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回收 > 以“人均垃圾量”为衡量指标 周晋峰谈对于“零废弃社区”的建议
2022
03-29

以“人均垃圾量”为衡量指标 周晋峰谈对于“零废弃社区”的建议

  会议中对“零碳社区”进行了讨论,对如何有效降低社区的碳排放以及减少人均垃圾量,周晋峰提出几点建议:

  现在很多人生活节奏加快,一日三餐的解决方式都变成了点外卖。如果社区有一个非常简单、便捷的食堂来解决人们吃东西的问题,那么塑料垃圾的产生会大规模减少。我觉得“零塑社区”一个最重要的指标是社区的人均垃圾量,这是测量废弃物污染的一个很重要的终极指标。

  人均垃圾量怎么能减下来?除了食堂建设,第二个是维修点。我有一条皮带在出差途中坏了,我没有扔掉,而是把它带回来修理之后接着用。之后我又反复修了3次。如果我每坏一条皮带就扔掉重买,那已经产生了4条皮带垃圾。生活用品的修理其实并不是很复杂的事情。我小时候所有的商场门口都有钟表匠、鞋匠等,现在这些人不见了,修理的工作由自己完成确实有难度,因为缺少专业工具。所以如果社区有一个很简单的维修中心,垃圾量也会非常有效的降低。再比如我有一个行李箱也是修了4次,如果不是环保人士,我大概已经买了5个箱子,其中4个变成了垃圾。很多生活中的物品,如果能够修复再利用,那结果大大不同。

  我住的小区,原来有人在里面拾荒。你一喊,他就来服务。纸箱、报纸、塑料瓶,每天三轮车上堆得满满的。

  现在拾荒者不见了,变成标准版本的垃圾分类,结果会怎么样?人们随意扔垃圾,然后汇总到小区的垃圾分类地,由专职人员天天站着服务。我们的小区是这样的:他们会非常简单地挑干净的纸箱,其余的都扔到一旁,垃圾回收率大幅度降低。其实我们称之为拾荒者也好、环卫工人也好、这样的人,他们就像大自然中的微生物一样,能有效地对垃圾分解、化解,然后变成新的能量。这种自然的元素是一事一案、各不相同,但是,它具有很大的实际的效率和效果。咱们的微生物和我们是一个大的生命体,各种各样的不同的生命,共同来完成我们生命体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这一方面被极大地打击。物业把关社区入口,对拾荒者采取不许进的态度,其实应该有效地让他们存活起来,应该给他们大量的支持。至少10多年前,我在全国政协讲过,应该对他们免执照、免税,还应该给他们一些激励措施,给他们提供一些装备设备。有人说提出社区安全问题,其实现在扫码登记、以及大数据时代完全可以让安全得到保障。当然我们也可以稍微增加一些安全措施,但重点是对他们的有效支持。

  现在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大力度推销导致的快消品、服装的超买情况严重,这一块又是一个垃圾的巨大产出源。实际上摆在社区的旧衣回收箱,确实可以大量地回收废弃衣物,然后进行分类处理,最后变成了纤维用于再生产。但目前也遇到很多困难,很多小区现在不允许设置,交费也不允许,而且还有一些利益相关方组织一些人去攻击、去挑剔,指责回收后的处理有滞后等等。但实际上这些衣服都得到了适当处理。有的被捐赠,有的用于再生产。更深层次地来说,只要衣服被回收,这就是最基本的再利用和分类。

  因为垃圾处理需要成本,废弃衣物没有变成垃圾,没有用纳税人的钱去处理这部分垃圾,这本身就是经济上的公益和慈善行为,但是这个行为不被广泛接受。

  我们在推行“零碳社区”的时候,我认为以上几点一定要考虑进去。“零碳社区”的终极指标就是人均垃圾量,这个工作需要深入细致地讨论,这不光是环境干净和空气污染的问题。每个人少买3根皮带,少买4只箱子,都可以有效减少人均垃圾量、进而减少碳排放。就如同不管你使用清洁能源发的电,还是化石能源发的电,最终都会有碳排放。如果不能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费,是对资源最直接的践踏。

  整理/Sara审核/Linda 编/angel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