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城市“轻”了 环境美了!5年来厦门持之以恒推行垃圾分类
2022
03-27

城市“轻”了 环境美了!5年来厦门持之以恒推行垃圾分类

  台海网12月22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近日,早上,思明区嘉莲街道盈翠社区盈翠嘉园,居民李惠萍正提着两袋分好类的垃圾,走向垃圾投放点,分别放入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内。“在家里把垃圾分好类,按时下楼投放,已经成了一种生活习惯,一天不分类,浑身不自在。”李惠萍说。在厦门,无论是在中心城区,还是在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已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中,深刻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习惯。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是习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民生“关键小事”。五年前,也就是2016年12月21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强调“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此后,他又多次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五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持之以恒把这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不仅显著改善了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同时,也为全国其他城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贡献“厦门经验”。

  不久前召开的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我市将持续深化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新时尚。

  在2016年以前,厦门和许多城市一样,垃圾快速增长的问题日益严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承受之重。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下,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大幅提高,日用消费品花样繁多并不断出新,一次性用品急剧增加,网购普及带来大量包装物等,都使生活垃圾产量直线飙升。

  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6年,我市建成区生活垃圾年均增长率超过10%。如果以这样的速度增长下去的话,“垃圾围城”并非危言耸听。

  彼时,国内大部分城市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较为传统、粗放,我市也不例外,各类垃圾混在一起,大部分只能通过简单的填埋处理,不仅耗费土地资源,加上有害垃圾极易发生二次污染,还会破坏生态环境。

  如何破解“垃圾围城”之困,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发展的环境?一场“垃圾革命”势在必行。2016年4月,《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方案》印发实施,提出全市垃圾分类工作五年目标和任务。2017年,厦门将垃圾分类工作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并专门制定了实施方案,垃圾分类工作在厦门全市域、全领域铺开。

  在盈翠嘉园小区,记者看到,居民自觉把牛奶盒、塑料餐盒等可回收物分出来,投入蓝色桶内。最终,这些可回收物将被运到环保公司进行再生处理,从而实现循环利用。“要是在以前,这些可回收物都是混在垃圾里,要么焚烧要么填埋,既增加末端处理负担,又造成资源浪费。”盈翠社区居委会综治卫生副主任张桂妹说,“自从推行精细化分类以后,居民都很配合,分出来的可回收物多了,其他垃圾少了。”

  围绕“源头减量”,我市各行各业积极响应,各出妙招。嘉莲街道莲兴社区的新景中心写字楼开展“天天减筷绿色行动”,上班族们用不锈钢餐具,替代一次性筷子等;江头街道辖内酒店不再主动提供“6小件”等一次性日用品,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新圩镇面前埔村蔬菜种植户将秸秆、菜叶等加工成有机肥还田,改良土壤;天安小学的师生们将厨余垃圾,沤制成有机肥料,用来种植中草药、蔬菜等……

  数据无言,却最有说服力。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在持续发展,人口在增加,但是生活垃圾的增长速度却明显放缓。2017年至2020年这四年间,我市生活垃圾年均增长率仅为1.7%,其中,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量为184.92万吨,较2019年的200.33万吨减少了15.41万吨,实现“负增长”。

  五年来,我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也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填埋为主”,转变到“零填埋”。西部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和东部焚烧发电厂二期先后投用,全市日焚烧处理垃圾能力达到4350吨,此外,我市还建成有害垃圾处理厂和多座大件垃圾处理厂,形成了分类垃圾分类处理的格局。

  “在垃圾分类开展以前,各种垃圾混在一起,大家随意扔在没有盖子的塑料桶内,污水、臭气经常溢出来,特别是夏天,引来很多蟑螂蚊虫。”回忆起垃圾分类前的环境,湖里区殿前街道科技村小区居民管春梅很是感慨,“现在的变化可大了,小区的垃圾集中在一个点,分类投放,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的。”

  近年来,我市把“高楼撤桶”“投放点合并”和“点位优化提升”作为推行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高楼撤桶”前,不少高层住宅居民都习惯把垃圾扔在楼道内的垃圾桶,尽管方便,但同时也带来许多卫生问题。

  在实现“高楼撤桶”后,我市又因地制宜推动垃圾投放点优化提升,全市城区点位已由原来的38000多个合并为5600个,其中完成提升1500多个。

  “以前每栋楼门口都是垃圾桶,现在整个小区就一处投放点,而且是定时定点投放,时间一到,投放点就关闭,垃圾及时清运,环境当然好很多。”盈翠嘉园居民李惠萍说。

  垃圾转运方式的变化,也带来环境的改善。在开展垃圾分类以前,我市城区的生活垃圾要经过多次转运,先从小区到清洁楼,再到中转站,最后才到末端处理厂,各种运输工具轮番上阵,不仅增加了“跑冒滴漏”造成的污染问题,也降低转运的效率。

  我市把推行“垃圾直运”作为垃圾分类的一项重点工作,目前,全市建成区已基本实现四类生活垃圾分类直运。垃圾运输车像公交车一样,把“乘客”——生活垃圾从小区、商业街等产生地,点对点运输到“终点站”——垃圾处理厂,减少二次转运污染。

  垃圾直运后,原有分布在城区内的清洁楼也实现“转型升级”:有的作为垃圾分类科普中心、可回收物服务点、直运车对接点,有的改造成为爱心驿站,方便环卫工人休息。

  “没了不好闻的味道和扰人的噪音,路面也不会因为垃圾清运车的停放而时常造成堵塞。”松柏清洁楼改造成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点后,附近居民吴瑞仁不停点赞。

  农村人居环境也因垃圾分类得到改善。在海沧区东孚街道,通过推行“固定点位+上门收运”垃圾分类收运模式,农村垃圾露天堆放的现象大为减少,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垃圾分类是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关键一环,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现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市环卫中心(垃圾分类中心)数据显示,自2016年开展垃圾分类以来,全市生活垃圾资源利用率由43.2%上升到82.27%;每吨进入焚烧厂的生活垃圾燃烧热值从6100千焦提高到7500千焦,发电量从340度/吨垃圾,提高到388度/吨垃圾,每吨垃圾产生的渗滤液、炉渣、飞灰等均明显下降。厨余垃圾经厌氧发酵处理后,每吨可产生沼气120-140立方米,可发电252-280度,产生沼渣0.12吨,可进行好氧堆肥并用于园林绿化等。厨余垃圾发电量每吨44.5度,餐厨处理发电量每吨174度;2020年回收利用率达到40%,超过住建部35%的要求。

  今年9月,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厦门。在思明区梧村街道双涵佳园小区,记者看到,许多居民自觉把废弃口罩投放到专用垃圾桶内,每隔一段时间,环卫企业都会派专车前来收运废弃口罩,运到焚烧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得益于垃圾分类的开展,居民的环保意识、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了,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大家自觉配合防控要求,把废弃口罩从生活垃圾里分出来,单独投放,避免废弃口罩造成的病毒传播风险。”居民林先生说。

  近年来,一大批党员、热心群众加入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引领了社会“新时尚”。

  思明区厦港街道的碧山临海小区成立党支部,小区党员家门口贴上党员标识,每个党员对垃圾分类实行“楼层包干”,带动楼层、小区其他业主落实垃圾分类工作。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整个小区的垃圾分类准确率从最初的20%提高至80%以上。

  在湖里区殿前街道,活跃着一支名为“绿翔妈妈”的志愿服务队,她们自创“环保打击乐”、小品、“三句半”等特色垃圾分类小节目,定期指导居民利用可回收物进行手工制作、厨余垃圾堆肥、果皮制作酵素等资源回收再利用,开展“洁净家园”活动,参与疫情防控等。这支志愿者队伍,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人,成为社区的一股“绿色暖流”。

  “垃圾分类让小区环境变得更美,邻里关系更加和谐,我们更有归属感,小区的凝聚力也更强了。”殿前街道科技新村居民管春梅说。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张桂妹明显感觉到居民的环保意识、文明素质在提升,垃圾乱扔乱丢的现象少了。“以前是‘要我分’,现在是‘我要分’。”张桂妹说。

  近年来,我市垃圾分类工作坚持“从娃娃抓起”,通过“小手拉大手”,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良好效应,引导市民在自觉参与垃圾源头分类工作中提高精神文明素养。

  11月26日,东孚街道莲花社区携手东孚中心小学在社区榕树公园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在孩子心中种下环保种子,生根发芽,影响家庭、社区的垃圾处理习惯,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垃圾分类就像春风化雨一样,潜移默化地提升人们的文明素养,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通报称,2021年第三季度福建省厦门市垃圾分类工作评估得分为93.5分,位列全国大城市中第一档第1名。

  2017年9月,我市颁布实施全国首部全链条管理的垃圾分类法规——《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

  2017年11月,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在厦门召开。据了解,这是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召开的首次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此后,又分别在上海和广州召开现场会。

  2020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厦门模式’”等五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榜上有名,向全国推广。

  2017年至2020年,我市生活垃圾年均增长率仅为1.7%,其中,2020年较2019年减少15.41万吨,实现“负增长”。

  开展垃圾分类以来,全市生活垃圾资源利用率由43.2%上升到82.27%;每吨进入焚烧发电厂的生活垃圾发电量从340度,提高到388度。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