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1000余字的三句半,完成于去年,用本地方言演绎,语句朗朗上口,贴近村民生活,去年9月首次表演让村民很有亲切感。 其中提到的
从垃圾分类的意识萌芽到成为垃圾分类的执行者,上海已经正式进入了“分类时代”。 在此过程中,漕泾镇的宣讲团应运而生。
今年4月,漕泾镇组建成立了垃圾分类宣讲服务队,服务队成员由党建、市容、城管等相关部门组成。 城管徐兴、陈君和退休老师张孝礼更是成为讲师“天团”中的“名师”,频频出现在各个宣讲会上。
水库村在践行垃圾分类分级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n+7+1”工作法。即经过农户一次分拣的垃圾,由村里的7位保洁员收集并检查,以及村垃圾站的1名工作人员再次检查。
同时,水库村严格实行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制度,经过农户全民参与和层层把关,形成全程分类的“闭环”,破解“垃圾围村”。
由于地广人稀,居民大多居住在独栋自建房,定点定时投放的标准显然并不适用。家住护塘小区的陆文龙与家人提出了一套实用的垃圾分类法,那就是减少垃圾袋的使用,“大桶套小桶”。
在厨房摆放干湿两个垃圾桶,将每天的湿垃圾直接倾倒至家门口的垃圾桶内。另外,在家门口的垃圾桶内又放有单独的小桶,既方便垃圾收集员提拿,又能时刻保持外桶的整洁,一举两得。
“大桶套小桶”的做法也成为护塘村垃圾分类的“网红周边”,被其他村镇纷纷效仿。 同时,护塘村村民还想出了垃圾分类家庭专人负责的办法,每户家庭专门有一个人负责垃圾分类,村民们觉得这种方法不易分错。 还有村民提出不少改进性的意见,建议“在垃圾桶外面做个架子,固定下来,以免遇大风吹落。 ”
解决了湿垃圾和干垃圾的问题,漕泾镇在可回收物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村民们可以把不需要用的物品拿到“绿色小屋”,由废品回收站人员统一进行回收。同时,安排“能工巧匠”不定期组织村民开展废品手工制作,牛奶盒、饮料瓶、废纸箱等生活垃圾在剪刀、胶水等工具的帮助下变废为宝,成为各种实用的日用品。
蒋庄村全村来沪人员已经超过户籍人口的2倍, 占全镇 外来人口数的45%。村内 开出各种商铺、小饭店,累计目前为止共计68家,这给蒋庄村的垃圾回收工作也增加了些许难度。
蒋庄村志愿者干国芳表示,夜宵的营业时间错开了规定的回收时间点,考虑到夜间营业的情况,蒋庄村一方面延长商户的垃圾回收时间; 另一方面,将垃圾回收频率增加到一天两次。
夜间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商户的上班时间,有些商户白天不营业在家休息睡觉,上门宣传都碰不到人,只能利用晚上时间去上门宣传。 但晚上宣传的时间点正是商家的营业时间,加上生意非常红火,和店主的沟通宣传并不顺畅。
志愿者坚持宣传垃圾分类的决心让商户老板从一开始的言语态度恶劣、不配合到现在的愿意配合工作。目前,不少商铺店主能主动做到垃圾分类,夜间商铺的分类工作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37755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