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首由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创作的《红黄蓝绿》歌曲中,夏令营直播拉开了序幕。
面对镜头,集美中学的同学们都略显羞涩,但一说起垃圾分类,个个立刻化身小达人,总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赵老师介绍,早在2017年,厦门市教育局就起草编写了中、小、幼三个版本的读本教材,
而现在,很多城市也把厦门垃圾分类校本教材作为蓝本,编订自己的教材,可以说,我国中小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系统学习都是从厦门开始的。
厦门市教育局就通知全市中小学生家庭,利用周末时间在线观看,通过直播,带学生家庭“复习”垃圾分类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对厦门市近期更新的分类方法进行了科普,解释生活中容易混淆的垃圾。
“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咱们厦门的同学们,对垃圾分类如此熟悉,主要还是归功于学校教育。
根据目前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直播共设置了五大环节,每个环节都以末端处理厂的实景介绍作为开篇,带同学们认识了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以及大件垃圾的处理过程,围绕“我家的垃圾去哪儿了”活动命题,向同学们提出终极拷问。
对于可回收物,赵老师还特别提醒,如果可回收物被污染了,那就干脆放进其他垃圾里,让“垃圾”做最后的热值贡献~(小编注:垃圾焚烧的热能,带动发电机发电)
榴莲壳、椰子壳等虽然是厨房中产生的垃圾,但因为不易腐烂,且较为坚硬会影响垃圾处理,故应丢入其他垃圾桶。
玻璃、陶瓷需要单独放入小区专用收集桶,这也是我们厦门垃圾分类不同于其他城市的一类特殊情况。
随着厦门垃圾分类处理的进步,像一次性塑料餐盒等低价值的塑料,已经从其他垃圾变为可回收物。
通过解释这些易混淆的垃圾,让同学们了解,垃圾分类的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后端处理技术的提升而随之变化,同时,因为每个城市的垃圾处理技术不同,所以在厦门进行垃圾分类,主要还是参照厦门的分类标准。
而我们厦门,为了方便居民分类,还特别制作了线上版的“垃圾分类大辞典”,不懂分类,就查一查,成为了便民的垃圾分类好帮手。
本环节模拟餐桌、茶几、写字桌、化妆台四类生活场景,摆放了相应的实物垃圾,让同学们动手实操、进行分类。
吃完外卖,要将汤汁倒入下水道、把残渣放入厨余、塑料餐盒放入可回收、木头筷子放入其他,如此精细的分类步骤,同学们并不觉得麻烦,反而觉得“这就是垃圾分类”啊,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垃圾分类的“常规操作”!
“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培养一代人的垃圾分类习惯“从他们的身上得到了验证。
现场,同学们带来了自己的变废为宝手工作品,有一次性纸杯做成的扩音筒、伞架做成的晾衣架、纸箱做成的便携收纳盒、以“小娘惹”为灵感的时尚布袋... ...发挥创意将家里的垃圾变为实用又具艺术性的物品。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升文明,通过变废为宝,向同学们传达垃圾分类不止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垃圾减量、节约资源的绿色生活理念。
本次线上科普直播,是厦门市校园垃圾分类暑期活动的一项内容,也是中小学生日常垃圾分类课堂的一次展示,起到了科普和宣传的双重作用。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35664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