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舆情分析丨网友评价如何?哪些地方的人最关注垃圾分类?
2022
09-14

舆情分析丨网友评价如何?哪些地方的人最关注垃圾分类?

  自2019年7月1日上海正式开始强制实行垃圾分类以来,网络上关于垃圾分类舆论传播和线年有余。

  期间,这场由线下开始,包含上海在内的厦门、深圳、杭州、宁波、北京、苏州等46个重点城市,到50个地区共146个单位进入重点示范名单而引发的多重线上讨论,为垃圾分类的落实推进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舆论阵地。

  一方面,通过官方、媒体以及公众的网络行为轨迹能够窥见社会之于垃圾分类现状的基本感知,如不同传播主体在垃圾分类讨论中重点关注哪些议题、持何种情感态度、不同的观点碰撞带来怎样的结果和影响。

  另一方面,研究分析以“垃圾分类”为代表的环卫行业舆情变化,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调控策略,可对相关部门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有所帮助。

  从上图可以看出2019年7月1日以来网络上关于垃圾分类的整体热度情况:伴随着《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舆情随即进入爆发期,热度峰值一度达到30万+,比平均值高出30倍。

  在这之后,除当年9月1日出现明显的次高峰外,垃圾分类舆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出现反复波动;但2022年以来,热度尚未达到平均值水平,垃圾分类舆情逐渐走向尾声阶段。

  垃圾分类舆情地域分布图显示,全部监测时间段内,中东部网民对于垃圾分类的关注程度总体上高于西部地区,其中前三甲分别是广东、浙江和江苏。

  笔者认为这主要取决于以下三点:一是属地价值,top3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各方面综合发展程度具有引领特征,在垃圾分类上自然也不例外;二是用户价值,中东部地区人口占全国约65%,庞大的用户群体必然带来垃圾分类搜索的强曝光率;三是市场价值,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均入围2021年千万级垃圾分类市场。据环卫科技网统计,2021年上半年开标的39个垃圾分类项目,江苏省占10个合计8.25亿元,为数量之最,同时也是金额之最。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第一城的上海,地域关注度仅排在第六位,若将时间范围限定在2022年,上海甚至未能挤进TOP10。这是否意味着上海这场垃圾革命雷声大雨点小亦或进程已停滞不前了呢?其实不然,这恰恰说明上海垃圾分类成功了。两年前,减法博士在《上海垃圾分类的10个事实》一文中用三组数据得以证实。

  第一,垃圾分类效果明显。2021年,同比2019年7月1日垃圾分类施行前,全市干垃圾产量14847吨/日(同比下降28%),湿垃圾产量10311吨/日(同比增长约89%),可回收物回收量7104吨/日(同比增长约165%),有害垃圾分类量2.02吨/日(同比增长14倍)。

  第二,垃圾分类深入人心。深入街道,深入社区。2019年之前,上海只有十几个或几十个小区在推行垃圾分类试点,成功的少,失败和不了了之的多。而到了2021年7月,全市16个区和220个街镇垃圾分类考核都达到“优秀”水平。一项由新民晚报组织,有14.32万市民参与的垃圾分类满意度调查中,有93%以上的市民对垃圾分类给出了“五星好评”,98%以上市民表示满意。

  第三,家庭湿垃圾分类意识提高。上海每天湿垃圾10311吨,按上海2400万人常住人口计算,就是每人每天产生约0.42公斤的湿垃圾,其中约0.3公斤是在家庭产生的。

  由此我们可以反推出,上海榜单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蔚然成风的垃圾分类“好习惯”导致网民搜索行为和社会讨论量自然冷却,再者受舆情尾声阶段整体热度降温的影响,该地区的网络关注度更加消散。

  从数据来看,在关键词“垃圾分类”之外有三个深浅不一的圆圈,越靠近中心颜色越深,表明这个搜索词与垃圾分类的关联程度越大,即搜索指数越高。黄绿颜色则分别表示搜索趋势的上升和下降。

  由于时间轴只能选择在一周内,笔者仅选取了垃圾分类四周年之际(6月27日-7月3日)作为代表,与其他时间段相比数据略有变化,但也反应出一些共性和普遍问题。

  研究发现,网民总体认可垃圾分类政策的必要性,多数持有正面积极态度,垃圾分类的好处、垃圾分类宣传、垃圾分类顺口溜、垃圾分类的意义、保护水环境等高频词说明垃圾分类接受度提升,渗透到网民理念层面,这种价值观认同使公众践行垃圾分类成为可能。

  同时,“垃圾分类”用户需求图谱也暴露部分负面倾向。其一垃圾分类议题相对分散,公众所搜索的“垃圾分类图片”“垃圾分类PPT”“垃圾分类作文”“垃圾分类手抄报”等词汇均与垃圾分类关联程度较高,而这些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专业集聚的共识性方案。其二垃圾分类网民感知程度仍然较弱,在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和政策传播过程中,公众对于“垃圾分类有几种垃圾桶”“保鲜膜属于什么垃圾”“其他垃圾有哪些”等疑虑仍然存在。

  环卫科技网作为环卫行业极具影响力的重要媒体平台,是观察“垃圾分类”舆情有代表性意义的典型样本。就环卫科技网从2019年7月1日到2022年9月1日以“垃圾分类”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来看,共计4355篇文章,约占监测时间段内文章总数的18%,如此高密度的报道体量也侧面反映着媒体在垃圾分类议程设置上的侧重和选择。

  媒体报道框架中,科普和新闻宣传垃圾分类政策所占比例最高,从上图来看,“印发”“征求意见”“助力”“立法”“垃圾桶”等关键词频频出现,可见媒体着重用不同角度积极进行垃圾分类的政策认同建构。

  此外,典型报道的比例较大,“经验”“模式”“示范”“培训”等词汇既肯定垃圾分类的成效和意义,也重视正面价值的倡导,对垃圾分类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宣传典型人物和垃圾分类治理的典型社区经验等方式积极引导公众,建立行动共识。

  此外,环卫科技网跳出垃圾分类的表面现象观察针对其所衍生出的产业框架进行了研究分析,“企业”“城乡”“农村”“招标”“中标”同样多次出现在报道标题当中。如深度文章《谁是垃圾分类市场“拿单王”》一文文本提到“产业链”“项目”“互联网”“技术”等等,引导公众从垃圾分类产业、市场需要出发理解政策实施的必要性,促使现实产业和长远环保形成有效联动。

  综上所述,垃圾分类四年多以来,媒体的宣传框架对大多数网民感知现实状况在正向传播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不过公众感知垃圾分类舆情与报道评价还是存在一定的出入,尤其二者负面态度观点交织之处比较有限。

  行业媒体倾向于正面报道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通过相关的优质案例来为垃圾分类的开展贡献经验,而网民虽然认同政策积极响应宣传,但在实际生活中,仍然更倾向于暴露问题,对个人垃圾分类具体落地带来的不便表示不满。

  公众感知垃圾分类舆情不仅受到媒体传播环境的影响,也与垃圾分类政策的实施场景紧密相关。据此,深入公众生活的合作治理以及适时调整公众情绪的协商对话或许是提升垃圾分类社会认知评价的解决之道。

  中环网旗下行业媒体包括环卫科技网含PC端、移动端、小程序等),环卫科技网、乐分圈、厕重点、环卫装备、环卫微学院微信公众号,环卫微学院知识平台,环TV,环卫汇,环卫号,环卫圈等。为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特郑重声明如下: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