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上海前行|如何重启垃圾分类
2022
07-29

上海前行|如何重启垃圾分类

  上海正一点点走出大规模的疫情封控,逐渐回归运转常态。居民区那些凌乱溢出的部分,各种居民的生活垃圾、团购而来的白色泡沫箱、丢弃一次性防护品的黄蓝垃圾袋,还有公共绿地中高耸的杂草,在物业管理恢复之后,重新得以归置和整理。而在昼夜通勤、规律作息之中,人们也在重新找回生活的锚点。比如曾经习惯的垃圾分类。到底分还是不分,为什么而分,分类之后是否会在后端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又被重新提出;而垃圾投放点位是否因新设的核酸亭而调整,因防护用品和团购习惯而来的大量垃圾是否应有新的措施,这些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人们一度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现在一切正在重启,还能否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怎样才是更好而负责任的生活?

  的线上工作坊,由爱芬环保和澎湃新闻市政厅栏目发起。我们试图与各个层面的实践者一起分享和讨论,这座城市处于封控时,市民面临的垃圾问题与对生活的影响,社区中所出现的管理和处理的难题,个人与社区在垃圾管理方面好的做法与新的契机,以及重启垃圾分类的挑战和建议。正如爱芬环保的创始人郝利琼所言:“疫情是一时的,垃圾是永恒的。”这些问题都是城市需要放眼长远去面对的。以下是对本次讨论的综述,均为伙伴发言。之前,很多小区因为人手不足、转运不畅,不再进行垃圾分类。有居民仍然在家分类,但垃圾放到楼下,就会被统一收在一起。有伙伴分享到,自己住在居委会楼上,听见楼下收垃圾的人抱怨,工作量太大,吃不消,要辞职。可以想象,在疫情期间,

  垃圾分类是一种行为模式。人们先是学习垃圾分类行为,通过一段时间稳定下来,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在行为内化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更多认同。而这种打断,仅仅是对居民的行为习惯产生短期影响,还是改变了更深层次的行为模式?垃圾回收体系恢复运转相对容易,居民的习惯能否长期持续,蛮值得忧心。许多环保机构的从业者都表示,虽然政府不要求分类,但这段时间,自己仍然保持垃圾分类,甚至社区很多人也提出,垃圾分类是经过一段时间形成的好习惯,不应抛弃不干。他们相信,封控期间,所有居民每天都在家里烧饭,骤然增加很多湿垃圾。垃圾总量也大幅增长。有人分享到,因为自己住在一楼,会种点花和菜。就对湿垃圾进行堆肥,天气暖和,熟化得很快,香蕉皮放进去,当天就看不出了,过段时间腐烂熟透之后,就可使用。

  。一开始,塑料袋没有封口,或是被风吹走,现在相对比较严格。而小区中捡废品的人可能少了,只有一些老年人捡拾发物资剩的箱子,能够促进垃圾分类的力量相对不足。有伙伴观察到,疫情期间,保供物资的包装也在变化。最开始用袋子装,后来用泡沫箱、纸箱。他认为,发放物资的快速学习过程,也是由垃圾倒逼而来。那么,今后是否可以考虑,进行这类工作时,垃圾分类回收行业的伙伴,分享了自己公司的情况。根据封控规定,一部分员工封在家里,有一部分员工还能去劳动,大家轮流着来,干一段时间孵一段时间。长春也经历过疫情,疫情期间基本封控,但回收体系比较健康,回收物资大部分并非来自居民,而是来自物流企业,企业之间更容易对接和管理。大家也说到,很多地方正逐步恢复垃圾分类,由于防疫压力减轻,垃圾分类得到了足够的人力支持。而垃圾分类建立的行为习惯还有理念,不会两三个月就消失掉。

  ,可用来堆肥,种花花草草。小区里也可配有相应设施。但这也只能处理一部分垃圾。其他种类的垃圾,还要统一管理,进行处理。关于大量的包装物如何处置,参与者指出,要尽量用可降解循环的包材。而,在小区层面,进行分类回收,让它更有价值;又比如,在儿童节时,利用保供物品留下的纸箱,搭建小孩子的玩具和滑梯,既是提升其使用价值,也是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

  有伙伴分享,自己住在商户楼上,发现因为商户不开门,垃圾变得非常少。整个街道的垃圾量也会变少。还有伙伴提到,自己住在方舱周围,看见方舱产生的垃圾数量非常庞大,包括食物、塑料废弃物和医疗废弃物,却没有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疫情中的紧迫性也不一样。在城区,湿垃圾不及时处理,可能有很大隐患。但在农村,可以直接堆肥。日后需要更加关注,在不同区域实行不同措施。另外,还有伙伴表示担忧,整个疫情过程当中的过度消杀,是否会对未来的环境造成影响。大家认为,通过这次抗疫,一些社区基层治理经过打磨,邻里关系加强,沟通渠道可能更畅通,若能积极利用,会更好地推进垃圾分类。而封控当中,小区可能已形成一些新的机制。比如,因为志愿者人手有限,大家制定了规则,在不同时间收不同垃圾,尤其是可回收物。如果这种做法能常态化,会有利于可回收物得到更好的回收。

  。有伙伴发现,这段期间,居民、物业、居委会之间,大家沟通更密切。因此,未来推动一些事情,也会更加容易。。特殊时期当中,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就可以持续推进更深度的垃圾分类工作。不管前端的源头减量,还是小区堆肥、阳台种菜,甚至是考虑如何做社区规划建设。保供的保温箱,可以充分利用。并且,可以做更多线上教育,以便解封后更好地开展垃圾分类。

  长春的伙伴提到,2019年开始,长春建设了点对点的可回收物的回收体系,该体系疫情期间并未受到影响,依然正常运作。而与之对照,上海由于没有通行证、出门证,导致大量可回收物在社区堆积。上海郊区的伙伴分享到,以前村委觉得,自己只需在源头倡导分类,垃圾会被运出管辖区,不必在意最后怎么消化和处理。但封控期间,所有垃圾都在管辖区之内,运出去并不畅通。这就使得村委开始考虑,如何在管辖区内消化或储存废弃物。以前东西发芽可能直接丢掉,现在会想怎样种植。还有多的吃不完的,会选择分享给邻居,或小区群里的人。还有人在小区募集到一些食物送给骑手,让食物去往更加需要的人那里。另一方面,封控时生活处在被动接受状态,这也会逼迫人去思考,哪些东西其实不太需要,而哪些东西是最为需要的。这种思考有助于未来解封之后的个人垃圾源头减量。大家意识到个人用品该怎么调整,没必要的就不买。这是在内心深层发生的变化。,大家谈到,湿垃圾需要破袋处理,而敞口或存在病毒传播风险。或可通过更细致、更专业的分类,避免发生感染。以及,居家隔离期间产生医疗垃圾,导致小区清运量增加,这些垃圾还会与生活垃圾混合。由此,垃圾处理的标准,可能需要再行探讨。

  另外,消杀流程也需要优化。比如,是否要专设垃圾消杀处置点。前面已有很多消杀环节,此处消杀是否还有必要,或应该如何标准化。社区应预留大量垃圾处理空间,以备下次疫情防控。长远看,应建立垃圾收集处理体系的应急预案。比如,在人手不足时,如何调动志愿者和社区的力量;不同级别风控区的垃圾,如何规划收运路线,如何设置收处理的标准,等等。。因为,疫情封控可能会改变大家的习惯。包括消费购物等。比如,团购可能延续,可能还会囤粮,继而导致严重浪费。这也将使垃圾构成改变,对后端处置运输形成压力。对此,大家也提出,由于封控之中,浪费问题令人深有感触;重启分类之后,可加强对垃圾减量的倡导。,也需结合当下情况进行。有些小区前期垃圾分类工作不足,没有定时投放的习惯。重启分类之后,可能需要更好的办法,应对居民配合垃圾分类的困难。过去启动垃圾分类,是在常态之下进行倡导。比如,“小手拉大手”,是让孩子引导家长。但是现在没有开学。如果重启垃圾分类倡导,就要找到。这就更需要后端的信息公开。因为人们天然就会关注,自己分好的垃圾,到底到了什么地方。

  2022年6月1日,上海宣布,从这一天至6月中下旬,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对此,疫情中,基层社区建制可能有所重构,可利用新的基层建制,去推广垃圾分类,把垃圾分类上升为绿色生活、共建社区的方式。关键是,政府部门的姿态非常重要。上海政府部门已对此有所规划。应对垃圾分类相关工作做好信息公开。这种信息公开,能够给居民信心,让大家清楚整个过程。另外,大量的资源投入,是上海过去取得比较好的垃圾分类效果的一项保障。而垃圾分类重启之后,将面临经济投入、人力资源配置压力。而当下务工人员流失,后端处置人员减少,一方面需要考虑优化流程,一方面要运用科技赋能。比如,之前有很多督导员,可以改为人机互动,到了转运环节,需要运用自动化分拣设备。(“上海前行”,希望邀请您站在自身专业立场,思考城市中存在哪些问题,可以为脚下的土地和周围的人群做点什么。邮箱:)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