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回收 > 垃圾分类“这一年”南京答卷成色足
2021
11-03

垃圾分类“这一年”南京答卷成色足

  2020年11月1日,《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南京由此步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时代。

  这一年,南京市民努力改变“积习”,齐身参与到这场生态环境建设的必修课中;

  这一年,政策比着现实去设计,贴着人心去执行,“微风行动”暖了人心提升了参与度;

  这一年,垃圾分类,不仅仅走进了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在农村,分类的时尚风刮得比城里还“炫”……

  这一年,垃圾分类体系能力大幅提升——5148个小区建成一、二类垃圾分类收集点10202个,333个小区采取车辆流动收集方式,103个小区设置规范化桶点184个,基本实现全市小区垃圾分类收集全覆盖。2800多辆收运车统一分类标识,实行“不同种类、不同车辆、不同去向”分类收运。全市餐厨垃圾处理能力达到1050吨/日,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到1650吨/日,全力保障了分类垃圾处理需求。

  这一年,分类垃圾显著增长——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达到1100吨/日,较全面分类前增加近11倍,饭店餐厨垃圾处理量达到约1000吨,可回收物回收量增至3220吨/日,有害垃圾收集量提升至93公斤/日,增长约22倍,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7.9%。

  按照“分得清、收得齐、运得走、处理好”的要求,鼓楼区坚持上中下游一起抓,前、中、末端齐发力,推动居民养成自觉分类的好习惯,做好源头分类;持续加大投入,推动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建设和常规垃圾中转站改造,进一步提升转运、处置能力,系统构建了完善的垃圾分类体系。

  提升分类质量,鼓楼区城管局140余名人员挂钩13个街道120个社区,检查全区1147个小区垃圾分类工作。考核细化到宣传横幅海报张贴、应急灯配备、指导员着装规范、分类清运卫生等,每日有动态、每周全覆盖,及时反馈街道并做好及时整改,垃圾分类考核结果与街道考核直接挂钩。

  对于规划选址难、居民意见大的收集点建设,鼓楼区建立人员下沉、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督战工作机制,实行居委会、物业、业委会和第三方“四位一体”会议研商机制,把问题和分歧摆在桌面上,寻求最大共识,最终搬走“拦路虎”,加速了亭房建设进程,也提升了社区共治自治氛围。在下沉督导过程中,通过教育培训“大推动”、宣传造势“大氛围”,党员干部“大行动”、社会共治“大协同”,推动社会参与,形成共治格局。

  截至目前,1147个小区建成1480个收集点、23处规范桶点、15个流动收集点,圆满完成年度收集点建设任务。同时建立分类收运专线条、有害垃圾2条。每日以A、B、C类评估各点位厨余垃圾分类质量,全区通报评定结果,倒逼街道对源头分类不到位的小区及时整改。

  地处主城核心区的玄武区,有大量空间有限的老旧小区,分类收集点难以落地是其面临的现实难题。破解这一难题,可谓用足心思——

  标准的垃圾分类收集点占地5平方米左右,在空间相对较大的小区落地不算难,但在汇文里、如意里、碑亭巷等老旧小区,因容易产生影响交通、距离居民楼过近等问题,很难落地。玄武区集思广益,最终确定“推翻”标准版,实行“一小区一方案”,由厂家到现场量尺寸后度身定制。在新街口街道汇文里10号小区落地的收集点只有2.5米长,比标准版缩小了一半,这样的“迷你”分类收集亭还在如意里、碑亭巷等多个小区建成。

  兰园社区有15个院落、18栋楼,院落之间的巷子避开停车位后最窄处不足2米、最宽处不超3米,“迷你”版收集亭房都无法落地。解决这类小区的垃圾收运,玄武区每天派出3辆流动收集车在早、中、晚三个时段“走街串巷”,还有一辆流动中转车按时“上岗”,力保垃圾及时清运。

  妙招破解难题,加快设施建设,健全分类体系。目前,玄武区日均收运厨余垃圾量70余吨,日均收运餐厨废弃物近110吨。

  垃圾分类收集点在哪里?从你看房的那一刻就可以知道。在六合区新开发商品房地块规划设计中,垃圾分类收集点均为“必选项”,并全部在售楼部沙盘上予以展示。通过“规划先行”,该区全市率先为垃圾分类收集点难落地找到了一种解决方案。

  位于雄州西路与龙池路交会处的一商品房项目沙盘现场,33幢高层建筑中间共规划设计了11个垃圾分类收集点。除了沙盘中明确收集点的位置,案场公示的规划许可证上,收集点的规划设计同步进行了公示,“与沙盘、规划许可证、案场影响因素等同步公示,旨在让购房人享有充分知情权。”六合区城管局环卫科科长毛金粟介绍,该区域内目前新开发商品房项目的垃圾分类收集点的规划建设,都将按照这一标准进行,否则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过不了关。“通过强化‘规划先行’,不仅可以避免垃圾分类收集点补建过程中的种种矛盾,也将变政府单方面行为为政府与企业共同发力。在居民知情权获得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让分类收集点建设中的‘落地难’困境得以彻底解决。”

  一年来,为推动垃圾分类收集点更好更顺建设,六合区实行“三步走”:其一,对老旧小区进行补建;其二,原规划设计阶段无分类收集点设计但又正在开发建设的项目,在规划验收阶段提出“续建”要求;其三,新开发建设项目必须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

  在六合区,“规划先行”为收集点落地找到了解决方案,“教育先行”则是让全民参予垃圾分类找到更好的传导路径。区垃分办全面发放《六合区在校学生生活垃圾分类记录本》,覆盖全国幼儿园、小学1—3年级共计3.5万多名学生,最终带动约11万六合居民参与分类,带动全区厨余垃圾源头日均收集量增加了约15吨,以教育的力量助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可谓落在了实处。

  为不断提升分类实效,江北新区通过打造“统一化”新区特色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推动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

  统一建设——新区7个街道282个住宅小区收集点建设与运营统一由江北新区公用负责实施。共建成1043个点位,并根据小区点位面积,小区收集点外观统一、标识统一、编号统一且配套齐全,成为新区的一道绿色风景线。

  统一指导——统一配备桶边指导员,统一着装开展分类指导与检查、宣传培训及积分发放工作。指导员对收集点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投放时间,实现垃圾分类工作内容模式化,工作质量标准化。

  统一收运——改变以往物业自主负责垃圾清运的管理模式,由江北公用承担小区四分类垃圾统一清运,统一调度。通过规范清运车辆车容车貌,统一安装GPS进行路线规划,并接入智慧化运营平台等监管措施,目前配置248辆分类收运车辆,规划130条分类运输线路,实现了高效运转。

  统一处置——目前新区共建设有4个有机处理站、6个厨余处置站、7个垃圾分拣中心(站),基本满足新区小区垃圾处理需求,形成垃圾分类全过程闭环。江北公用通过统一调配末端处置设施,力求设施利用合理化、集中化,使得新区各类垃圾得到有效处置。

  2020年,溧水区被国家住建部评为“全国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如何摘得这一金字招牌?溧水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不断探索与经验总结,该区已基本建成“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转运处置体系,通过“源头分类+二次分拣”的模式让垃圾分类变得格外简单,居民只需将家中垃圾简单归为“可烂”和“不可烂”两类,保洁员将“不可烂”的垃圾再次按照“能卖和不能卖”的标准进行次分类。其中,可回收物运送至资源回收站进行处理,大件垃圾和有害垃圾送至区大件垃圾分拣中心处理,有机垃圾送至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餐厨垃圾送至区餐厨废弃物处理厂,其他垃圾进行焚烧处理,实现了垃圾分类的完全闭环。

  实现资源化利用,溧水区餐厨处理设施分为东、南、西、北4个片区建设,餐厨(厨余)处理能力已达101吨/日,其中餐厨废弃物50吨/日、厨余51吨/日。还建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年处置能力达到30万立方米,年产各类成品水泥砖8400万块;另外,大件垃圾分拣中不仅承担全区居民大件垃圾的拆解分拣,分类贮存、分类处置,还兼顾有毒有害垃圾暂存和规范化处置等,日处置能力达10吨以上。

  资源化利用不仅靠上马一批设施,还依靠先进工艺。在溧水区,餐厨垃圾运用厌氧发酵工艺,产生毛油和沼气,毛油进行资源化利用;厨余垃圾则运用高温好氧工艺,变成有机肥原料。

  据悉,溧水区目前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9.4%,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尽管建立了最严格的管理体系,但还是有无资质的个体商户偷运餐厨垃圾等。规避这些违规行为,江宁区按照生活垃圾“不同种类、不同车辆、不同去向”的分类收运要求,全面启动厨余垃圾一体化收运体系建设,对所有居民小区和农贸市场厨余垃圾实行统一分类收运。并建成区级餐厨余设施1座、街道餐厨余设施23座,日收集小区及农贸市场厨余垃圾量达到150吨。“通过整合原有厨余垃圾分类收运力量,统一交由专业环卫企业运作,规范厨余垃圾收运处置流程,减少‘小、散、乱’收运主体,避免混收混运、偷倒乱倒、漏收迟收等各类问题。”江宁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进行有效监管,江宁区强化科技赋能,建立厨余垃圾信息化管理系统。所有厨余垃圾运输车辆、转运站(泊位)及处置设施安装车载定位、自动称重等智能终端,接入系统平台,实现车辆作业在线监控、收运计划统一调度、作业数据实时上传、运行数据异常报警以及厨余车辆扫码进站等功能。另一方面,建立厨余垃圾“两个拒收”倒逼机制。一体化收运公司每日对居民小区和农贸市场分类收集的厨余垃圾进行质量检查,拒运不符合标准的厨余垃圾;转运站和处理站工作人员每日对进站的厨余垃圾进行质量检查,拒收不符合标准的厨余垃圾。

  分类以来,江宁区也逐步将主次干道、商业街沿线垃圾桶全部撤除,采取沿街垃圾上门分类收集模式,并结合沿街店铺类型、人员流动量、垃圾产生量等实际因素,合理规划分类收集时间、垃圾转运时间。

  9月1日起,江心洲上24个小区的垃圾分类由5家物业企业承担。9月26日,南苑街道等与多家物业企业进行垃圾分类主体责任移交签约。据介绍,为严格落实物业企业管理责任人制度,建邺区369个小区今年5月开始启动垃圾分类移交物业工作,截至9月底实现全部移交,移交率达到100%,在全市率先完成移交物业工作。

  为压实物业主体责任,街道、社区做好对物业的指导帮带等移交前准备工作,并制订《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方案》,发放《垃圾分类移交物业告知函》,拟制《垃圾分类设施及日常管理物业接管交接清单》等,保证移交工作平稳有序推进。该区还制定“以奖代补”的相关方案,目的就是不让物业企业因为多了一份垃圾分类的工作而“吃亏”。为更好监督物业企业履行好责任,该区1000多个收集点中,超过80%的收集点都加装了智能监控系统,70%左右加装了智能称重系统,不日将全部覆盖到位。

  在建邺区,“点+站+中心”的资源回收模式形成了全链条分类回收体系,这也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全覆盖。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左右的建邺区宁宝综合服务中心,承担着辖区6个街道所有小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学校、商综、写字楼的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处理,强化可回收物回收处置托底保障;街道资源回收站,不仅对回收物进行回收、称重、细分、打包、转运,还对大件进行预约收运,同时对可用品进行初步整修、旧物交易;居民小区回收点,进行全品类回收,精准称重,统一定价,且不低于周边回收站,所收货物送往建邺宁宝综合服务中心,保证居民交投不出小区。

  区级机关、直属单位111名党员认领自己居住小区,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巡查走访。雨花台区“独辟蹊径”不断提升分类质量。

  今年5月,111名党员经过统一培训后,利用上班前、下班后和节假日等空闲时间,通过在所认领的小区走一走、与小区居民聊一聊等方式,对收集点环境、督导员履职、居民乱丢乱倒垃圾、分类不准确等重点问题进行巡查,从而第一时间发现小区垃圾分类日常管理中的不足和漏洞,倾听居民的意见建议。党员巡查员们累计反馈的问题1000多条,收集意见建议上百条,并通过微信群反馈给了街道管理部门,由街道督促相关单位完成整改和完善。党员志愿巡查活动,不仅增强了党员志愿者的主人翁意识,完成党员干部从“我来分”向“我来管”转变,也有效推动了部门、街道、社区齐心协力,将垃圾分类做好做实。

  为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参予度,雨花台区还在居民小区分步骤、分阶段开展垃圾分类氛围营造工作,让居民在日常中时时处处感受垃圾分类氛围。截至10月底,全区21个小区已完成氛围营造工作,安装了30余个固定式宣传雕塑,设立了1500余处定时定点投放温馨提示牌,布置了上千幅宣传标语,并打造了15处垃圾分类宣传小广场,目前正在遴选人流密集的市民公园,将其打造成垃圾分类宣传广场。

  垃圾分类率先起步得“有声有色”的当属栖霞区。早在2019年10月,该区在尧化街道金尧山庄小区试点,成功建成并投运全市首个垃圾分类标准化收集点。有了实践探索的经验,去年南京启动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以来,该区进一步细化工作,针对既有小区和新建小区精准施策:既有小区因地制宜建成投运384个一类收集点和457个二类收集点,同时,研发并投用智能桶盖,有效解决了选址难、地方小、邻避效应等难点问题;新建小区规划先行,将收集点建设纳入公共设施配套规划,规定同步设计、公示、建设、验收、使用,截至目前,全区审核通过了25个小区规划审批。

  为健全垃圾分类督查机制,栖霞区进行网格化巡查,划分72个片区,配备75个网格巡查员,网格巡查员每日覆盖所有小区和收集点。在此基础上,街道垃分办成立2人督查组,区垃分办成立3人督查组,对重点小区进行日常督查。同时,建立拒收机制,针对厨余垃圾分出率低的小区,收运公司检查其他垃圾分类质量后,如混投现象较明显,则开具拒收告知单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实行拒收。另外,还建立约谈机制,不定期约谈问题严重小区的物业公司。

  目前,栖霞区每天分出的厨余垃圾量达110吨,较分类前增长了11倍之多。如何顺利保障厨余垃圾收运、转运工作?该区未雨绸缪,去年10月建成并投运全市第一座厨余垃圾中转站——丁家庄厨余垃圾中转站,峰值转运能力达90吨/天;今年2月又建成并投运第二座厨余垃圾中转站——东花岗厨余垃圾中转站,峰值转运能力达60吨/天,两座厨余垃圾中转站有效保障了全区厨余垃圾全量转运。

  用彩色覆盖物覆盖裸露树池,秦淮区的这一创新举措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眼球,而这一彩色覆盖物由树枝树叶加工后而成。通过垃圾分类,秦淮区正把曾经头疼的园林绿化垃圾变成可利用的资源。

  据悉,秦淮区每年产生的园林绿化垃圾约为2700吨,之前全部进行填埋处理,处理费约为80万元/年。随着垃圾分类推动,秦淮区率先建成我市家绿化垃圾处理中心——唐家营云林绿化废弃物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为2000吨/年,主要是对园林绿化废弃物进行初步粉碎,深加工后制成土壤改良剂、有机覆盖物、生物质颗粒等。

  创新不仅仅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创新也正推动秦淮区垃圾分类管理的高效。前不久该区月牙湖街道推出首个垃分智能巡检App,物业公司人员在智能手机上安装“巡检卫士”App,巡检时对收集点的内部和外部的情况进行拍照,照片自动上传至后台服务器接受考核评分,对排名最后10%的小区的物业公司进行处罚。

  虽巧借智能,但人工执法巡查也不马虎。来自秦淮执法大队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秦淮区平均每月垃圾分类一般程序案件30余件,今年平均每月达到76.7件,其中6月垃圾分类一般程序案件95件;7月垃圾分类一般程序案件112件;8月、9月垃圾分类一般程序案件131件,10月垃圾分类一般程序案件130件,全市排名前列。

  垃圾分类,宣传引导首当其冲。为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扩面提质,浦口区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家庭PK赛”“最美垃圾分类督导员”等社会群体活动230余场次,并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市民群众、学生儿童等走进垃圾分类,既收集了各方意见建议,也提升了社会的关注度,形成了良性的社会互动。

  对于拒不分类的,浦口区也绝不手软。一方面,根据小区监控、群众举报、执法检查的图片、视频资料,采集小区居民乱丢乱弃垃圾、未垃圾分类等行为,并在小区宣传栏公示曝光,在全区商业大街户外大屏上滚动播放,通过不停播放一些典型案例,有效宣传了垃圾分类,同时提升市民的自觉度和参与度。另一方面,引入手机直播开展执法工作,既保证了执法公平性、透明性,也进一步普及了《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督促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积极履行义务。截至目前,浦口区已办理垃圾分类执法案件641件。

  在浦口区农村地区,通过建立“三长制”实行“四分四定”的垃圾分类模式,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最终实现村民“自治”。

  前几日,高淳区阳江镇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中心正式投用,该中心占地面积约1900平方米,集厨余垃圾处理、大件垃圾分拣、绿化垃圾破碎、其他垃圾转运等多项功能于一体。主要收集19个行政村165个自然村、镇内公共机构食堂、大型企业、大型餐饮市场等厨余垃圾、大件垃圾以及绿化垃圾。

  一年来,为了更好推动垃圾分类,高淳区致力于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先后新建了19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城区5座、街镇14座),配置19辆大型密闭运输车,停用了14座老式地埋集装箱中转站和16辆老旧运输车,实现入场入室、压缩密闭中转;建成高淳区大件垃分拣中心1座、街镇大件垃圾分拣站8座;建成日处理500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实现全区生活垃圾由卫生填埋方式向焚烧发电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转变。

  为进一步提升餐厨垃圾处置能力,高淳区建成1座有机垃圾处理站、14座村级有机垃圾处理设施,全区有机垃圾处理能力达50吨/日。还建成投用了日处理量达50吨/日的高淳区餐厨垃圾处理中心,集中处理全区城乡餐厨废弃物;建成投用了建筑装潢垃圾转运中心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项目今年7月开始试运行,截至目前,拆建总进料约2.5万吨,装修垃圾进料约1.5万吨。拆建料被生成不同规格的骨料,用于道路建设或者再经过制砖线处理生成再生砖,截至目前已生产各种骨料约1.5万吨,实现了建筑垃圾“零填埋”。

  数据统计显示,高淳区152个小区已按照统一标准建成了255座垃圾分类房,并全部配备空调、除臭机及排风系统,有效解决了蚊蝇滋生和难闻异味问题。全区102个行政村、966个自然村也已实现垃圾分类的全覆盖,并打造了“全链条”收运体系。 顾小萍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