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回收 > 赛迪顾问奋进十年系列研究: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奋进十年
2022
09-26

赛迪顾问奋进十年系列研究: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奋进十年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全局高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发展路径更加明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从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渗透到中国经济社会各领域中,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日益鲜明。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十年来,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大步迈进,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7.0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1.4万亿元,制造业规模全球占比从20.0%左右提高到近30.0%。在此过程中,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从未停止,在传统行业绿色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壮大、能源消费绿色转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完善、数智赋能绿色增效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两高”项目产能过剩长时间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制造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由此带来的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产能”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五大切入点和关键点之一进行部署,逐步建立完善落后产能退出长效机制。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行业实施绿色化升级改造,推动重化工业减量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截至2021年底,国内电解铝、水泥行业落后产能已基本退出,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由2012年的72.0%提高至79.2%,并于2018年提前完成了2016年提出的“压减粗钢产能1.5亿吨及以上”的五年任务目标。落后产能的退坡为绿色化、高端化的新兴制造业释放了发展空间,2012年至2021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0%提升至2021年的15.1%、32.4%,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28.6%和45.0%,中国制造业迈入绿色跃升发展新阶段。

  2012年,国务院发布《“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低碳属性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在逐步取代传统产业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动力核心。十年来,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规模从2012年2.8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超8.0万亿元,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智慧环保、合同能源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从诞生走向成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年销量从2012年的1.3万辆增长至2021年352.1万辆,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国内自主品牌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占比不断提升;中国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产业完成了“逆袭”,截至2021年底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1亿千瓦,连续7年稳居全球首位,光伏电池组件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达到71.0%,创造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值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0%,先进储能材料、超硬材料等百余种材料产量居世界首位;新型显示产业加速高端化发展,全柔性AMOLED面板、8K超高清、窄边框、全面屏、折叠屏、透明屏等多种创新技术产品全球领先。在重点技术产品领域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已形成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现代制造业的集聚化、集约化程度显著提升。

  中国制造业规模大增速快,长期保持能源消费“大户”的地位,随着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不断深入推进,制造业能源消费的“量”与“质”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量”的控制方面,能耗“双控”行动的实施,对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增长实现了有效控制。十年来,中国制造业以年均1.5%的用电量增长支撑了年均6.3%的规模增长,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二五”时期和“十三五”时期分别下降28.0%、16.0%的基础上,2021年又进一步下降了5.6%,钢铁、石化化工、纺织等传统高耗能行业能效水平大幅提升,重点大中型制造企业吨钢综合能耗、原铝综合交流电耗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质”的提升方面,十年来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导下,中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有序替代稳步推进,现代清洁能源体系逐步完善,绿色电力市场交易机制的发展成熟推动了制造业能源消费加速向绿色、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变。2017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绿色证书交易机制建立运行,2021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批复了《交易试点工作方案》,中国绿电交易正式启动,“绿证”和“绿电”机制相辅相成的格局日益完善。

  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伴随着资源消耗量快速增长,作为制造业的主要原材料,粗钢表观消费量由2012年的7.0亿吨增长至2021年的9.9亿吨,精炼铜消费量由2012年的768.0万吨增长至2021年的1350.0万吨,原铝消费量3965.0万吨,资源供给压力与日俱增。十年来,中国坚持总量控制、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原则,大力推进制造业集约式发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日趋完善,在水资源节约、余热余压利用、固废综合处置、再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21年底,中国钢铁、水泥等传统制造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在“十二五”“十三五”分别下降35.0%和近40.0%基础上,又进一步下降7.0%;生产工艺余热余压利用装备配套率提高30.0%以上,余热余压整体利用效率超过50.0%;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达到约37.8亿吨,综合利用率达到57.0%,大宗固废综合处置能力跃升,建成了56个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再生资源利用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相比2012年增加近2.2亿吨,废钢利用量达到2.3亿吨,废纸利用量达到6491.0万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超过50.0%,再生产量相比2012年增加近550.0万吨,占国内十种总产量的比重达到24.0%,其中再生铜、再生铝和再生铅产量分别为334.0万吨、765.0万吨和280.6万吨。

  制造业生产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由于末端治理技术所实现的环境效益非常有限,因此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开展清洁生产改造、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成为了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十年来,中国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改造工程建设,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持续稳定在40.0%以上,在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转型的过程中,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结合的系统减污降碳体系逐步形成,减污降碳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高,高效催化、绿色热处理、余热利用一体化工艺技术、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技术、烟气治理大数据智能应用关键技术等取得重大突破,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21年底,中国燃煤机组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近65.0%的钢铁产能实施超低排放改造,40.0%的铜、铅冶炼能效超过了标杆水平,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20%以上,碳排放强度相比2012年下降了约25.0%。“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阶段,《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体制机制基本形成,推进工业领域协同增效,加快工业领域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综合利用全流程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未来的明确方向。

  在新发展理念下,中国制造业发展更加强调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筹兼顾。2016年,工信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提出了“把绿色制造体系打造成为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的示范标杆”,并形成了完整的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企业等建设标准,对中国制造业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示范引领作用。十年来,中国一直扎实推进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的建设,立足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技术发展需求,研究制订了468项节能与绿色发展行业标准,逐步健全完善绿色制造认证评价机制,推动建设了2783家绿色工厂、223家绿色工业园区、296家绿色供应链企业,推广了20000多种绿色产品和2000多项节能技术及装备产品,打造了一批绿色制造行业典型标杆企业,以高标准带动生产模式绿色转型。以“互联网+绿色制造”的融合发展模式不断兴起,中国打造建成了绿色制造理念传播平台、绿色制造诊断服务平台、绿色制造金融对接平台、绿色制造+互联网平台、绿色制造国际合作平台等一系列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在数字技术赋能下,绿色制造体系进一步向高水平发展迈进。

  工业化和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融合发展是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信息技术创新加速、迭代更新和群体突破,“两化”融合从起步建设到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再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正在向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迈进。十年来,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业务模式、企业形态加速变革,传统制造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底,中国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4.7%和51.3%,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25.9和30.7个百分点。数智技术的融合为中国制造业注入新活力,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智能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0%,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43家;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发布智能制造国际标准42项、国家标准300多项,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国家标准的覆盖率达到97.5%;技术推广应用成效显著,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8.0%、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 38.0%、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5.0%,并涌现出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工业互联网飞速发展,网应用已经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建成超过150家大型的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超过7800万台(套),国家、省、企业三级协同联动的技术监测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奋进十年,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主动把工业经济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一直锲而不舍地将绿色转型贯穿于制造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努力转变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结构,制造业绿色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

  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党的全面领导。进入新时代后,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问题做出集中、明确部署,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现代化建设全局,为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历史和实践都证明了,交出满意的绿色发展中国答卷,关键在党。未来,在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新征程上,党的领导是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坚强基石,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只要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就一定能够确保绿色文明的宏伟蓝图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在绿色发展过程中“制造强国”的夙愿也必将实现。

  中国将绿色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有关部门的战略部署推动下,制造业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日趋完善,目标定位科学精准,方向路径逐步明晰,并形成了一整套涵盖规范标准、市场机制、金融服务等多要素的配套政策支撑体系,为制造业的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一是不断强化绿色标准的引领,中国制定发布了《国家工业节能技术推荐目录》《“能效之星”装备产品目录》《绿色技术推广目录》《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等一系列名录,为制造业开展绿色技术升级和工艺革新,推动制造业节能降耗和资源高效利用提供重要指导。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持续推进绿色交易市场建设,针对制造业用能问题,中国建立起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并将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有色金属和民用航空等七大制造业领域作为市场的先发重点行业,同时启动全国交易试点,统筹衔接“绿证”“绿电”“”三个市场,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三是通过金融手段进行有效引导和调节,一方面成立绿色发展专项基金,瞄准制造业绿色转型重点领域,为绿色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项目建设等提供了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按照“公平普惠”原则,制定和实施鼓励制造业绿色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政策,为制造业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了中小企业绿色转型资金压力。

  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保障了中国制造业在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高效开展绿色化转型,向质量优、效率高、污染小、集约化不断迈进。中国始终重视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大力扶持企业科研创新,为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撑。一是积极推进平台载体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撮合”作用,强化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科研合作,加快关键共性绿色技术研发,加强产业基础研究和前沿绿色技术布局,加大先进适用绿色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打造并发挥国家级创新平台功能,为绿色发展领域提供全产业链的关键科创服务支撑。截至2021年底,中国建成运行国家重点实验室533个,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636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212家,共建成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1家、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23家。二是强化企业科研扶持,细化并落实企业科研扶持政策,为企业开展绿色转型科研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落实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尤其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和研发资金的投入,设立科创研发基金,引导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截至2021年底,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累计设立36支子基金,资金总规模达到624亿元。

  围绕制造业绿色发展各方面重大需求,中国不断强化绿色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高水平绿色技术人才储备,不断夯实制造业绿色发展基础。一是在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引导下,建成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人才联盟等一批绿色发展相关的联盟和团体,汇聚各领域人才资源,为绿色人才引进、绿色技术交流营造良好环境。二是瞄准绿色技术关键领域,加强绿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在高校、研究院设立了一批绿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加强绿色技术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持续深化绿色领域新工科建设。三是健全“产学研用”创新体系,注重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等跨领域复合型绿色人才培养,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基地培养发现人才,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构建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在内的创新联合体,实现绿色技术创新要素交流互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中国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加强跨领域交流合作,为制造业绿色发展拓宽了渠道,丰富了资源。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的主题,中国从宣传交流、技术推广、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同时发力,共创绿色。一是通过能效领跑者经验交流会、制造业绿色发展技术供需对接会、绿色制造高峰论坛等会议会展,多途径宣传推广先进技术、管理模式,营造绿色发展氛围,引导企业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二是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绿色“”建设,扩大绿色贸易,开展跨境绿色制造技术咨询、和运营管理,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中外合作绿色园区,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在国内转化落地。三是加强政府间、社团间、企业间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建立绿色制造国际伙伴关系,进一步拓展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建设,加强与欧盟等国际组织在绿色制造领域的合作交流,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绿色制造技术和绿色管理模式,加快推进中国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与国际接轨。四是充分利用世界低碳日、世界水日、全国节能宣传周等大型活动及新媒体,广泛宣传节能降耗和绿色低碳发展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不断强化制造商和消费者绿色发展意识,通过扩大绿色消费市场引导绿色制造向全产业链绿色化延伸发展。

  十年磨一剑,中国制造业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奋进新征程,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总结历史经验,持续突破创新,中国制造业就一定能登上新时代绿色发展的新高峰。在“绿水青山”中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在“绿水青山”中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加速转变,在“绿水青山”中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