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回收 > “你是什么垃圾”闯出分类回收新风口
2021
11-16

“你是什么垃圾”闯出分类回收新风口

  (观察者网 文/一鸣)垃圾分类处理设施集中开建、分类垃圾桶卖断货...随着垃圾分类由上海向全国推进,相关产业也开始站上风口,一个个产业“新蓝海”开始诞生。

  进入“垃圾分类”时代,如何给垃圾分类也成了一门学问。由于每个类别的垃圾都包含了各式各样的内容,人们在分类投放时仅凭经验,难免会出现偏差。

  幸运的是,得益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先进计算技术的发展,垃圾分类识别也开始精准起来。“曙光慧眼”系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即使在光线阴暗、适量遮挡、物品一定程度变形变色等条件下,仍可实现毫秒级快速物品识别。

  曙光公司大数据智能研究院院长宋怀明博士介绍,在计算机大数据视觉分析领域,目前主要基于神经网络的算法进行图像分类,分类技术有很多种。具体到垃圾分类,有单一目标分类和多目标检测分类。“前者,技术相对容易实现,市场上近期比较热门的几个手机垃圾分类的APP都是使用这种技术;后者则在生活中更为实用,应用场景更为广泛,但研发难度也更大,”他说。

  宋怀明表示,现阶段垃圾分类识别技术的计算产品、算法都较为成熟,难点在缺乏足够量的训练图片集。由于神经网络算法是一种数据驱动的方法,对训练样本数据量及质量要求较高,数据量越大,识别判断越精准。

  目前,除了曙光的“曙光慧眼”系统,国内多家企业都上线了在线垃圾分类识别功能:腾讯QQ浏览器“识你所见”开始内测“扫一扫智能识别分类”;微众银行AI团队推出“微众智能垃圾分类”小程序,提供关键词检索和拍照识别两大功能;支付宝垃圾分类小程序更是上线了AR扫功能,同样扫一扫就可以识别垃圾。根据支付宝公布的数据显示,AR识垃圾试运行1周,已经有超过300万人次查询。

  要是人工智能助力垃圾分类还在发展阶段,再生资源“上门回收”则已经成为一门“炙手可热”的生意。“现在生意好的不得了,每个月要涨3倍”,垃圾分类回收公司仁赢环保的罗俊(化名),这样向观察者网形容现在的生意。作为杨浦站的站长,他手底下管着近20名“上门回收员”。所有回收员都按街道进行划片,每个街道确保有2~3人进行回收业务。

  “由于我们是以街道为单位进行划分,每个街道的服务半径不会超过2公里,”罗俊自豪地表示,“只要用户在系统上面下完订单,我们基本上5到10分钟肯定可以上门。”

  对罗俊来说,今年是生意最好的一年,而最近的趋势更是向好,“上海自7月1号进入垃圾强制分类以来,老百姓的垃圾分类意识都有提高,在我们服务的过程中,发现每天的订单都在增长,而且很多人在使用过我们的服务后,重复使用的习惯也在逐渐养成。”

  在他看来,垃圾分类回收的前景非常好,“过去家里主要负责倾倒垃圾的都是年龄偏大的,现在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参与进来了,因为他们对手机的APP使用更加熟悉,”他说。

  据了解,垃圾“上门回收”的实际操作流程和寄快递差不多:同样是用户在线上下单,回收员上门“取件”。虽然是新兴行业,但从事这个行当的公司却已经不少,光是支付宝垃圾分类回收平台上,上海地区就有近70家服务商,废旧报纸、纸箱、塑料瓶、大件家电、碎玻璃等都可在线下单,免费上门回收。家电等大件垃圾回收后,用户可以直接获得现金打入自己的账号;而塑料瓶、废纸等低值可回收废物,用户则可以获得环保积分换取日用品;另外还有“蚂蚁森林”能量作为回报。

  “上门回收”产业的红火也带热了“上门回收员”这个岗位。46岁的李清(化名)来到上海从事垃圾回收已经20余年。趁着垃圾分类的这股东风,他现在又兼职负责杨浦区控江路街道的上门垃圾回收工作。

  李清每天早上7点多出门,按照前一天用户在系统上的下单,挨家挨户地将废纸、衣服,家电等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由于从事行业已久,他对回收流程非常熟练,一般5分钟就能完成一单,即使是回收空调、冰箱等大家电,完成一单的时间也不会超过15分钟,一般在晚上7点收工回家。

  不过近来,他的下班时间却大大延迟了。由于全上海垃圾分类的普及及支付宝回收垃圾的普及,每天的订单量迅速上升,工作到晚上8~9点成为了家常便饭,而且这个趋势还在不断继续中。

  不过,虽然下班更晚了,但他却一点都没有不乐意的样子,“订单多了么,收入也就更多啦”。

  据李清介绍,自从兼职进行垃圾上门回收之后,他的收入比原先自己收垃圾多了不少。随着上海垃圾分类的推进,最近的收入更是大大增加,“现在每个月的收入比咱兼职以前多了3500”,他憨厚地笑道。

  李清甚至打算从“兼职”上门回收员转为“全职”上门回收员,“我看好这个,”他表示,随着订单量越来越大,这份“兼职”带来的收入已经逐渐赶上了自己主业,“以后可能就专职做这个了”。

  垃圾分类的普及给他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收入的增加,李清介绍,过去废纸、纸箱等可回收垃圾大家往往和湿垃圾混在一起丢弃,而现在这种情况几乎已经看不到了,“垃圾回收工作更好做啦”。

  垃圾分类带火的不仅是个别岗位,就连塑料分类垃圾桶都“卖疯了”。在全国塑化制品产业带浙江台州,原本处在淡季的日化企业也在全力开动生产,驰援垃圾分类。

  据浙江当地媒体报道,近1月来,约3000家浙江台州日化企业受益于垃圾分类,线上买家增长近一倍,企业销量同比增长超45%,甚至有人一天就接了2000万元的单子。

  在台州路桥工业区的航星塑业,工厂里物流发货的卡车排队等待,工人全都在三班倒24小时赶工生产。航星塑业常务副总经理唐传余介绍,客户跟客户之间为了争分夺秒的,第一时间拿到货,经常等到夜里十二点在这里拿货。“客户自己叫物流到我们厂里来取货,产品现在都不用要入仓库,就拉走了。”

  航星塑业从今年2月起,来自上海的分类垃圾桶订单就猛增。6——8月原本是塑料行业的淡季,然而最近一个月航星更是供不应求,公司停掉了其他塑料制品生产线,全力保障分类垃圾桶生产,每小时400多个垃圾桶走下生产线发往上海。

  唐传余表示,今年2月开始订单明显增长,上海每天出货量都在1万套以上。如果以小时计,“航星塑料”每小时为上海生产400个分类垃圾桶。

  无独有偶,在台州中野塑业的生产车间,30多台生产机器满负荷运转,平均每条生产线不到一分钟就能下线一个分类垃圾筐。但由于订单需求量大,大部分下单的城市面临的是“等”和“延期发货”。

  “从三月份开始量大了很多,比往年大概一个月大了200万个(垃圾桶)。”中野塑业董事长叶呈富说。

  叶呈富感慨,“现在一个订单起码等15到20天才能派下去,上个月下单的到现在还没开始生产。每个城市都急得很,但是没办法,再急都得等。”

  某大型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垃圾桶销售量达300万件,特别是“分类垃圾桶”,6月的搜索量同比增长了30倍。

  垃圾分类回收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也使得大量的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对此,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滔在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表示,对于新的商业模式,应该持有开放的心态。“只要市场有真实的需求,商业模式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他认为,对于这些新的商业模式,只要不违法,就应当鼓励。

  他同时表示,对于这些新商业模式,政府应到适当引导和指导,如果将来需要进行行业监管的,再逐渐建立行业的准入和监管政策,进一步对行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