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回收 >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仅为304%?传统回收模式痛点如何解
2022
08-16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仅为304%?传统回收模式痛点如何解

  垃圾分类无疑是近几年持续的热点话题,推行垃圾分类,能够促进可回收物回收利用,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同时还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社会文明水平,既利当前更利长远,是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之举。

  9月12日,联运环境“AI+无人化高效分类回收解决方案”新品发布会在线上成功举行。该解决方案是联运环境多年坚持自主创新研发,综合行业协会、主管单位和行业专家的调研成果,运用AI技术为驱动,通过对行业痛点难点深入挖掘,打造的智能化一站式垃圾分类解决方案,助力城市主管部门实现垃圾分类数字化转型与业务创新。

  近年来,很多城市尤其是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政策、设立垃圾分类示范点进行示范等方式,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取得积极进展。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在我国推行的四分类中,大部分城市将重点工作侧重于厨余端,把厨余垃圾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并给予了足够的支持。而对于可回收物而言,很多地方却处于一种“放手”状态,依赖于传统流动商贩、拾荒人员及废品回收站回收的方式,给予的关注并不高。

  根据住建部公开数据显示,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平均为30.4%,有15个城市达到或超过35%。这一数据距离目标还有不小差距,同时也表明传统粗放的回收方式已经不能有效处理可回收物资源,原因如下:

  一是传统经营模式不适合,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工成本也相应的增加,专业收破烂的小商贩越来越少;

  二是回收不便捷,因城市环境整治,存在安全隐患及脏乱差的废品回收点大都迁至远郊;

  三是居民环卫卫生意识加强,受“疫情”影响,垃圾投放点成为“病菌”潜在传播点备受关注,被拾荒者翻捡后垃圾满地的投放点极大地阻碍了居民分类投放的积极性;

  四是前端投放可回收物硬件设施不足,很多小区缺少可回收桶或将可回桶作为“形象”摆设, 桶盖紧闭,居民投放非常不便利。

  基于上述原因,居民迫切需要一个干净、整洁、安全、便捷的分类投放环境和回收设施,小区也需要一个长效机制的垃圾分类回收整体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解决当下遇到的投放难、投放不便利、回收量低、回收效果差、可回收物无处投放等问题。

  为了很好地满足居民分类投放的便捷化需求,联运环境首创“AI+无人化”高效分类回收解决方案”,借助信息化、物联网、AI等技术打造产业数字化、形成前端智能硬件与后端信息化平台高度融合的过程,最大化利用科技手段替代人工运营,在前端实现便捷居民分类回收投放和高效回收,同时也解决了政府对垃圾分类前端投放与收运处环节衔接与监管的痛点问题。

  早在 2019 年 6 月 3 日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

  因此联运环境在实际项目运营过程中一直非常注重宣导垃圾分类重要性,从而推进居民分类习惯养成、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前端通过无人化分类设备的动态宣传,开发“分好啦”APP进行垃圾分类政策、小知识的宣传,同时结合后端数字化平台投放数据针对性上门宣传,提升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推动居民习惯养成。

  此外,考虑到居民分类投放的便捷性问题,联运环境一方面科学规划项目点位,包括具体位置,设备数量等,充分考虑整体的便捷性;另一方面不断结合居民用户的反馈,从设备的功能角度不断完善。

  从持续升级的几代产品,包括箱体大小,品类设置,投放方式多样化,多口并投等功能的优化可以直接反应出来。通过这两方面的整体优化,切实做到了极大优化居民的投放便捷性,让居民“容易投、乐于投”。据统计,目前该模式服务的项目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了 95%以上,普遍达到了98%。

  如何有效监管一直以来就是政府及职能部门乏善求解的问题,当然也是“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的关于垃圾分类深入要求的内容。通过前端智能设备数据采集,借助视频,GPS 等技术,结合数字化平台技术,通过中台管理,形成集图像、数据化表单、异常警报、大数据库等监管行为,从而细化到每户从垃圾分类投放到中间收运到末端处置环节的全过程监管,形成了资源回收再利用链的数据管理和跟踪。

  居民通过二维码扫码、电话号码输入或红外感应器刷卡、刷脸等多方式均可以实现快速开箱,同时借助智能模块,也实现了多用户并投,大大减少了居民投放的等待时间。当居民分类把可回收物投进箱里后,通过安装在箱体内的智能称重器,可以精准的记录不同用户的投放重量,继而通过信息传送手段与数字化平台和用户账号之间实现数据传输与共享。

  同时,数字化平台在收到箱体传来的重量、品类信息后便会对所投放物贴上“数字标签”,按照最初设定的维度进行数据分析和表单汇总,并进行后续全过程的追踪。当然,用户的整个投放过程,安装在箱体上的视频采集器会进行全程采集并存储。

  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相继发布了《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设备规划》和《“十四五”循环经济规划》,其中明确提到,“推进垃圾分类,加强分类回收是其中重点工作之一”。

  一直以来,联运环境就非常注重分类回收过程中,模式优化,设备提升,从而真正达到分类回收效率提升的目的。目前联运环境模式所运营项目的回收率相较于传统方式可提升 3 倍以上,更高的可以达到 10 倍以上的提升。

  根据信息化平台数据综合分析显示,无人化智能分类回收箱的应用,单次收集时间减少70%;箱体覆盖户数增至1000户/台;居民投放大大提升200%+;操作更加便捷80%;整体人效大幅提升10倍+;人工成本急剧降低75%,综合应用成效提升显著。

  该模式通过充分发挥智能分类回收箱的作用,让居民对垃圾分类”容易投、乐意投”。而密闭化、防满溢等智能化功能,可以杜绝二次污染和可能存在的火灾等灾情发生,极大的改善了环境。同时,无人化让项目运营中人力因素大量减少,从而很高程度避免了因人员而带来的管理和安全问题。

  当前,“AI+无人化”高效分类回收解决方案已在深圳、重庆、杭州、南京、合肥等几十个城市的垃圾分类运营项目中落地应用,助力城市主管部门实现垃圾分类数字化转型与业务创新。

  以杭州临平区为例,目前联运环境在临平区东湖街道应用无人化全数字解决方案打造的”东湖模式”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中海珀雅苑小区单日最高回收量达到了2.1吨,日均回收量在1吨以上,回收量和回收效率提升显著,不仅满足政府的考核要求,更远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

  联运环境“AI+无人化”高效分类回收解决方案是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垃圾分类回收行业的成功应用,是对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成功典范。通过提升行业效率,提升回收利用率,减少碳排放,输出专利与标准、综合促进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不仅可以作为行业标杆,同时极具环境和社会效益。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