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前,领队Sia和啊璟给每位参与者布置了任务:选一种垃圾给自己起名。于是,在广州海珠广场集合当天,参与者一走出地铁口,就收到领队的灵魂提问。
每个人的垃圾名,都反映着各自的生活喜好:取名“枯枝败叶”的女孩喜欢收集落叶制拼贴画;取名“破洞牛仔裤”的男生曾被长辈评论“你穿的是什么垃圾”;选“牙线”和“牙膏皮”的两位姑娘享有相似的整牙故事……
当参与者解释自己的“垃圾名”时,一大巴车的陌生人暂时放下自己的社会身份,怀揣着同一个疑问:
这是一趟可持续版的广州本地游,由社会企业 imPACKED Travel 组织,主要行程是参观垃圾焚烧发电厂。
从市中心开车约一个小时后,我们抵达了广州市第三资源热力发电厂。这家垃圾焚烧发电厂,建在海拔60米的山坡上,坡面草坪上竖着“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标语。
下车后深呼吸了一口,竟闻不到半点垃圾的臭味。四周绿树红花,彷如身处郊野的公园里,怪不得这里门口挂着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牌子。
讲解员的解说、直观的模型和动画片,还原了垃圾焚烧发电的全流程。展厅里最震撼人心的,是垃圾储坑——里面的垃圾堆了三四层楼高,上方有两个巨大钢爪在升降。
巨爪这一把将刚倒入的整车垃圾挪个位,那一把抓起已脱水的垃圾、投入到焚烧炉中。整个场面就像一台运作中的巨型娃娃机。
在负压技术的加持下,仅隔着一层玻璃也不会闻到丝毫臭味。参与者趴在近三四米宽的玻璃窗前观看,仿佛在博物馆里看稀世珍宝。
这些正在被焚烧的垃圾,属于垃圾分类中的“其他垃圾”。凑近点看,能从垃圾山上找到大量塑料袋、饮料瓶、纸张和布料等可回收的垃圾。
这些乱入的垃圾本可被回收再利用,而非一把火烧掉,但可惜许多人并没有在扔垃圾前把它们分拣出来。也许你会问:几个塑料袋和饮料瓶能干什么?烧了发电不更好吗?
现代化垃圾焚烧厂已经非常先进了。当天参观的焚烧厂,每天可处理垃圾9300吨,焚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均做到无害化处理,焚烧后的炉渣还会做成环保砖。
只不过,可回收垃圾被烧掉,挺浪费的 。据公开报道,广州市中心城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总量约为2.8万吨,可回收利用的生活垃圾仅7000吨左右,剩下约2.1万吨垃圾需要进行处理。而目前,广州每吨垃圾的处理成本是产生效益的3倍多。
一名小姐姐参观后感叹:“这些五彩斑斓的垃圾,让人大受震撼,但我内心感到无比羞耻。焚烧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可我们连最简单、无成本的垃圾分类都做不到。”
回程的路上,领队Sia给大家展示了一块生态砖。说是生态砖,其实是塞满塑料袋、纸片和沙子塑料瓶的实心体,用在干燥地方盖房子,可比土坯房更耐用。
谁也没想到,被随手丢弃的塑料瓶,在这里是待焚烧的垃圾,在别处却可能成就一个温暖的家。
在阿尔及利亚,联合国利用填充了沙子的塑料瓶来建造难民庇护所。/UNHCR
这次垃圾焚烧厂参观,是imPACKED Travel 推出的低碳本地游路线之一。
imPACKED Travel,原意是带着影响力旅行,这是一家倡导可持续旅行的社会企业,其中线下活动主要分布在广州,正往北京、上海、深圳和厦门等城市拓展。
公司的全职人员只有创始人Dani一位,其余30多位都是志愿者和兼职。他们自称“可持续生活狂徒”,身体力行地告诉人们“环保很酷”“公益很酷”。
高温天气里,领队Sia不用电动小风扇,随身带一把比脸还大的葵扇。另一位领队啊璟每月会从广州返回潮州老家,清理海边的垃圾。
在广州生活,Dani喜欢背着竹篓逛菜市场。家附近的菜贩几乎都知道Dani买菜不用塑料袋,称过菜后会直接丢进她的竹篓里。
这群“可持续生活狂徒”的共同爱好是“探店”,探那些在意地球、关心社区和弱势社群的店铺和机构。前两年,Dani联合了30多名志愿者,制作了网罗可持续店铺的小程序 imPACKED Go。
2022年初以来,他们怀着“这么好的生活方式怎么只有那么少的人拥有”的不甘心,开始组织起可持续版的本地游。
Dani说:“我们不提供瓶装水,鼓励参加者自带水杯。集合地点都尽量选在地铁站或者公交站附近,希望大家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垃圾厂参观当天的团餐是三明治和可颂。为了减塑,团队会要求商家去掉保鲜膜,仅留下可接触食品的包装纸。
游戏分组卡上的名字是用可擦笔写的,连领队旗子也选用通过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认证(GOTS)的棉麻布印制。
尽管满怀理想和热情,但曾从事品牌咨询的Dani深知市场的现实。她对新周刊记者说:“根据我们的观察,大多数消费者不会为‘环保’埋单,而那些会的人,多半已是环保圈中人。”
imPACKED组织的本地游,单人收费在150元至200元左右,不算太贵,但也不算白菜价。
为了制造圈外人也会感兴趣的“卖点”,“ 可持续生活 狂徒们”在行程里,添加了一堆脑路清奇的设计。
在广州,他们会带大家在市中心的公园找蘑菇;在深圳,自带小碗去吃当季水果冰;在北京,让大家蒙着眼睛探索胡同深处的素食坊。
“有些事情一个人做可能很傻,但集体去做会非常有趣,能打破许多人的舒适圈,还会成为旅途上独特的记忆点。”Dani说。
Dani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旅行达人。过去10年来,她曾以沙发客、自由行的形式游历了30多个国家和100多座城市。
2019年,Dani前往印尼第二高的活火山徒步。她花了长时间,好不容易才爬到山顶。随之而来的不是兴奋,而是扫兴。
远方的火山湖散发着翡翠般的光泽,但脚下却是满地五颜六色的垃圾。当天Dani没拍任何照片就下山了。
Dani大学读的是旅游专业,早听过“过度旅游”的问题。她说:“印尼火山的巨大反差,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的旅行可以对自然好一点吗?”
随后,她不仅进修了“无痕山林”课程,还对可持续旅行产生浓烈的兴趣。除了旅行中产生的垃圾外,旅游的消费行为同样也会对自然和社会产生连锁的影响。
“以前去东南亚国家旅行,经常跟着网站排行榜走,谁评分高就光顾谁。游客根本不会去留意这些旅游项目背后的运营方是谁,又或者当地人能否受惠。”Dani说道。
第一次去柬埔寨,Dani买了吴哥窟的通票,“三天就完事了”。后来和家人再去柬埔寨,Dani决定亲身体验可持续旅游。
出发前,她认真搜寻了一批暹粒周边的社会企业,按照环境永续、社会共融、文化多元和经济共荣这4个维度,安排自己的旅程。
第二次柬埔寨之旅,远超Dani的预期。旅游目的地不走寻常路,为了解柬埔寨地雷问题,他们参观了训练老鼠排雷的非政府组织。
就连买旅游纪念品,也会考虑社会影响。Dani带回国的手工篮子,是当地妇女捡拾路边塑料袋、清洗后编织而成的。
远离网红餐厅的等位长龙,他们走进了带着使命运营的餐厅,认识了曾经环游世界的餐厅老板。那家叫“天堂”的餐厅给游人提供可口饭菜,同时教会穷乡僻壤的孩子一技之长。
可持续旅游没有束缚住游人的脚步,反倒推开一扇崭新的体验之门。更重要的是,于己、于人、于自然,都是有益的。
这两年,Dani发现有使命感的机构和咖啡馆,在国内也逐渐发展起来:北京有零浪费包装商店,广州有视障人士运营的咖啡馆,上海有多家慈善商店,杭州有古法织布工作坊……
通过可持续地图小程序和本地游体验,Dani说:“我们希望探索如何在旅行中,更好地在意地球、关心人类,给自己和目的地带去正向的影响力。”
参观当天午餐去的Solmate咖啡馆,是一家特殊的小店。如果只是路过或者进去买杯咖啡,你估计难以发现它的玄妙之处。
Solmate的主理人有着十多年石油公司从业经历,正在做Upcycle(升级改造)设计,将废弃塑料做成高档家具。
Dani解释:“除了独特的互动设计,我们每条路线都会加入主理人分享环节。就算你是社恐,跟主理人或店员也能进行深度沟通和交流。这种一对多的交流,也免除了主理人精力的过多消耗。”
创业的这两年里,Dani接触了很多公益圈的朋友。厦门的本地游,曾有两位轮椅参与者。碰到没有安装电梯的天桥,轮椅出行的朋友得专门打车,才能绕行到马路对面。
Dani回忆:“我们根本没想到日常很容易走的路段,对轮椅出行者而言却是难上加难。”
行程中乡村建设工作室门前的几级台阶,更是给现场所有人上了生动的一课。陪同者得先拆掉轮椅,再与领队、其他参加者等众人合力,才把残障人士“举”上楼。
当天负责接待的一位年轻设计师,正好熟悉无障碍设计。在原定分享内容外,设计小哥从建筑红线和施工方案等角度,解释了工作室门前修不了坡道的原因。
离开工作室时,拆轮椅托举又重复了一遍。设计师面带尴尬地说:“我们真的做得不好。”
听到这句话,轮椅参与者直呼:“值了!值了!说不定以后小哥成了建筑大师,他就能把无障碍设计考虑进去。”如果没有共融的机会,残障人士的正当需求极容易被大众所忽略。
她解释说,对于已了解可持续生活的人来说,收获更强的知识输入,能有理有据地说服身边人。而小白们,透过领队和主理人,能看到践行可持续理念的线天里,“可持续生活狂徒们”一共上线座城市的本地游线路。就算是台风和高温,都无法阻挡他们带人走进这种生活方式的决心。
Dani对新周刊记者强调:“我们用业余时间去探店、带本地游,都做得很开心。 环保也好,公益也罢,都不是苦哈哈的,而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40313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