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上海垃圾分类满月:湿垃圾因炎热臭到崩溃代扔垃圾生意惨淡
2022
09-04

上海垃圾分类满月:湿垃圾因炎热臭到崩溃代扔垃圾生意惨淡

  家住上海虹口区的朱景璇,快要“精神失常”了。让她崩溃的,是“湿垃圾+高温天气”的组合。

  “臭到精神失常,比没分类的时候还脏!湿垃圾的水有时候都会流出来!”朱景璇在微博里写道。

  过去一个月里,让她崩溃的瞬间有很多,她也曾接受过“侬是个什么垃圾”灵魂拷问,她都坚持了下来。她认真垃圾分类,按时按规投放,努力地适应着新条例施行后的上海。

  市民们投放湿垃圾时要“破袋投放”:先把湿垃圾倒掉,再把“干垃圾”的垃圾袋放进干垃圾桶。七月的炎热加上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的湿垃圾,散发出的味道“杀伤力很大”,让人难以接近。

  普陀区的何言在微博描述了自家小区味道,配图是几张“有味道的”湿垃圾桶照片,得到了1.2万条转发和8.1万个赞。

  “一个月过去,实际情况真的很糟糕,没有一个人经过湿垃圾桶会开心。”他看到带着红袖章的志愿者在臭烘烘的湿垃圾桶旁边,一站就是两小时,还给居民递上湿纸巾擦手的场面时,觉得很荒谬。

  “如果垃圾分类让收垃圾和倒垃圾的都不开心,那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何言也发出了灵魂拷问。

  7月25日,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了2019年4-6月各区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评测结果。在这份评测中,徐汇区获得了第三位的高名次。但对狼叔和他小区的居民来说,他们的7月“一塌糊涂”。

  狼叔说,条例刚实行的那几天,每天都有人监督分类和定时投放,但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了。很多人开始直接把湿垃圾放在垃圾桶旁边,更有甚者会直接一股脑儿丢进干垃圾箱。

  “之前监督的大爷大妈也都是邻居街坊,本来管得就不严”,他语气中带着失望,“现在一个月过去了,对各种行为都视而不见了。”

  狼叔觉得,不是垃圾分类走不通,而是这种执行方法走不通。2000年,上海就被确定为全国垃圾分类试点的8个城市之一,“19年间都没有完成的事情要在一个月完成,怎么可能?”

  “7月1号前一天小区里才贴出公告通知说要分类,对分类的描述很模糊。”何言稀里糊涂地就开始了被强制给自己生活垃圾分类的日子。

  作为目睹过垃圾山的人,他打心眼儿里觉得垃圾分类事业刻不容缓。但一个月下来,他对这种“操之过急的执行模式”产生了疑虑。

  “这一个月给我的感觉是,垃圾分类就像一条活鱼。现在调料不全,锅铲是破的,但我们却指着鱼说‘你必须自己做熟自己,否则就上失信名单。’”狼叔说,这个好的政策有太多细节上的槽点,感觉很快就要不了了之了。

  在那份评测排名中,浦东新区在16个区中排名倒数第二。但住在浦东新区的Jessie却对垃圾分类的未来充满着信心。

  “臭,确实很容易臭。”在Jessie的小区大门入口,因新建了垃圾站,人们连经过那里都不愿意。在此之前,这里每天都会有很多小朋友在玩耍。

  Jessie说,在同一栋楼的业主微信群里,邻居们都盼着垃圾分类有成效,“不然我们好像要被垃圾埋掉了。”

  “我觉得不好的体验只是一个过程,坚持下去,不适都会消失。”Jessie肯定地说。

  7月31日,上海市统计数据发布了垃圾分类“月考”成绩单:共查处各类生活垃圾分类案件872起,其中单位798起、个人74起;责令整改8655起,其中单位6294起、收运企业68起、个人2293起。

  在被查处和责令整改的企业中,餐饮企业占22.3%。小王工作的农家菜馆不在其中。他餐馆所在的陈家镇街道,在评测中拿到了“优”。小王说,垃圾分类的这一个月,他们觉得“和之前差不多”。

  闵行区一家湘菜馆的老板娘也说,垃圾分类并没有带来什么困扰,唯一的变化就是多加了几个垃圾桶。“最开始几天还挺紧张的,现在习惯也就好啦。处理垃圾也没有比之前花费更多时间。”

  与实体餐馆不同,外卖行业有了不少变化。饿了么大数据显示,上海7月1日-24日的无需餐具订单环比上月同期提升了476%,用户纷纷留下了“少点汤”,“珍珠奶茶只要十颗珍珠”、“羊肉串不要串”之类的备注。美团提供的数据也显示,7月主动选择无需餐具的用户增长超过4倍。

  马俊是上海仁赢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老板。六月中旬,他加入了支付宝的“易代收”平台,目前是平台在上海的六家合作企业之一。

  用户在平台预约,公司的“上门回收员”上门取走住家的可回收垃圾,给住户相应的报酬,用户也会得到“蚂蚁森林能量”。

  马老板说,公司接到的订单量在7月1日之后“暴增”,直到月末也依然维持着每天150% -180%的增长幅度。“条例施行的这一个月,我们已经接到了8000多单。”

  叫小哥上门回收的用户以25-30岁的年轻人居多,其中二次下单的比例占10%-18%。有的用户还会指定认识的回收员小哥上门。

  王师傅是仁赢环保300多名回收员的一员。周一到周五,他一天去十几户人家。周末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到30单。

  回收员上门不仅回收,也现场教用户怎么分类。王师傅举例,比如收电动小汽车,我们把电池拆下来,告诉用户这属于有害垃圾。

  王师傅刚加入公司一个月。在此之前,他自称是一个“走街串巷摇铃儿”的收废品师傅。他感受到新职业带来的变化,“有了工服,接受培训,工资还比之前高了,挺好。”

  但城市的另一处,经营“垃圾代扔”业务的苏老板没能尝到垃圾分类条例带来的甜头。

  苏老板经营的麦町家政服务公司,主要做小时工服务。7月1日起,他增加了“代扔垃圾”的服务,一次“代扔+代分类”30元,包月30次520元。

  截至7月29日,麦町家政只收到了50多个单次订单。“当时觉得会是一个商机,现在看来,需求量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

  不尝试自己垃圾分类的上海人,比苏老板预计的要少。不过,他仍表示,自己还会继续做,走一步看一步。

  庄闻昊是浦东新区洋泾街道的六年老住户,其所在的小区早在5月20日就开始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居委会主任刘继东挨家挨户地动员了近400名志愿者,他们是小区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庄闻昊和即将三年级的女儿都是小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

  “三分之一的人去带动剩下三分之二的人,肯定是比一个居委会带动整个小区要容易的多。”说起自己和女儿的志愿者身份,庄闻昊语气里满是骄傲。

  六一儿童节,是庄闻昊和女儿第一次参加志愿活动。他说,小姑娘特别主动,参与度很高,不厌其烦地和每一个人宣传正确的分类方法。

  庄闻昊回忆,当时大家的分类意识还没有现在这么强,很多时候需要志愿者守在垃圾桶边,拿着夹子在湿垃圾堆里挑挑拣拣,手动给垃圾分类。“虽然有味道,但也没什么解决办法。”随着时间情况得到改善,后来的两次执勤,庄闻昊觉得轻松了许多。

  除了工作中的科普和监督,志愿者之间也拉进了距离。“平时在小区里住着感觉很封闭,现在趁着执勤这两个小时还能跟人聊聊生活、聊聊时事。”庄闻昊表示。

  不过,庄闻昊也称,还是会有一些“顽固不化分子”趁志愿者不注意就乱分类。好在不能规范垃圾分类的人,仅占整个小区的5%。

  庄闻昊称,随着大家自觉度的提高,小区里湿垃圾散发的臭味也不那么明显了。每天早上7点到9点的规定扔垃圾时间过后,不到一个小时,湿垃圾车就会到小区收走垃圾,防止异味停留太久。

  “我们小区的分类工作做得好,湿垃圾很湿”,庄闻昊说,垃圾车对他们小区很友好,“环卫工人看在眼里,更愿意配合。”

  七月初以来,有的小区居委会和居民不配合,垃圾分类的压力全部落在了物业和保洁阿姨肩上。

  “保洁阿姨的工资只有2500一个月,与突然加大的工作量根本不成正比。”韩经理惋惜地说,“这个月已经有4个几十年的老保洁工辞职了。”

  但庄闻昊所在小区的保洁工还都坚守在岗位上。“虽然天气热,工作环境苦,但有了志愿者和住户的协助,保洁阿姨们可以只动口不动手,全靠居民养成的好习惯。”

  庄闻昊说,说起垃圾分类,小区里每个人都挺幸福的。居民也说,跟别的小区对比,产生了“我们小区凝聚力真强”的骄傲感。

  “我们的目标是让志愿者工作慢慢弱化,”庄闻昊说,“因为到了那一天,人人都是自觉垃圾分类的志愿者。”

  他晚餐点了炸鸡翅,丢垃圾的时候,心里默念“大骨头是干垃圾,小骨头是湿垃圾”,仔仔细细地分类放好,动作一气呵成。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