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处理 > 洋垃圾来中国后去了哪里?又是如何产生经济效益的?
2022
09-09

洋垃圾来中国后去了哪里?又是如何产生经济效益的?

  中国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洋垃圾进口国家,这早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可是为什么中国要回收这么多洋垃圾呢?洋垃圾来中国后去了哪里,又是如何产生经济效益的?请看今天的文章。

  当中国停止进口包括废塑料、未分类的废纸、废纺织原料等垃圾在内的24种洋垃圾,很多西方国家已经习惯了把生产生活环节中产生的垃圾打包装船,运往中国,禁令一出让全世界垃圾回收产业都感到一场巨大的地震:垃圾没地方去了?!

  洋垃圾的进口热潮开始于二十世纪末。1990年代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年代,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很多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野蛮扩张的阶段。洋垃圾就是这个时候悄悄进入中国的。

  从1995年到2016年的20年间,中国的年垃圾进口量翻了十倍,从450万吨增长到4500万吨,已经成为了一项大宗交易品。在全国各地,都开设有专门的洋垃圾回收机构和场地,为西方人民改善生存环境做出了“卓越贡献”。

  根据商业咨询机构China Briefing的数据,2016年,美国废纸出口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直接送到了中国,总价值超过22亿美元。欧盟27国同样依赖中国接收废弃物,把87%的再生塑料直接或间接地运往中国。而根据英国《卫报》的统计,英国每年有270万吨废塑料流向中国,占到该国塑料垃圾产量的2/3。

  这倒不是因为中国的垃圾回收产业多么成熟,而是因为中国享誉全球的制造业对垃圾回收有着很高的需求。中国收纳的洋垃圾,主要是塑料、废纸、金属材料等,都是还有一定回收利用价值的材料。从废塑料当中回收的新塑料,原料成本比从石油提取物中直接合成新塑料稍显便宜,一旦使用量足够大,就能创造巨大的利润空间。

  想象来自美国的一个饮料空瓶,随着其他垃圾一起在天津口岸登陆,运往中国河北某处小工厂内被熔化再造成塑料颗粒,随后运往浙江某个注塑厂制成打火机壳子,再在江苏的一家小打火机里和回收金属制作的打火机关一起组装成打火机,最后装船从上海送往欧洲零售。

  这是一个正常的商业链条,位于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其实都不知道自己使用的原料从哪里来,产品要到哪里去。

  但是每一个环节都在这场交易中有所收获:美国的垃圾回收企业摆脱了难以处理的塑料;三家小厂收获了中间利润和废塑料与新塑料之间的差价;欧洲消费者得到了廉价的打火机;就连帮助转运这些材料的物流企业也收到了运输费——如果是非法夹带的话收益则更高。

  正是因为这个链条运转流畅,在中国低端制造业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盈利模式,才让所谓的“洋垃圾”进口屡禁不止。在支持者的眼里看来,这个收益链条的最优美之处在于,在这个垃圾循环的逻辑之中,没有人受到了损失。

  垃圾回收本来是减少原材料浪费、节约制造成本的好方法。如果废旧塑料分类得当,且根据各自不同的特性得到相宜的利用,对于环境的影响,并不会比重新制作原材料更大。

  但问题在于,面对如此巨大的垃圾量,中国的回收机构显然还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洋垃圾当中隐藏的致命因子对环境和附近人员造成的杀伤几乎无人关心。

  洋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不够完全的分拣。虽然发达国家有稳定而高效的垃圾分类系统(比如日本,垃圾分类根据各个县市的规定不同可以多达几十种之多,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道德负担),但这种分拣水平对于垃圾的高效利用仍然没有起到足够的作用。

  当这些洋垃圾流入中国,为了使原材料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回收机构会雇佣大量人员进行手工分拣。某些不可描述的纪录片中出现的垃圾分拣工,在这些回收机构的底层,是大量存在的。由于垃圾分拣不是一个高利润环节,在自动化技术上的实现也比较麻烦,人工分拣对于老板们来说,仍然是目前最经济最简单的方式。

  当我们想起翻找垃圾时,往往只会觉得一阵恶心。这样的恶心对于这些拾荒者可能已经不成其为问题,更大的危险在于垃圾本身的质量。

  分类失效的洋垃圾有可能被有害物质污染,对于分拣人员的身体健康是致命的伤害。1996年,新疆某工厂无意中从哈萨克斯坦进口了100多吨放射性金属。次年,一名美国商人被判刑,原因是走私200多吨未标记为废纸的未分类垃圾。

  即使是在正常的流程中,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也会进入焚化炉——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连上发电机组——最终变成飞灰和有机废气飘散入空气。如果温度控制不当,有机废气会含有致癌物质如二噁英、飞灰会吸附着汞镉等重金属,结伴钻进附近居民的肺里……

  这只是不适当的垃圾回收流程中比较突出的现象,在更多情况下,垃圾只是稍有毒性。饮料瓶中可能留存着腐烂的食物和纸巾,电子垃圾的塑料板上则有重金属元器件,废报纸上的油墨在再生过程中会污染河流……长期累积对生命质量会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最可悲的是,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是由垃圾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而非消费者自行做好垃圾分类就可以解决的。无论垃圾出口国的环保主义者和大企业如何标榜自己已经在环保方面做到仁至义尽,垃圾在利用过程中对中国造成的危害仍然现实存在。

  正是由于洋垃圾对中国环境造成的巨大影响,和对中国民众身体健康的巨大伤害,中国于今年7月正式向WTO通报,从今年年底开始拒绝进口24类洋垃圾。被外国垃圾围城的时代,随着中国制造业原始积累的完成,终于要告别苦难多年的中国人了。

  据新西兰环境部披露的数据,新国去年向中国出口的垃圾总价值达到2100万纽币(9000万人民币),总重量达到5万吨。这些垃圾,从明年开始就都无法进入中国国门,新西兰垃圾回收部门只得另想办法。可是对于国土狭小的新西兰来说,国内的土地难以利用,外界的接盘侠也很不好找。

  庞大的回收量,让中国在垃圾回收的国际市场上一枝独秀。对于很多国家来说,中国之后的所有国家加起来,接受量都没有中国多。根据《对话》(Conversation)杂志在一篇分析文章中的统计,第二大进口国印度接收美国垃圾的量仅为中国的1/6,其他小国更是无法和中国相提并论。

  烦恼的不止新西兰一家,英国环保部门也在为自己长期以来的懈怠付出代价。尽管他们早就得到预警,说中国迟早会禁止进口洋垃圾,可当地政府仍然没有为建立新的垃圾回收系统做出什么努力。

  英国垃圾回收协会首席执行官西蒙·埃林(Simon Ellin)愤怒地表示英国政府在这个工作上表现极差,情况一塌糊涂。他说:“如果政府认真对待废物和回收利用,他们需要投资并为回收行业提出一个连贯的计划。”事实是,这个计划并不存在,英伦三岛目前面临严重的垃圾围城危机。

  不仅是英新日这样的中小型岛国为中国的新政感到犯难,即使是大如美澳,在垃圾处理系统一度严重依赖中国的情况下,也没办法一下子处理这么多垃圾。

  澳大利亚也为中国的新禁令感到束手无策。中国每年从澳大利亚就有进口61.9万吨的回收材料,价值5.23亿美元。这些垃圾大多从香港口岸上岸,随后运往中国内地的南方垃圾处理站。人们在深圳电子垃圾海洋里看到的废品,有相当一部分就来自澳大利亚。

  随着中国禁止收购这些垃圾,澳大利亚的垃圾回收机构只能另谋出路。可惜重新建立属于澳洲自己的垃圾回收系统,尤其是废旧塑料回购、再利用系统并不是一年半载的缓冲期就能完成的任务。也许在这当中最困难的一点在于,原本可以用来小赚一笔的垃圾,现在居然需要花钱去处理了?

  而在美国,根据商业资讯机构彭博(Bloomberg)的估计,作为世界上最会生产垃圾的国家,有三分之一的垃圾得不到回收利用。为了消灭这些多余的垃圾,有4万人从事着和垃圾出口中国相关的工作。

  中国一旦禁止进口垃圾,这4万人势必失业,而美国则要面对自行处理这些庞然巨物的困难。中国每年进口的700万公吨塑料和2900万公吨纸张,美国必须找到新的下家,或者在自己国土上的焚烧炉中处理。

  而这个处理过程中遗留的诸多环境问题,肯定会在美国民间到政坛留下无数的讨论空间。也许到最后,在谈判有所结果之前,美国的一些大城市就已经被垃圾淹没了。

  进口洋垃圾,是中国在制造业起步阶段为了积累原始资本和快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采取的临时措施。随着中国工业实力的不断增高、原材料市场的逐渐稳定、制造业的逐步升级以及人们对生活健康水平的要求提高,洋垃圾终究要退出历史舞台。

  对洋垃圾的禁令,对国内的制造业可能会造成暂时的影响,但长远来看对中国人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在对废品禁令的欢呼之外,我们担忧的是,不断涌入的洋垃圾,真的只有这些工业品而已么?

  先抛个让大家掉下巴的观点——若没有洋垃圾,中国就难以突破西方发达国家的封锁迅速发展起来。

  八九十年代外国商品,特别是电器、设备、仪器进口有多难大家应该略有所知。买不到怎么办呢?聪明的中国人以“洋垃圾”名义在国外收集,然后拉到国内,再挑出来,修修补补就能用了。不要小看这些“边角料”,据说包括诸多高尖仪器、设备都是靠这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才搞到手的。

  前几年曾经火爆一时的赌石够刺激吧?一刀穷,一刀富,一刀石破天惊,一刀天涯末路。

  九十年代珠三角有“赌洋垃圾”的,进口的废旧电脑零部件太多,洋垃圾进口的老板懒得逐一挑拣,就分类绑成一团,什么内存条、什么主板、什么显卡都是一捆一捆的,一千到几千一捆,你抽到能用的就赚,抽到没用的就亏。有人掏1k,抽了三万的货,笑掉牙;有人掏1w,买了一捆洋垃圾,哭丧脸。

  2000年后,珠海某电脑城老板在吹嘘的时候还说过当年就是靠着眼尖才完成原始积累的。

  言归正传,我们再聊聊以前洋垃圾是如何进入中国的,由于分类不同,我比较熟悉的是金属回收这一行,像塑料、衣物这些就只是耳闻,不是很清楚。

  十年前,废旧金属这类洋垃圾主要通过三个地方进入中国,珠三角、香港、浙江及周边几个城市(有人说是天津港,我没核实过)。

  废旧铜回收的第一集散地在佛山,第二集散地在浙江。这两个地方的金属回收公司经过初步挑拣,压制,废旧铜就从下面这种

  全国各地的炼铜厂都喜欢到这两个地方拿货,价格低(所有洋垃圾的共同优点)、杂质少,货源足,信誉好(呵呵,洋垃圾这行骗子可真不少,毕竟是暴利行业。对了,陈光标以前也是做这行的)可见,进口废铜的最终的流向就是我们日常所见的电器、电缆、铜制品。

  即便是外行人也能看得出,炼铜厂以较低的价格买到上面这种近乎成品的铜材,自己稍加提炼便能轻松得到高规格高质量的成品,比如铜线、铜板、铜管,比开采铜矿的成本低多了,对环境的污染也能减到最低。

  当然,废铜的价格和成品价格并不是总是存在利润空间,而且波动很大,有些炼铜厂进货的时候,算利润至少有15个点,但炼制出来之后,可能会倒亏5个点。相关情况懒得说了,我写在这里知乎用户:开工厂是种怎样的体验?。有兴趣的自己看。

  从上面就可以看到,就废旧金属回收这行来说,对国家、对社会的效益是极其明显的,对环境保护也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要知道,矿石的开采、提炼、加工污染比资源回收的污染严重多了。

  但是,以上讲的情况无疑是最乐观的一种情况,实际上,外国进口的相当部分废旧金属都有大量的杂质,比如废铜线、废铜零件(就跟下面高赞回答里说的一样)。那怎么办呢?个别上规模的可再生资源回收公司会有大型设备切碎,然后自动挑拣、分类。而大部分货场的方法简单又粗暴,“烧”和人工挑拣,所以十年前佛山南海区的夜晚弥漫着呛人的焦臭味,简直让人窒息。后来管得严,这些小作坊就渐渐往肇庆、河源、江西一带迁移了。

  还有,废旧金属回收不过是洋垃圾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污染源来自于废旧电子零件、塑料、废旧衣物等等洋垃圾。这些洋垃圾其实也有相当部分是从珠三角流入内地市场的,比如知乎部分人极为推崇的外贸原单:洋垃圾禁止入境 深圳皇岗口岸截获大量废旧衣物,还有大家喜闻乐道的一次性快餐盒子、食品袋:上千吨洋垃圾随意买卖变成食品袋

  以前我每年去几百个资源回收公司货场看货,以上三种情况都是耳闻目击的真实案例,而且都是发生在我身边的案例。

  现在国家下定决心禁止进口,心下宽慰不少,毕竟我在单位没日没夜地加班,一年至少吃五六十个盒饭啊。

  末,关于洋垃圾的去向真的可以搞个深度报道,前些年我看到南都有个大学生社会调查的项目涉及到洋垃圾,给相关的大学生团队发过一些具体意见,没有被采用。后来查了该大学团队做的调查报告,看起来是度娘搜索的信息整合而已,对真实情况一无所知。

  有几个原因:一是资源再生过程中污染极其严重。发达国家发放许可极其严苛,回收企业无利可图。不发达国家收了之后没与之配套的工业体系,“垃圾”回收之后无法再利用,其价值无法体现。二是回收成本高。回收、挑拣、分类、处理、再利用……每一个环节的成本都不低。比如废铜,质量重,转运费昂贵,提炼要求高。如果技术不够,回收生产出来的初级产品仅仅是粗铜,虽然含铜量已经达到九成多了,但价格上没有多少优势,在生产上用处也不广。只有经过中间厂商的再加工、提纯,才能制作成铜线、铜缆、铜板。如果缺乏数量庞大的下游厂商和比较齐全的工业基础的话,就算你回收了也没有买家。三是很多国家的垃圾回收意愿不高。发达国家人工昂贵,雇人挑拣成本太高,不划算。除了日本之外,大部分亚非拉国家缺乏与之配套的工业体系,所以搞垃圾回收这事性价比不高,所以回收垃圾的意愿并不是很强烈。在九十年代,很多国家根本没人发现金属回收有利可图,所以不少中国商人在全球捡垃圾捡成了亿万富翁。

  干着996的活,操着日本主妇的心;发达国家的岁月静好,全靠中国负重前行;拿农耕时代的法子来应付工业时代的垃圾海,线年,国务院一纸禁令关上了对外进口“洋垃圾”的大门,包括废塑料、废纸在内的40种固体废物将不再进口,力争2020年前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

  其实早在上世纪末,垃圾分类与处理在咱这可是笔大买卖,当年张茵就是靠着回收废纸赚到的《福布斯》女首富$

  若把经济体系可以拆成动脉和静脉两个过程,则从开采原料到生产加工消费的过程是动脉,消费后的废物收集分类运输处理是静脉产业。接着静脉产业又分垃圾回收→可用部分二次资源化→废物处理(焚烧填埋之类的)→二次资源再利用。其中油水最多的,自然是将垃圾分类后变废为宝的二三阶段√

  但即便有利可图,垃圾分拣的高人工成本、民众对焚烧填埋场的抗拒和日益严苛的环保法律,都让发达国家对这种脏恶臭的“低端行业”避而远之。于是乎,

  当时恰逢咱搞改革开放,对塑料、五金、电子元件等基础工业产品可是相当饥渴。像欧美那边淘汰过来的废塑料、旧电脑、废报纸,直接拆了回炉再合成,做出的二次产品质量又好成本又低,再加上发达国家处理垃圾每吨要400~1000美元,但咱来处理成本只要10~40美元还包邮,简直就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有“贴心小棉袄”管收管烧还管埋的,发达地区自然美滋滋地搞起了“收集、分类、出口”的垃圾处理体系。他们先通过民众自主分类和专业分拣公司对垃圾简单分类,然后压缩打包顺丰一波操作将其礼送出境好走不送,如此一来,国内山清水秀污染为零不说,大佬们还能靠着倒卖垃圾发笔小财。

  这就很有意思了,化妆品护肤品马桶咱搞海外代购玩得贼溜也就算了,这连垃圾都不放过要买个精光让老外无处可买算啥骚操作(o_o)??

  美国各地的废品回收站也是堆积如山,垃圾处理成本从每吨3美元飙到了70美元,大量可回收垃圾因达不到中国标准,而被迫每吨花70美元送到自家填埋场焚烧厂处理掉。欧盟则提出全面禁止棉签、刀叉、盘子、吸管等一次性塑料产品。日本难处理的超标垃圾量更是4个月内连翻7倍,逼得政府四处跪求地方爸爸们减少制造垃圾...

  韩国的垃圾山也连着发光发热烧了三个月,就差裹上面包糠撒点孜然炸至金黄隔壁小孩馋哭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法子,地球那么大,何愁没有垃圾桶?中国不让丢垃圾,还有广袤的东南亚嘛✿✿ヽ(°▽°)ノ✿

  全面禁止进口废塑料;马来西亚把3000吨来自美日加澳等7国的塑料垃圾打包退回,还是到付√菲律宾总统更是自己掏腰包租船把加拿大偷塞过来的6年垃圾一次性礼送回国...>

  这就很有意思了,往常咱说发达国家绿水青山不用山泉吸口气都是有点甜,对其严格到变态变态到强迫症处女座都挑不出毛病的垃圾分类政策,和“高出太阳系银河系接近宇宙中心大韩棒国”的国民素质,那是津津乐道各种推崇。结果如今中国一纸禁令,“上国们”就一夜回到解放前,各种乌烟瘴气混乱难堪了。

  说起来垃圾分类很早前就有了:96年台北便实施了“垃圾不落地”政策(街道和小区都不设垃圾桶...)并把垃圾分为一般、可回收和厨余垃圾这三类。德国则分为包装物、不可回收、纸制、玻璃这四种进行分类,其垃圾回收利用率全欧第一;瑞典更好玩儿,光垃圾桶垃圾袋的颜色就有7种。

  日本把垃圾分为资源、可燃、不可燃、危险、塑料、金属和粗大(?)这7大类垃圾,并规定了回收站每天允许回收的垃圾种类(如周一收可燃的、周二收塑料的...),居民要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用指定体位丢垃圾,像桌子衣柜这些大件垃圾还要交钱才能扔。敢乱扔垃圾的垃圾最多还会被关5年局子并罚上1000万日元!

  日本把垃圾分类做成了一项艺术,在逼疯自己人提高国内自杀率后也确实带来了干净整洁的社会环境。但不能忽视的是:日本是向中国出口垃圾数量的第二名,每年对华出口近144万吨垃圾。换句话说,日本垃圾分类的结果是更高效便利地向中国出口垃圾。

  因此,在中国禁止进口洋垃圾后,废塑料最快“攻占”全国的也是日本。同理美国环保先锋州——俄勒冈州,他们90%的垃圾都是运往中国,如今才几个月功夫,其每个社区都堆满了几百吨的垃圾,甚至连停车场都见缝插针塞满了垃圾袋!

  其实最让我头疼的,莫过于那些繁复的垃圾分类标准和处理方法,什么外卖盒奶茶杯要洗净烘干才能丢、回收站每天定点开放四小时、道路垃圾桶要减少等等...这些向日本看齐的法子不仅麻烦负责还容易出错,弄得大家连丢个垃圾都要战战兢兢想个半天还不如找个没人的角落偷偷塞好(姑且不谈有无素质)。

  垃圾桶的本质难道不应该是便于社会管理、保障居民的卫生健康,最后才是节约资源吗?连丢个垃圾都要背负上巨大的心理压力、损耗本就不多的时间精力,甚至担上违法风险。这真的符合垃圾桶和所谓城市垃圾管理的初衷吗?

  日本多数家庭都有二十四小时在线发牌打理家务的家庭主妇,人家可以每天花上半小时去搞垃圾分类去背九九乘法表垃圾分类表,然后照样还有时间去刷刷抖音打打农药拍拍小电影啥的。

  最苦逼的永远还是单身狗们,就欺负人家没对象没人帮忙垃圾分类咯?怕不是以后相亲找对象还要加多个条件:熟练背诵垃圾分类标准,持有“5秒证书”(即经国家考核能在5秒时间内将龙虾准确剥离并分别投放至不同类别的垃圾桶里)。

  说白了,有人说为什么日本和西方都能干成的事儿,到咱这就不行了。可问题在于,西方的做法就是对的吗?日本的垃圾分类政策就是对的吗?

  当然,这并不代表垃圾分类本身是错的,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垃圾分类的学习对象和根本思路是错的。若说日本垃圾分类的核心在于人;而美国的核心则是机器。

  美国的多数居民垃圾都不详细分类的,更不需要像日本那样什么洗净烘干按天丢。人家是简单粗暴地分为厨余和一般垃圾,然后一股脑丢垃圾桶里让专业的垃圾处理公司统一回收。然后再由这家公司的处理厂来干那些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活儿。

  在任何产业都讲究工业化智能化流水作业的年代,再拿农耕时代的社会动员万众分类来应对工业时代的海量垃圾类别繁多,这难道不是一种本末倒置、钻牛角尖的做法吗?

  这个不难理解,以前街上就有很多三轮车师傅通过上门回收废纸饮料瓶和冰箱彩电啥的来获利,更别提大量拾荒者通过翻找垃圾桶来回收废品。大规模如北京“东小口废品回收集散地”,就曾聚集了上千人,以划区分工等形式流水线作业,将北京的废纸塑料收集运到河北去处理卖钱。

  那如果将这些拾荒者、废品回收站整合起来,以垃圾回收公司的形式,在政府补贴的情况下,配合大体量的分拣机器对一整个区域进行统一的回收与二次分类处理呢?而民众则只需将垃圾粗略分为厨余垃圾和一般垃圾就够了。

  啥时候咱能想明白,工业时代的垃圾分类不是靠“全民动员胸口碎大石”就能解决的,啥时候中国的垃圾再利用才能真正进入工业体系,朝着“垃圾处理规模化、高效化、智能化”去发展。

  进口的固体废物主要到了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天津、河北、福建等沿海城市

  答主以前做日本复印机壳破碎比较多,对此还算是比较精通的,因为时间太久手机你保存的图片没有了,就用下图的复印机壳来代替,下图的复印机壳是欧洲货,和日本货略有不同,日本货白色多,铁的含量比较少,而且塑料基本都是阻燃的,所以比欧洲货贵很多。

  我2013年开始注意做复印机壳破碎,那时候还是不大的小作坊,从批文厂进货最开始的时候是5800元一吨,最后因为我卖货的客户被人知道,所以有了竞争,最后最高涨到6800一吨,日本复印机做出来主要有三种货,阻燃PS破碎(卖出单价9000元/吨),阻燃ABS破碎(卖出单价12000元/吨),阻燃PC/ABS(卖出单价10000元/吨),除去人工、厂租、水电还有各种花销,基本做一吨有2000元的利润。日本复印机塑料虽然都是阻燃的但是用的都是环保型的阻燃剂,所以比一般不环保阻燃剂卖的贵。

  那时候废塑料的分选基本就是靠人工挑,都是用防风打火机一块一块烧,基本的识别方法就是先眼睛看个大概,认识的就直接丢到分好类的地方,不认识的用打火机烧一下辨认,还辨认不出来就闻一下燃烧的气味,基本闻气味是最准的一个辨别方法。精准的辨别是什么塑料基本都是靠闻它们燃烧后的气味。大京九这边做水口的有不少牛人,据说可以通过闻气味辨别出相同材质不同牌号的塑料,对于这种牛人,答主只能望其项背。由于人工挑选比较慢所以,也没几个工人,所以也没挣多少钱。但是如果当时做的量比较大的就比较挣钱了。

  分选后就是经过破碎机破碎、把大块破碎成直径20mm以下的小片方便后续的造粒,破碎后由于里面含有少量的五金、电路板、POM(POM对塑料颗粒的质量影响比较大),所以还要用盐水清洗,调好合适的盐水度数,这些杂质由于比较重所以就会沉下去,把我们要的料就浮在盐水上面,把它们捞起来,脱水,冲掉盐分就可以装袋子了。

  随着废塑料分选科技的快速发展,倒霉的答主觉得这样人工选下去太慢,挣不到钱啊!所以在看了别人买了高科技的塑料分选机后,答主在2016年的最后几天和朋友合伙定了一台陶朗的近红外分选机,搞下来一台花了200万,就下面这玩意,这个图片是别人工厂的,我自己的机器已经卖了。

  不过近红外分选机有个缺点就是无法识别黑色塑料,所以只能买白色或者杂色塑料来分选,对于尺寸也有要求,直径要大于8mm以上才可以准确识别,而且一次只能识别一种塑料。

  它的优点就是可以识别的种类很多,只要把要识别的物料放入近红外光下照射,工程师在电脑上描绘出这个塑料的光谱,以及他和别的塑料有什么不同,就可以加入数据库里面进行分选了。由于有一部分进口废塑料是没经过分选后直接破碎发到国内的,种类很杂、片又小,人工很难分,因此卖的很便宜,这机器分选纯度高,小片亦可以分,所以中间的利润就很大了。

  倒霉的答主机器在2017年6月底机器才安装调试好,7月份国家就出文件禁止进口废塑料了,只是前期屯了点货,才有点利润,后来也去东南亚几个国家考察了几次,奈何觉得风险太大,就把机器卖掉了,总体上挣了一点,没亏钱。政策的原因谁也没办法。虽然对答主来说是损失,但是我还是支持国家的这个政策的,毕竟利大于弊。

  另一种分选塑料的机器就是静电分选机了,他根据塑料加热后所带的电荷量不同把不同材质的塑料分开,目前的技术能量产的就是ABS、PS、PP这三种塑料,产量和纯度都有保证,纯度基本能达到95%,产量就是看机器的大小了。分别的塑料要么没产量,不划算,要么分不纯。还有就是静电分选机要分的物料必须经过洗盐水,把ABS、PS、PP浮出来之后破碎成很小的片,经过加热,烘干后使其带电荷后才可以分选。

  分选破碎完之后,后续的程序就是造粒了,就是把这些破碎片融化后做成塑胶颗粒

  洋垃圾,如废纸,废塑料,废电缆,废旧电子产品,在我国,大多进了非法小垃圾拆解或回收作坊。提炼出来的些许资源化产品,比如铜、金、银,以及一些再生塑料,都进入了资源回收领域。而更多留在我国的,是更大量的废气、废渣和废水。然后催生中国再度投入巨资进行治理,从业人员投入巨资治病,在癌症中痛苦的过完下半生。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