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的垃圾分类投放桶摆放在小区里,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投放桶一应俱全。”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亿龙豪庭小区一位居民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以前,大家没有分类意识,垃圾桶内各种垃圾混在一起,气味恶臭,严重影响小区环境。现在,小区内设置了垃圾分类投放点,4个类型垃圾投放桶分工明确,再加上政府部门及社区的宣传和政策措施加持,很少出现垃圾乱堆乱放的情况了,生活环境逐渐优化变好。
2019年,为稳步推进陕西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陕西省住建厅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在全省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指导地级及以上城市采取四分类法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工作。而咸阳市作为全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之一,积极响应、制定政策、加强实践,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总结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经验,目前已初步形成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咸阳模式”。
“垃圾分类最怕的是‘先分后混’。居民分得很仔细,但如果末端处置能力跟不上,分好的垃圾最后又被‘一锅炖’。长此以往,群众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就没了。”咸阳市城管局党组成员、市垃圾分类办公室副主任王普宪表示。
目前,咸阳市通过抓住末端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构建了全链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形成了以完善末端处理体系先行、倒推中端分类运输与源头分类投放的新模式,有效促进了垃圾分类高效运转。
值得一提的是,咸阳市秦都区作为陕西省级垃圾分类示范区之一,自2020年设立以来,已形成33条经验范例,示范引领、推动咸阳市乃至陕西省垃圾分类工作加快推进。
中国城市报记者获悉,今年以来,秦都区多举措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例如,秦都区渭滨街道溪悦社区利用LED、宣传栏、微信等平台,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及方法;通过在幼儿园及小区设点集中宣传等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向居民群众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指导居民自觉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进一步深化群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
而在秦都区马泉办厨余垃圾分散处理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给市民现场观看厨余垃圾投放、发酵、废水处理、废气处理、出料等设备运行各个环节,提升市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直观感受。
为了提高宣传的趣味性、加深居民印象,秦都区白马河中路社区联合街道环卫所及小区物业,在三米阳光小区内开展了垃圾分类趣味宣传主题党日活动,社区组织党员志愿者在活动现场用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广大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此外,为了促进文明校园建设,不断提高全体师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素质,秦都区育英幼儿园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家长和孩子进行“垃圾分类 从我做起”主题实践;举办“小手拉大手·共创美好家园”及“垃圾分类·全民参与”亲子手抄报大赛等活动,激发孩子环保意识的同时,号召家长们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为生活垃圾分类贡献力量。
中国城市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咸阳市中心城区有71万常住人口,日产生垃圾约800吨。如何对生活垃圾做到有效处理?
王普宪告诉记者,垃圾分类,关键在于末端处理。在整个垃圾分类产业链中,末端处理利用环节由于投资大、回报慢,社会资本很难实现短期回报和退出。所以,市场化运作最为艰难。要采取“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打赢末端处理攻坚战。
相关数据显示,咸阳市城区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已达到95%以上,“四分类”垃圾处理体系基本建成,日回收处理有害垃圾35公斤、可回收物30吨、厨余垃圾120吨,通过焚烧发电日处理其他垃圾700余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6.8%。
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咸阳市采取了“先找出路、再行分类”的策略,以市场化运作为前提,通过产业化建设末端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专业化构建中端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队伍、社会化实现源头生活垃圾分类投放,逐个破解末端处置、中端收运、源头投放难题。
作为BOO模式(即建设——拥有——经营)在咸阳市实践的成功案例之一,芜湖海螺投资有限公司在咸阳市礼泉县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厂内,利用企业自有土地160余亩、自有资金8亿余元,建设了日处理能力1500吨的“其他垃圾焚烧发电+飞灰协同处置”项目,于2020年7月18日并网发电。
“实施该项目,不但解决了其他垃圾与焚烧飞灰处理问题,实现了入场垃圾全量处置,还使投资企业获得了在重污染天气及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期间豁免水泥窑炉停产及错峰生产的优惠条件,以水泥生产获得的收益加成,反哺垃圾焚烧处理,从高能耗、高污染的水泥生产企业转变为绿色环保企业。”咸阳市分类办综合组副组长杨晓刚说。
逸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投资1.09亿元,建成了日处理能力120吨的咸阳市厨余垃圾处理中心。
据介绍,该项目所在地紧邻原咸阳市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降低了项目落地的难度,加强了不同处理设施之间的协作。“处理中心配备专用收集车29辆,规划收运线条;通过技术改造,以餐厨垃圾为主,兼顾家庭厨余垃圾处理;试运行至今,已累计处置厨余垃圾12.1万吨。”杨晓刚表示,在此基础上,处理中心还新增了3座日处理能力达10吨的厨余垃圾分散处理设施,不但解决了4100余家餐饮单位和居民家庭厨余垃圾处理问题,每年还可产生沼气230万立方米、工业级粗油脂1800吨、有机肥原料1100吨,供相关企业作为生产资源购买、使用及加工,从而杜绝了“垃圾猪”“地沟油”向餐桌回流,实现了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在垃圾分类过程中,重点抓物业。抓物业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抓住了精准化分类的源头。”王普宪谈道,比如,咸阳市以物业保洁人员为依托成立了监督员、指导员队伍,现有监督员、指导员2200余名,政府为每人每月补助300元,并向垃圾分类优秀家庭奖励200元,年政府补助达到800万元;聘请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任社会义务监督员,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形成了从原先的“要我分”到现在的“我要分”转变。
对此,咸阳市城管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雷春林表示,垃圾分类成效与基层治理能力紧密相连。引导小区物业与垃圾分类运营企业进行市场化合作,并附加互联网思维,建立有效奖惩机制,使垃圾分类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化、人性化。要将垃圾分类工作从“新时尚”调整过渡到“新习惯”,需要长期的引导与管理。垃圾分类涉及每一个普通市民,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除法制监督、经费保障外,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等工作也应在垃圾分类全程中发挥作用。
同时,雷春林认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面的作用,努力构建“三有”的推动落实机制。“要打造‘有为’的政府,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引导作用,既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畏难不前,而要立足实际情况,多从资金、产业等根本性问题入手,多给政策、多解难题,全面协调、创新落实。”雷春林说,“要开拓‘有效’的市场,通过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实现企业利益、社会效益和个人权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科学分类和个人便利的统一,靠市场和产业实现垃圾分类的良性循环和长远发展。要组织‘有力’的社会,通过加强基层治理,包括政府机构的行政管理、党团组织的示范带动、社会组织的志愿服务,以及互联网、智能化设备和系统的强势引领,形成垃圾分类的强大合力。”(图片由咸阳市城市管理执法局提供)
记者:胡安华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32888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