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桶 > 从“美丽烦恼”到“美丽蜕变”
2022
08-02

从“美丽烦恼”到“美丽蜕变”

  “治脏、治乱、治污”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赤水凯旋村和民族村作为“全国生态文化示范村”,环境整治有哪些“高招”、村民还有哪些“美丽烦恼”和“美好期盼”、乡村环境如何“美丽蜕变”?近日,本报记者深入这两个“国字号”生态示范村,求解答案。

  这个“厕所”,其实是一个活动板房。原来一直放在景区卖小食品,后来因景区升级而被闲置。袁贵乾花了3000多元买回家,打算改造一下,放在自家院子里,给游客当公共厕所。

  “我家旁边就是停车场,游客下车找不到厕所,就到我家来,又不好拒绝;有的干脆跑到我家李子林解决,时间一长,地上到处是白色垃圾。”袁贵乾说。

  一旁的老袁妻子也说:“我们村现在漂亮是漂亮,游客也比以前多,生活倒是改善了,但就是这个厕所问题,让我们家头痛。”

  说话间,七八个村民已把“厕所”从货车上卸了下来,安放在老袁家的院子一角。他的妻子从厨房端出丰盛的下酒菜,准备犒劳大伙。

  “不会,游客来了,多的都挣得回来。你看,我家院子里有鱼塘,凉亭,可以钓鱼、烧烤,有了这个厕所,更能留住游客。”袁贵乾说,与其等村里解决,还不如主动克服。

  “以前,村里房子破破烂烂,道路坑坑洼洼,村里姑娘都往外嫁。”村支书陈相友说,农村卫生环境改善了,生活设施短板补齐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正不断提升。

  小厕所,大民生。村民老袁的“美丽烦恼”,没有“等靠要”,而是自己动手解决。这体现了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宁愿花钱买“厕所”,也要满足游客需要;也体现村民经济实力的提高,有了解决棘手问题的底气和能力。

  凯旋村曾是赤水出名的“后进村”。2011年,人均收入仅3800元。现在,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凯旋村已变成一个湿地公园、露营基地,建起了农耕体验园和转石奇观景区。2019年,凯旋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治脏、治乱、治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村民主动参与,自觉遵守,完成一次次从思想上到行动上的“美丽蜕变”,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我负责大石盘苗寨的垃圾清扫工作,每天两小时,跑一圈就当是晨练了。”商沛宗说着,顺手将路边一个破旧的化肥袋放进垃圾篓里。他是大同镇民族村村民,这项“晨练”每年给他带来8400元的报酬。

  在民族村,和商沛宗一样的专职保洁员还有一名。她是61岁的贫困户王秀英。2018年,民族村聘请他俩担任保洁员,除定期清扫垃圾外,还负责通知镇上的垃圾车来清运。

  “前几年,村里到处能看到‘白漂’,一些旮旯就像垃圾场!”村支部书记代华兰说,以前没有垃圾处理的概念,村民垃圾就倒在房前屋后,猫拖狗刨,大风一吹,塑料袋、包装纸满村乱飘。

  垃圾箱成摆设,像是给“生态村”添了一道疤。就连村头那棵360年的大榕树,也变得灰头土脸。

  怎么办?不靠蛮干,靠示范。为破解“垃圾围村”难题,村干部组织专班走访调研,与村民座谈,商议破解之策。

  “垃圾治理,关键在人,必须增加人手。”代华兰说,之前村里有10名贫困户纳入生态护林员的公益性岗位,现在一并纳入了垃圾“巡视”队伍。同时,与村小学开展“大手拉小手”建设美丽乡村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在大石盘苗寨周边清理垃圾,让生态理念入脑入心。另外,在各村民聚居点增加了23个挂钩式垃圾箱。

  自从村里有了垃圾“巡视员”,脏兮兮的垃圾箱不见了,反倒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

  不靠蛮干,靠示范。民族村通过发动学生、生态护林员、党员、干部参与垃圾治理,示范带动普通村民养成卫生习惯,效果明显。

  农村人口居住较为分散,环境整治比较困难。渴望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大家的“美好期盼”,尽管垃圾箱、垃圾桶等环卫设施已配备到村、组,但生活习惯和文明素质更需要“美丽蜕变”,才能在“两山”转化通道上遇见幸福。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