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首批近零碳社区创建单位——盐田区梅沙街道大梅沙社区,传统的厨余垃圾处理难题,有望通过专业的黑水虻生物处理厨余试点得以有效解决。如今,坐落于深圳大梅沙万科中心园区的黑水虻站日均可处理约200公斤厨余垃圾,实现园区厨余垃圾100%在地资源化。
大梅沙万科中心园区的黑水虻站,毗邻园区食堂。在这里,听不到机器的轰鸣,也闻不到厨余的异味,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的养殖柜,哺育着黑水虻的幼虫。
记者在现场看到,黑水虻虽然名“黑”,但其幼虫却是白色的。每天,厨余垃圾经过分拣沥水,再经粉碎等预处理,便可备投喂黑水虻幼虫。书柜养殖期间,孵化出来的黑水虻幼虫与粉碎后的厨余垃圾相遇,在特定温度、湿度条件下,幼虫可持续进食7-9天。
黑水虻幼虫虽然个头小,却是名副其实的“大胃王”。万科公益基金会项目经理杜涓告诉记者,从1毫米长到17毫米左右,黑水虻可以吃掉比自己重20万倍的厨余,在短短的八天内就会吃胖4000倍。“黑水虻幼虫,就是一个典型的‘吃货’。除了骨头、粗纤维、甲壳素之外,能消化所有种类的有机废弃物,是园区厨余垃圾就地生态化处理的重要环节。”
工作人员表示,黑水虻是腐生性昆虫,因其繁殖迅速、食性广泛、饲养成本低等特点,作为资源昆虫已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利用。记者了解到,虽然黑水虻跟苍蝇长得有点像,却是完全不同的昆虫,无论是幼虫还是成虫性格都很温顺,且不带病菌、不传播疾病,对环境非常安全,更加不会侵入人类居住的环境。黑水虻幼虫生从产卵到羽化,需要25天的时间。成虫因口器已退化,基本上不采食,每天仅靠补水维持生命,仅有10天左右的成活寿命。
素材来源:“良土有趣”堆肥协力自然教育系列课程(由万科公益基金会资助,良渚自然学堂研发制作))
黑水虻不仅是“大胃王”,还是“聚宝盆”。记者了解到,黑水虻幼虫的粪便(通常也被叫做“虫沙”),为没有重金属污染及杂菌的纯正有机肥。在“有机循环教授工作站”,工作人员经过研究,让虫粪、枯枝和落叶等绿化垃圾,按最佳堆肥比例混合,放入堆肥箱中。经过约一个月的发酵后,就会成为营养丰富的腐熟肥料,可帮助园区内天台花园及其他各处植物茁壮成长。
与此同时,遵循“虫尽其用”的原则,在黑水虻羽化之前,它们便会回到整个生态循环的链条中,成为其他生物的饲料。据悉,经过烘干处理的黑水虻虫干粉,蛋白含量约为45%,近似或略高于鱼粉或肉骨粉。
长期以来,厨余垃圾因量大,处理工艺复杂,被喻为垃圾处理中的“老大难”。因其不近人不扰民、100%在地资源化等特点,黑水虻有望从厨余处理的诸多解决方案中脱颖而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大梅沙万科中心园区,黑水虻站已不仅仅是一个厨余垃圾生物式处理基地。从餐厅产出厨余垃圾,到厨余投喂黑水虻幼虫,从黑水虻虫粪作为有机堆肥滋养植物,再到虫体作为饲料喂养生物……作为有机废弃物小规模生物式处理技术的实践应用,该站已经与园区堆肥还土、社区共建花园等,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循环链。
盐田区梅沙街道大梅沙社区是深圳市评选的首批三个近零碳排放社区创建单位之一。梅沙碳中和社区是在双碳社会建设背景下,万科公益基金会以盐田区梅沙片区为主要试点区域,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和多类合作伙伴,协力推动的一项创新探索实践。
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实现近零碳,社区需要多方面的科技创新和技术突破,包括餐厨垃圾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光伏储能、智慧用能平台等。用黑水虻处理厨余垃圾,可实现厨余垃圾在社区范围内就地处理和有机转化,也大大降低了运输和终端处理的成本和压力。接下来,梅沙街道将全力推进近零碳社区建设,为全市“双碳”建设探索梅沙经验。(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新明 吴禾昆)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35752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