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处理 > 垃圾治理的乡村实践
2021
10-23

垃圾治理的乡村实践

  乡村垃圾治理是各环节紧密关联的系统工程,尤其对于我省一些山区村委会来说,各地经济状况、人员素质、地域环境等各不相同,使得“垃圾处理难”成为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绊脚石。各苴、上屯、蛉丰分别是姚安县的山区、半山区和坝区村委会,三地因村制宜,积极探索,闯出了各自的垃圾治理新路,为基层人居环境治理提升提供了一种全新借鉴。

  位于姚安县弥兴镇上屯村的垃圾热解站于2020年投入使用,弥兴镇同时结合“门前三包、村规民约、保洁员收集清运”等制度,有效解决了全镇“垃圾处理难”的问题。

  “垃圾热解就好比灯泡的钨丝,处理过程中无火源,不产生烟气,最终实现达标排放。”据姚安县住建局村镇建设股负责人陈伟介绍,热解过程中需要为垃圾加湿,水解过滤掉部分烟气,产生的污水被集中到废水池,之后又返回至垃圾,实现水不外排,循环利用。

  在垃圾热解站的灰渣堆放点,记者几乎看不到灰渣的存在,垃圾热解站运行1年多所产生的灰渣已然与周边林地融为一体。姚安县碧水蓝天垃圾清运处理中心负责人沐艳宏告诉记者,1吨垃圾产生约30公斤灰渣,灰渣不具危害性,可做成有机肥还田,如量大还可制成红砖,用于工程建设。

  目前,上屯村垃圾热解站日均处理垃圾超过5吨,承载了全镇8个村委会中的6个村的垃圾处理量,弥兴镇计划将另一个已建成的垃圾处理站升级为热解处理,进而实现全镇垃圾热解处理全覆盖。

  姚安县栋川镇蛉丰村委会比邻县城,是省级卫生村落,在接续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蛉丰村开始探索更为精细化的垃圾处理模式,即在姚安县住建部门的支持下,兴建了一座低温碳化垃圾处理厂。

  “经过细菌和电力的综合处理,低温碳化过程中不产生烟气,是一种安全环保的垃圾处理工艺。”陈伟告诉记者,农户对垃圾进行第一道可回收分类,之后进入低温碳化垃圾处理厂进行第二道分类,垃圾被细分为有机与无机,树枝、菜叶等有机物经过设备处理,被加工成肥料还田,玻璃等无机物被分解成粉末,用于铺路等工程建设。

  据了解,通过“智慧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的运作,低温碳化垃圾处理厂的后续维护资金可以得到有效解决,但要让低温碳化模式步入良性循环,就必须对源头垃圾分类加以有效引导,如果农户分不好类,将直接影响到垃圾低温碳化的处理效率。然而,既要收取卫生费,又要让农户积极践行垃圾分类,难免出现“不会分、也不情愿分”的情况。

  据蛉丰村党总支书记关兴富介绍,目前蛉丰村有814户、2900人,其中党员112名。一方面,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引导群众垃圾分类;另一方面,利用户长会、乡村小喇叭等形式,加大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力度。同时在村组之间开展垃圾分类评比,对于分类较好的村组和农户,采取降低或减免卫生费、年底奖励生活用品、上红榜等方式表扬激励,反之,采取增加卫生费收取额度、上黑榜等措施进行警示鞭策。

  目前蛉丰村家家户户都设置了分类垃圾桶,村子配备了自己的垃圾车及20个可移动挂斗垃圾箱,随着垃圾分类的持续深化引导,将构建起“农户分类、村组收集、村内处理”的垃圾内循环处理新格局。

  与栋川镇蛉丰村相比,太平镇各苴村的垃圾分类已然先走一步,在“垃圾分类小积分”的激励下,群众逐渐有了环保意识,乱扔垃圾现象开始减少,村内环境卫生逐步向好。

  各苴是一个脱贫村,彝族群众占95%以上,所辖的6个自然村全部位于山区,彼时村子垃圾随意倾倒现象突出,一度成为人居环境治理提升的难点。为方便群众倾倒垃圾,村委会在每个自然村的中心区域设置了公共垃圾池,但山路崎岖、农户居住分散,群众倾倒垃圾尤为不便。以村民周福秀为例,她所居住的上村位于垃圾池的端头,来回就需要走近半小时的山路。

  进入脱贫攻坚决胜阶段,挂包单位为农户配置了小型垃圾焚烧炉,初衷是方便群众,缓解垃圾治理的当下之急,但随着乡村振兴的大幕开启,垃圾焚烧始终不利于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提升,为此,各苴村以垃圾分类为突破口,开始从源头探索垃圾治理的新路径。

  走进各苴村的爱心超市,货架上摆放的各类生活用品琳琅满目。帽子50积分、洗衣粉100积分、牙膏60积分、香油200积分,儿童羽绒服20积分……“垃圾分类小积分”旨在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村民将可回收垃圾携带至村委会,获得相应积分,在爱心超市兑换成各类生活用品,可回收垃圾的收益则用于补贴爱心超市的正常运转。周福秀积攒了半年垃圾,用3500积分换了一套小车模型玩具,今年她打算再多攒些积分,兑换一件更大的商品。

  在践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各苴村通过党员志愿服务队,加大对农户垃圾分类的知识宣讲,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家庭的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带动周围邻居垃圾分类。据各苴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周自才介绍,目前每个自然村都配备了两名公益性岗位保洁员,下一步,要逐步取缔垃圾焚烧炉的使用,引导村民将“不可回收垃圾”定时投入垃圾桶,由保洁员转运到公共垃圾池,集中装车外运,最终实现垃圾收处的良性循环。本报记者 秦明豫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姚安县各“乡镇村组”开始深入探索人居环境治理提升的新路径。

  栋川镇蛉丰村比邻姚安县城,是省级卫生村落,当地积极探索更加精细化的垃圾处理模式,采用低温碳化垃圾处理,积极引导村民垃圾分类,构建起“垃圾处理内循环”的新格局;弥兴镇上屯村委会位于半山区,当地的垃圾热解站不但实现达标排放,垃圾所产生的灰渣还被做成了农家肥和红砖;太平镇各苴村则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委会,然而当地的垃圾分类却要先走一步,在“垃圾分类小积分”的激励下,村民逐渐有了垃圾分类意识,乱扔垃圾现象开始减少,环境卫生逐步向好。

  在我省一些山区村委会,由于山高坡陡,交通闭塞,垃圾收处车辆无法驶入,就只能在村内建垃圾池就地焚烧,抑或简易填埋,这样的做法既不环保,也谈不上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垃圾治理是各环节共同发力的系统工程,各地经济状况、人员素质、地域环境等各不相同,任何一种模式的生搬硬套都不可取,只有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实践,才能找到“乡村垃圾治理难”的破解密码。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