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处理 > 别再让医疗垃圾变成中国人的餐具了
2022
04-09

别再让医疗垃圾变成中国人的餐具了

  疫情进入第三年,越来越多人体验过核酸检测的酸爽,但很少有人知道,棉签在完成核酸检测的历史使命之后,去哪了。

  3月24日,新华网在社交平台上以此为话题发布了一条科普视频,介绍了棉签在核酸检测后作为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全流程——进医用垃圾桶,分装垃圾袋、封口、消毒,经医废暂存间、医废处理车间、医废处置厂后,被灭菌小车运至高温蒸汽灭菌锅炉进行高温灭菌,再被运至破碎区进行破碎处理,最后送入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

  中国是医疗废弃物产生大国,每年医疗废弃物产生量在210万吨上下,相当于每人产生3斤医疗废弃物。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医疗废弃物并没有像视频中的棉签一样进行“无害化”处理,不仅如此,还催生出一条庞大的黑色产业链。

  2012年,央视315曝光,广东汕头澄海区有垃圾回收站从医院收来医疗垃圾,并公开售卖。这些医疗垃圾经不良商家加工处理,被做成光鲜亮丽的玩具。4年后,南京市破获全市首起医疗废物污染环境案件,查实嫌疑人收购、倒卖医疗废物3000余吨,涉案价值4000余万元。这些医疗废弃物经层层转手、加工后,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餐具、仿冒知名品牌的塑料玩具等。2019年,央视315再次曝光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出现的类似犯罪行为。

  从大背景看,随着医疗服务量的激增,一次性医疗用品和耗材的广泛使用,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医疗废弃物数量显著增加——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中国医疗废弃物产生量从2011年的143万吨增长到2020年的283万吨。

  具体到行业里,在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方面,国内虽已有卫生填埋、高压蒸汽灭菌、化学消毒、电磁波灭菌、高温焚烧、新型等离子体等处置技术,但由于可实现固体体积大幅减量,更节省土地,焚烧处置依旧是主流处理方式。

  即便这样,医疗废弃物的焚烧处置也面临重重挑战。因为这类焚烧处置中心不仅选址难、审批和建设时间长,而且投入大、收益小,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而已有的生活垃圾焚烧厂,处置规模和能力又十分有限,很多时候连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置都力不从心,对医疗废弃物这种回收点多、分类专业的垃圾处理,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心有余力不足。

  不仅如此,作为医废源头,个别医院和医疗机构管理混乱、模式落后,也是医废黑产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已进行医疗废弃物分类处置的医疗机构,相关流程复杂、繁琐,容易出错,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导致监管不利,且过程也无法追溯对比。而未按照相关规定对医疗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置的医疗机构,则是将医疗废弃物当做一般垃圾或者废品处置。

  正是医废从源头产生到最终处置环节的种种漏洞,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再加上巨大的利益诱惑,很多人虽明知违法,但也要铤而走险。比如河北保定一位医废黑作坊主就曾在媒体暗访时就曾直言,医废处理利润明显更高,一吨医疗废物处理完可赚4000元,处理一吨普通废物赚1000多元。

  以上这些,最终造成我国医疗垃圾处置率整体偏低的现状。博思数据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医疗垃圾处理市场竞争力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显示,虽然中国的医疗垃圾处置率从2008年的23.9%增长至2015年的31.3%,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偏低。

  医疗废弃物不仅会对环境造成危害,还会增加感染风险,已成为艾滋病传播的第四条途径。国家卫计委卫计监督中心信息处处长王晖在2018年的一场医疗行业会议上透露,卫监部门每年处理的医疗废弃物案件占整个传染病防治监督案件数的70%以上。如果把医疗废弃物管好了,可能传染病防治监督案件就能减少一半。

  正因为如此,虽然医废黑产屡禁不止,但国家治理的决心却始终坚如磐石。早在1998年,中国就将医疗废弃物纳入到危险废物管理范畴。而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有关部门在治理医废方面更是动作不断。

  2020年5月,国家卫健委等7部门联合开展医疗机构废弃物专项整治工作,以实现医疗机构废弃物处置的定点定向、闭环管理。

  2021年7月1日,生态环境部强制性标准《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污染控制标准(GB39707-2020)》正式实施,对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的选址、运行、监测和废物接收、贮存及处理处置过程的生态环境保护等均提出了严格要求。

  2022年2月,国家卫健委在回复全国人大代表的一份建议中写道,继续督促医疗机构严格落实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管理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和设施的环境监管,确保医疗废物得到无害化处置。

  在健康、生态保护需求的推动和日趋严格的监管标准倒逼之下,医废处理的精细化转型升级,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时刻。

  正如新华社视频中棉签所经历的过程,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环节众多,从医院病区到医院暂存点,再到运输公司运走,运到医废处理车间、医废处置厂、高温蒸汽灭菌锅炉、垃圾填埋场集中销毁处理,涉及的人员不仅多,而且复杂,包括病区护士、护工、医院暂存点人员、运输人员、销毁点人员等等,每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有可能导致医疗黑产的出现。

  斩草先除根,既然如此,要想解决医废黑产问题,最佳方式无疑是从源头入手,也就是从医院或者医疗机构环节就切断黑产的根源。

  事实上,过去,医废黑产的滋生和繁殖,除了不法分子利欲熏心、铤而走险,也与传统医疗废弃物处理模式和技术手段存在的短板有关。

  传统的医疗废弃物处理,采用的是人工登记模式,环节众多、过程繁琐,全手工处理、容易出错,无数据化监管导致监管部门执法缺乏依据,执法难度增加,发生回收转运异常后,无警示及处理机制,无法精确溯源,可信度也存疑。

  例如,在医院内科室废弃物处理方面,从人工封口、填写标识后贴标、回收人员当面称重、签字,到交接人签字、放入回收车,在整个流程中,回收人员需随身携带记重器和登记本,过程中还得反复脱戴手套;在医院内废弃物入库管理方面,回收人员需反复转桶、称重、记录、压缩;在医院内废弃物出库管理方面,称重后登记、双方签字与回收只能用人工统计、手工填写。

  简单总结,传统医疗废弃物处理模式因为手工统计手段,导致信息和数据统计难、整合难,容易丢失、出错、弄虚作假,无法存证溯源。

  要想针对性地解决手工记录、溯源、存证的问题,最有效的技术无疑就是区块链技术了——毕竟,区块链最独特的价值就是在于分布式记账,数据不可伪造、不可篡改。

  在2018年那场行业会议上,作为卫健委技术官员的王晖针对医废处理乱象,指出要引进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通过医废产生数据采集、交接记录、院内流转路线监控、医废仓库库存监控等措施,健全医废院内流转追溯机制,让每一件医疗垃圾都登记在册、有据可查,使其处于可控、可管状态。

  其次,卫生监督、环保部门与医院感染部门密切配合,构建一体化数据平台,实现医废从临床科室产生、院内流转、集中收集转运、末端统一处置的数据闭环,形成在线监测和追溯留痕的接轨,真正实现一体化联动。

  令人欣慰的是,伴随着技术的成熟,已有技术厂商沿着这个方向,跑出了一条可行道路,如北京八分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在可信计算、区块链、隐私计算领域有着深厚积累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将区块链应用到医疗废弃物场景之中,推出医疗废弃物追溯解决方案。

  八分量推出的一款软硬件结合的区块链医疗废弃物追溯平台解决方案:软件即为医疗废弃物可信基础链平台,硬件则包括各式转运车、手持机(物联网终端)、手持蓝牙秤、电子地磅等。

  而软件平台又分为监控端和医院端两套系统,监控端系统主要负责数据的监控、预警,适合地方卫健委,医院主要负责数据的采集、上报,适用于医疗机构。两套系统可独立运行,也可通过标准接口进行数据交换,实现协同运行。

  医院端系统,由于分布式部署在各个医疗机构内部,因此不仅减轻了总服务器的压力,并且任何一个机构服务器出现问题,都不影响其他医疗机构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因为监控端系统与医院端系统只是通过数据接口方式对接,因此监控端系统暂时的停机,也不影响医院端系统的正常数据收集,只是暂停数据的上报,当探测到监控端系统恢复后,医院端系统会再次发起数据的上报。此外,整个平台的数据异地备份在医院服务器和卫健委服务器,当任何一方出现数据问题,可以都可进行异地数据恢复。

  目前,这套区块链追溯解决方案覆盖医废在医院内部处理的全部场景,包括病区分类打包、科室收集、入库存储、出库交接。从流程上,分为科室应用、入库管理、出库交接和上链四个步骤——

  1.在科室应用环节,医废处理人员用手持机扫描交接人员工牌(锁定科室及责任人),扫描扎带条码获取医废分类信息,将医疗废弃物放置桶内自动获取重量,扫描转运人员工牌(锁定责任人),数据自动上传、监管数据上链;

  2.在入库管理环节,医废处理人员推着转运车,回到暂存点扫描转运人员工牌,扫描暂存间管理人员工牌,设备再次自动称重,数据自动上传/监管数据上链;

  3.在出库交接环节,医废处理人员扫描暂存点管理人员工牌,逐件称重,扫描回收公司人员工牌完成出库交接,数据自动上传/监管数据上链;

  4.医疗废弃物上链,医废处理人员借助手持机,先对清洁员身份、医疗数据、索引信息生成数据,并进行本地存储;接着,通过医疗废弃物可信基础链前置进行数据存证,并反馈存证编号,最后索引信息和存证编号同步到数据共享平台。

  应用这套软硬件结合的解决方案之后,整个医院内的医废处理,包括业务流程、业务数据处理、业务监督,得到了显著的提质增效。

  在业务流程方面,医院内的医废规范化操作,过去全靠操作人员自觉性,监管难度大,现在由电子化流程进行保证,如果不按照规范操作,就无法将数据计入系统,管理人员可以实时通过系统看到操作人员的业务操作,监管数据上链,这就显著强化监督。

  在业务数据方面,过去,数据全靠手工记录在纸质联单,易产生操作误差不说,数据颗粒度粗,纸质单据保存、查找困难,现在计算机自动获取时间、地点、人员、重量等精细数据,自动产生电子报表,可实时监控查看,不占空间、方便保存长久,而且监管数据上链,便于监管。

  业务监督方面,使用前需要现场检查和事后核对纸质联单,较难监督管理不规范操作,使用后,远程实时监控,易于管理,不规范操作细节在计算机上可自动判断展示,短信报警。

  事后追溯也类似,过去,人工记录方式,追溯困难极大,难以确定医疗机构、时间、责任人,但现在通过扫描条码就能自动查询相应数据,监管数据链上校验,医疗机构、时间、责任人、种类、重量等医废信息一目了然。

  总之,这套应用了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的,不仅能优化医废处理的业务流程,减少相关工作人员的人力成本,提高医废流转的监管水平与效率,从源头尽可能地降低医疗黑产滋生的概率,还能为整个医院沉淀有价值数据资产,服务于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可谓一举多得。

  假以时日,当区块链技术更加成熟,当医疗行业对医废的管理意识进一步强化,当这样的系统在更多的医院或者医疗机构得到广泛应用,对国人健康、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医疗黑产问题将得到显著缓解,医疗废弃物经不法份子转手加工,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餐具或者儿童们手中把玩的玩具的情况也会大幅度减少。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