物、二噁英等等有毒物质会影响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对儿童发育尤其不利。很多当地人20多岁时便死于癌症。
不同年代都有记者来到阿博布罗西,一批批当地人都对未来表现出不切实际的乐观,认为这样的人生仅仅是一段短暂的插曲,自己终将离开这片垃圾堆。然而,能够体面地离开,更多时候只是一种幻想,无限循环烧垃圾的日子才是现实,而且深陷这片垃圾堆的人数,从3万增长到如今的8万。
这里没有自来水,灭火用的可疑的袋装水就是饮用水;没有下水道,户外水坑就是卫生间;大多数建筑是木板、铁皮搭建的窝棚,火灾隐患严重,但既没有消防设施也没有消防队。没有公共服务,也就意味着缺乏政府监管,土匪、小偷、妓女、毒贩也逐渐把这里当做交易场所。不知从何时起,这里被形容为圣经中象征罪恶之城“所多玛和蛾摩拉”。
传说中的所多玛和蛾摩拉毁于大火,现实中的阿博布罗西在2013年遭遇过一场严重的火灾,不少人死在了那场火灾中。然而,这片地区却很快恢复,日子一切照旧,人数甚至更多了。
随着加纳首都阿克拉的无序发展,原本地处远郊的阿博布罗西已经被首都包围、吸纳。甚至从地图上看,这里已经属于靠近市中心的地区,但这里的贫穷与混乱依旧在继续。
近年,巴塞尔行动网络曾经追踪过一些欧洲的电子垃圾,这些垃圾中有不少最终到了加纳。换句话说,虽然加纳电子垃圾进口的问题已经被曝光将二三十年,但是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加纳曾经试图拆除一部分贫民窟,当时当地人并不同意。欧美国家修建诊所、技校、足球场的努力只是杯水车薪。建立正规回收站的努力也只能慢慢见效。
尽管当地人还对分拣垃圾的工作表示不满,但不少儿童都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足球运动员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每公吨电子垃圾中的黄金含量是金矿石的100倍,更不用说电子垃圾中还有锌、铜、铅以及从稀土中提炼的珍贵矿产。然而,当这些材料杂糅到一起,想要提取就变得很困难,无害化回收成本更是高昂。不过,一旦没有别的回收方式可以选择,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自然会降低成本。
然而,目前向非洲倾倒电子垃圾依旧可行,制造电子垃圾的大国,自然难以用更高成本的环保方式彻底替代以邻为壑的方案。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地区性问题的背后,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球问题。如何解决完全性的问题,对于各国来说都是挑战,对于弱国来说尤其如此。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40798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