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中国建设报》苏州全链条破解厨余垃圾分类难题
2021
12-24

《中国建设报》苏州全链条破解厨余垃圾分类难题

  46个重点城市之一,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确立了“党建引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全面发动、全民互动”的“一领四动”垃圾分类新构架,全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法规政策体系、投收运处体系、工作长效推动体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厨余垃圾分类是当前我国垃圾分类中的重点和难点,苏州市因地制宜,着力探索,逐步破解这一难题。2010年,《苏州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苏州市开始规范管理餐厨垃圾,该市也成为全国第一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在全国较早建成了餐厨垃圾终端处置设施;2015年起,规范管理农贸市场有机垃圾;2018年起,开展居民厨余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并根据各区(市)的具体情况,建设了一批中小型的就地处理设施;2020年起,按照《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要求单独建立厨余垃圾体系,根据前期餐厨垃圾设施建设和运行的经验,苏州市按照分区建设的原则,采用以厌氧处理技术为主,由各区(市)建成了一批厨余垃圾集中终端处置设施,同步建成了厨余垃圾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厨余垃圾设施管理的精细化水平,确保设施安全稳定运行。2021年9月,全市日均收集处置厨余(餐厨)垃圾4341吨,约占到垃圾清运总量的24%。

  为保证居民厨余垃圾分得清、运得快、处得了,苏州市采取“抓两端强中间”策略,通过实施“三大工程”,逐个破解终端处置、中间收运、源头投放难题,确保垃圾分类工作闭环顺畅运行——在处置端因地制宜建立了一批处置设施,在收运端采用“四不同”(配备不同类型专业车辆,采用不同人员、不同频次,收运到不同终端)管理杜绝混收混运,在源头端采用“三定一督”定时定点定人督导的方式提高分类准确率,形成了厨余垃圾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的苏州模式。

  •理念:“终端不硬,腰杆子不硬”。只有终端处置能力有了保障,才能有信心开展源头分类,才能打消市民“前端分、后端混”的疑虑。因此,必须提前谋划、提前建设。

  苏州市根据垃圾分类推进步骤,科学提前建设终端处置设施,确保居民分出的厨余垃圾能够全量妥善处置。要求以区(市)为单位,根据所辖区居民区分布情况、辖区内既有其他设施建设运行情况等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建设厨余垃圾处置设施,最大程度提高厨余垃圾终端处置效率。

  •措施:苏州市从2010年就逐步开始对餐厨垃圾和农贸市场有机垃圾进行专项分流,建设了一批处置设施,包括集中厌氧处置设施、分散式就地处置设施和一些好氧堆肥设施,其中多数集中厌氧处置设施在建设过程中都预留了后继厨余垃圾扩建的场地和公用设施。随着居民厨余垃圾分类的深入,为了确保分出的厨余垃圾能全量处置,苏州市新扩建了一批厨余垃圾处理设施。从苏州市原有设施的运行情况及国内其他城市的经验教训来看,分散式就地处理设施在城镇的建设选址难,运行过程可能存在二次污染,同时还存在监管难度大等问题。因此,苏州市新建的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基本上采用了集中厌氧处理的工艺,在具备条件的地区也有设施采用了好氧堆肥工艺。截至2021年10月,苏州市已建成运行的厨余垃圾处理设施259座,日处理能力达5455吨。

  厨余垃圾终端处置设施建成后,为了确保设施稳定、安全、环保运行,苏州市开发了“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时采集厨余垃圾处置设施的运行状态参数和处置量。其中,系统采集到的厨余垃圾处置量是各区(市)季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在100分中占到了12分。

  该项目规模为600吨/日,在处理对象、污染物处理和资源化产品利用方面都与区域内的其他市政环保设施实现了协同。在处置对象方面,可以协同处置城市各类有机废弃物,包括餐厨垃圾(含地沟油)、厨余垃圾(农贸市场有机垃圾)、过期食品;在污染物处理方面,该项目的渗滤液与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的渗滤液可以协同处置;该项目的沼渣和园林废弃物协同处理后制成营养土,沼气净化提纯后直接进入城市燃气管网,实现了资源化产物的协同利用。

  该项目规模为200吨/日。项目通过对区域内厨余垃圾、园林废弃物、农业废弃物收集,就地粉碎、搅拌,通过高温好氧堆肥发酵后制成有机肥料,形成“分散有机废弃物原位收集—集中收集运输—集中无害化处理—还田综合利用”的处理体系,实现了有机废弃物协同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循环模式。

  该项目由苏州市在3个临太湖乡镇开展先行先试示范点建设,首个项目处置能力约为40吨/日。项目针对不同有机废弃物(餐厨垃圾、园林废弃物、太湖水草、芦苇、蓝藻、河道淤泥、水稻秸秆)进行原料配比,采用中大型设备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好氧堆肥处理,提高了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效率,可将有机废弃物生产成有机肥料。

  •体会:在厨余(餐厨)垃圾终端处置设施建设上,各个城市应根据自身不同特点,有所侧重,选择合适的处理技术和规模。如,城市化进程快的地区,应主要考虑大型、集中式厌氧技术,占地小、效率高;有大量农村的地区,可考虑堆肥技术。同时,应提高资源化利用率,尽量通过集中处置的方式降低成本。

  •理念:收运环节连接投放和处置两端,必须根据投放模式的新变化和终端处置的新布局,优化组织、强化管理。

  •原则:收运能力要匹配,收运操作要规范,清运时间要及时。在垃圾分类收运环节,苏州市提出了“四不同”要求,即配备不同类型的专业车辆,采用不同人员、不同频次,收运到不同终端进行处置。苏州市基本采用直运模式,源头主要依托物业服务企业自行将桶装厨余垃圾收集至临时归集点,之后由属地聘用的第三方收运队伍运输至区域集中处置场所。要求清洁屋关闭2个小时内完成厨余垃圾的收运工作,一般一天两清,最大程度减少对小区环境的影响。

  •措施:按照产生量,全市目前配置厨余(餐厨)垃圾收运车辆1914辆,同时对车辆的喷涂、标识等有统一的标准;制定《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规范》《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质量管控(拒收拒运拒处)实施细则》等相关规范性文件,对收运操作人员有规范要求;通过分类收运队伍公示,采用第三方考核,依托市民媒体监督等方式,加强收运环节管理,确保及时收运,杜绝混收混运现象发生。同时,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综合管理平台,所有进入终端的车辆均要进行计量,通过数据的实时上传和分析,形成监管可视化、垃圾分类“一张图”,为数据积累、各级考核提供有效依据。

  该项目采用收运处一体化模式,当前共配备厨余(餐厨)车辆34台,日均收运厨余(餐厨)垃圾450吨。在收运管理方面,采用信息化+智能化双监管模式——对于商户,通过线上电子签约的形式,对合同进行信息化管理,做到合同数量、合同期限全明晰;对于小区,以区域为单位进行统一安排,并接受区域监管。建立回访制度,通过微信小程序的收运预约、问题反馈等模块,及时了解服务对象需求,快速进行服务改善,形成管理闭环;建立厨余(餐厨)垃圾收运监管平台,通过车辆上安装的GPS系统和摄像头,在线实时监控收运车辆运作情况及驾驶员工作情况,实现智能化管理。

  该项目采用收运处一体化模式,共有餐厨(厨余)垃圾收运车50辆,其中20辆用于小区厨余垃圾收运,日均收运厨余(餐厨)垃圾530吨。为规范收运行为,园区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收运申请流程——首先由商户或小区提出收运申请,然后由街道进行现场验收后向园区垃圾分类管理部门提交厨余垃圾收运申请,最后由该项目负责企业进行现场勘察确认,约定收运位置和时间,确定收运路线,确保厨余(餐厨)垃圾分出后得到及时有效的收运和处置。此外,收运车辆上均安装了智能化监管系统,主要功能包括车辆定位轨迹、视频监控等,可通过信息化平台对车辆轨迹、车速及驾驶员行为进行监管,确保驾驶员安全驾驶的同时对所有商户和小区应收尽收。

  •体会:收运不是简单地配齐、配全设施,而是整个模式的重新构建和调整,垃圾分类使得原来收运体系在人员、时间、操作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需要增车、增人、增线路来满足源头投放需求。为此,要通盘考虑制定包括设施配备、作业规范、监督管理等在内的一系列标准,以确保分类收运环节的顺利运行。

  •理念:源头分类涉及千家万户和每一个市民,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有获得感,才能让群众从心底里支持垃圾分类,才能将“新时尚”养成“新习惯”。

  •原则:强调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落实各方责任。居民小区采用“三定一督”模式,通过宣教、督导、处罚等措施全方位推动工作开展。

  •措施成效:2019年开始,苏州市逐步对原有的垃圾分类投放模式进行优化,采用定时定点定人督导的“三定一督”模式重点提高厨余垃圾分类精准度。“三定一督”开展前要做到“三评估、六到位”,即评估收运处理能力是否匹配、评估基层组织力是否满足、评估群众的接受力是否足够,群众沟通要到位、投放设施要到位、督导人员要到位、收运队伍要到位、巡查机制要到位、投诉公示要到位。

  截至目前,苏州市共取消10多万个零散点位,建成1.37万个清洁屋。一年来,居民分类积极性和准确率显著提高,厨余(餐厨)垃圾分出比例由之前的5%提高至24%,其中小区分类投放准确率达到95%以上、居民厨余垃圾分出率约40%(抽样1302个源头小区计量结果显示),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已经逐步养成。在工作推动中,苏州市注重激发基层领导干部的“使命感”,从全市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经验来看,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与基层社会治理密不可分,垃圾分类成效依靠基层社会治理来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成果通过垃圾分类来检验。一些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强的地区,垃圾分类工作也是佼佼者。为此,在前期特别强调对基层干部的培训,要提高站位,认识到源头分类在推动社会文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意义,更让他们认识到能不能有效引导市民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和法律的规定来改变自己的投放习惯、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对每个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一项考验。此外,还注重增强老百姓的“四感”。一是增强百姓的“仪式感”。开展入户宣传、社区宣传、社会宣传和启动仪式;建设清洁屋,配套洗手、除臭等设施,方便居民投放。二是增强百姓的“责任感”。通过法律条款宣贯,清洁屋现场的督导,让市民、物业服务企业等知晓各自的职责。三是增强百姓的“紧迫感”。通过执法,对不分类行为进行教育劝阻(近50万起),对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发出整改通知(近27万份),对拒不改正的作出行政处罚(约20万起)。四是增强百姓的“获得感”。通过撤桶并点,及时收运,改善小区环境卫生;通过星级小区、楼道红黑榜评定,提升市民的荣誉感;用“四个经得起”(经得起看、经得起闻、经得起问、经得起查)的标准来评判垃圾分类开展的效果。

  •举例一:苏州市垃圾分类源头宣教。苏州市各区(市)按照党建引领、共同缔造、全民参与的思路,开展了大量的源头宣传引导工作,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的垃圾分类宣教品牌。如,昆山市“六点半‘垃’家常”,太仓市“跑楼天团,红动娄城”,姑苏区“党建红、执法蓝、环保绿”,工业园区“蒲公英计划”等。

  昆山市“六点半‘垃’家常”。以晚间6时30分为起点,各区镇、办事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亲自“挂帅”,各行政村、社区分别组建由党员领导干部带班的工作小组,充分整合党员、志愿者、环卫管理人员、城管执法(综合执法)人员等群体力量,通过党员干部带头与居民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上门宣讲做到“六必讲”(为什么分?怎么分?督导员的职责?为什么要定时定点?如何避免超时投放?不分类或乱扔垃圾会怎么样?)和“三个不放过”(未与宣讲对象实地见面的,不放过;宣传内容要点未讲清讲透的,不放过;违规受罚未作警示的,不放过),真正让大家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门道和重要性,大大提高了居民源头的参与率和准确率。

  太仓市“跑楼天团,红动娄城”。太仓市制定了《关于印发基层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实行挂钩服务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将2000余个党组织挂钩至主城区各村(社区),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挨家挨户上门宣传走访,用9个月时间完成了全市458个居民小区“三定一督”模式的推进。“跑楼天团”采用了“四三一”工作法——每个小区用三周的时间开展宣传引导,其中第一周周四由城管部门牵头,召集业主代表、物业服务企业、收运单位、社区等召开多方协调会,明确各方职责,落实工作力量;第二周周三进行集中跑楼,做到入户宣传、承诺签约全覆盖;第三周周一正式试点“定时定点”投放。通过“四三一”工作法做到“三定一督”小区“推一个成一个”“推一个,老百姓认可一个”。

  该村位于姑苏区金阊街道,共37幢、1134户。自2020年5月开始,该小区转变分类模式,正式推行“三定一督”模式,分类投放点定时开放和关闭,投放点位有专人进行督导,指导居民如何分类。实行新分类模式后,有以下几点变化:党建引领占主导。在建点时,社区书记亲自上门讲道理、做工作;在点位建成后,党员志愿者占主导,不厌其烦地向小区居民耐心讲解如何分类,碰到不配合分类工作的则及时制止,劝导其增强垃圾分类意识,自觉维护共同的家园。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小区中原有垃圾分类收集亭共计15座,目前全部取消并建成5座封闭式垃圾分类清洁屋,供居民定时定点投放。垃圾房外观变得漂亮了、环境变得干净了,臭味少了,苍蝇蚊子少了,小区整体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同时垃圾分类工作也有了质的飞跃。该小区在没有推行“三定一督”模式前,日均收运厨余垃圾约180公斤,分出率约15%。自开始推行“三定一督”模式以来,日均收集厨余垃圾达650公斤,分出率达42%,分类效果有了显著提高。

  •体会:垃圾分类工作从“新时尚”到“新习惯”,需要长期引导与管理,而源头分类质量,直接影响后期的收运及处置环节。所以,除法制强制、经费保障外,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等工作也应全程发挥作用。苏州市建立了志愿者服务制度、督导员管理制度、执法量裁制度等。下一步,还将进一步从基层一线培训、信用体系建立、收费制度完善等方面入手,通过完善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升环境保护的人文程度,不断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投放准确率,将垃圾分类转化成全体居民的自觉行为。

  垃圾分类难,把厨余垃圾分出来更难,因为其不仅是对居民生活习惯的变革,也是对垃圾清运处置组织体系的重构,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为此,垃圾分类要经受三大考验,才能形成闭环,取得实效。

  一是终端建设考验地方党委政府的眼光和担当。党委政府是垃圾分类的第一责任人,也是这个环节的第一责任人。“眼光”体现在:一是对垃圾分类这件事的认识上,二是终端建设放在垃圾分类工作的定位上,三是对终端建设规律的把握上;“担当”则体现在一是愿不愿意拿出资源(优先级),二是能不能破解矛盾(邻避、资金等)。因为设施建设从规划、决策到协调、部署,每一步都是考验。目前,首要问题要解决厨余垃圾的有效处理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处理产物的出路问题。从苏州市的经验来看,小型的设备都是临时的、过渡的,最终能长期靠得上的,还是高标准的大型集中处理设施,不管在成本上还是在管理上,都是占优势的。此外,在技术选择上,一定要考虑厨余垃圾的产物出路问题,以实现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二是收运环节考验环卫主管部门与时俱进的组织管理水平。环卫主管部门是这个环节的主体组织者,“与时俱进”表现在垃圾分类开展后,对环卫提出了新要求。如,原来“一个桶”现在“四个桶”,原来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现在厨余垃圾及其他垃圾“一日两清”;“组织水平”则表现在根据新规律作出新调整,更加要求管理上的精细化、科学化和智能化。这个环节,要避免混合收运的问题,所以在制度标准健全的同时,队伍、装备都要具有专业性,同时要学会借助法制的力量、社会监督的力量,增大“混运”后的“错误成本”,从根本上杜绝这种行为的发生。

  三是源头投放环节考验基层创新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成效。基层组织是源头分类的具体组织和推动者。2020年9月1日,习总书记在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会议上指出,生活垃圾分类关系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都有着重要意义。垃圾源头分类,需要有足够强的组织动员能力来保障,这也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工作高度契合。

  为此,必须发挥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通力配合,紧紧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以打赢“攻坚战”的决心、打好“歼灭战”的策略和“积小胜为大胜”的步骤,久久为功,才能取得垃圾分类“持久战”的最终胜利!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