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处理是城市中“引领时尚”的“关键小事”,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大事。去年3月1日起,《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成都市郫都区先后印发了《郫都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动员工作方案》《郫都区生活垃圾分类专项督导和执法工作方案》《郫都区生活垃圾分类“前分后混”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等文件,进一步增强生活垃圾综合治理成效。
截至目前,郫都区生活垃圾分类小区覆盖率达100%、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达4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源头分类减量模式逐步建立,分类收运处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分类实效稳步提升。与此同时,通过近一年来常态化的宣传引导,“全民参与分类、人人自觉投放”的社会氛围也愈加浓厚,垃圾分类工作进展明显。
刷卡开门、自动称重、换取积分……一大早,德源街道和乐佳苑小区的垃圾分类智能一体机前,不少居民熟练地将各类垃圾投放至对应的垃圾桶内。
“随着小区环境变好,居民关系更融洽,大家投放的积极性和准确率都越来越高了。”区综合执法局环卫科科长李庚向记者介绍,在撤桶并点工作刚开始实施时,有些居民不理解,随处丢垃圾时有发生,通过物业、社区网格员、垃圾分类志愿者们共同的努力和付出,大家开始慢慢接受并参与,自觉到点位前投放、自觉分类,生活习惯有了质的跨越。
把垃圾关进厢房,实施“撤桶并点建箱房”是郫都区推进生活垃圾工作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699个居民小区规范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1297个,改造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1040座,建设“垃圾分类智慧居家馆”10座,设置智能分类设施49个,优化再生资源网点,建成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点65个,所有投放设施均按照《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文件标准,更新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标识。
为破解“前分后混”的问题,郫都区统一了运输车辆标志,按分类要求逐步改造现有车辆,配备再生资源和有害垃圾运输车辆,推广车载桶装、密闭直运的餐厨垃圾运输系统。同时,统筹安排分类运输路线、时段和作业形式,建立与生活垃圾分类相匹配和衔接的分类收运系统,明确政府、环卫企业、物业管理、再生资源企业等单位在收运环节中的责任。
“分类收运做不好,还存在‘前分后混’问题,就直接追究责任人。” 李庚表示,“我们还通过安装GPS、运用数字城管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车辆作业信息、行驶轨迹进行实时监控,采取联合执法、专项整治等多种方式,强化生活垃圾流向监管,持续实施‘前分后混’专项治理,严格执法查处、纠正‘混装混运’‘抛冒滴漏’行为。”
截至目前,郫都区共配置可回收物收集车33辆、可回收物专用运输车23辆、厨余垃圾收集车41辆、厨余垃圾专用运输车16辆、有害垃圾收集车10辆、有害垃圾专用运输车辆1辆、其他垃圾收集车192辆、其他垃圾专用运输车118辆。同时,签订分类收运合同,统一标志标识,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收运时间表和线路图,通过GPS、数字城管等方式对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车辆作业信息、行驶轨迹进行实时监控。
走进德源街道馨美佳苑小区,只见草坪上竖立着一个个“花脸”管状装置,上面写着“蚯蚓的家”“蚯蚓塔”字样。“这是利用蚯蚓以腐败有机物为食的特性而设立的环保装置。”李庚介绍道,“将落叶、菜叶、瓜果皮、鸡蛋壳等有机物投入塔中,通过蚯蚓进行分解,之后产生有机肥,可以直接供给周边的植物作养分,从而形成一条生物链。”
“要想做到生活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在着眼于末端处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大家的垃圾分类意识。”郫都区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创新生活垃圾末端处理,不仅减少了垃圾在处理过程中的污染,更激发了广大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浓厚兴趣。希望各个小区尽可能减少垃圾产出量,真正让节能环保、绿色循环发展的理念走进千家万户。”
除了创新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记者从郫都区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郫都区现已建成可回收物分拣中心3座;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点3个;规范提升具备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转运站1座,增设压缩泊位1个,日处理能力150吨;按照《成都市有害垃圾暂存设施设置标准》要求,改造提升区级有害垃圾贮存点1座;园林绿化垃圾处置场2个;规划建设大件垃圾拆解场1座。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40448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