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中外艺术家改造废弃物作画 三亚西岛变身创意村
2019
08-14

中外艺术家改造废弃物作画 三亚西岛变身创意村

  烂渔网、垃圾桶、啤酒瓶、破渔船、塑料杯……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在三亚西岛,遇到了“劲敌”。这位身披“创意进村”外衣的斗士,在这座海岛上,以环保为主题,充分调动村民、国内外艺术家、国际志愿者、高校师生等多方力量,开始了一场文化实践,赋能诗与远方,找寻深藏心底的那份记忆与乡愁,探路古村乡村振兴新路径。

  刚一上岛,西岛渔村的标志性景观映入眼帘,这是一只五彩缤纷的“鱼”。它的身躯很庞大,是一艘渔船的大小;它的鳞片很特别,是百余块彩绘木块拼接而成;它的眼睛很独特,湛蓝的底子却是常见的圆形渔具,仿佛在向游人诉说这个“中国最美渔村”的古往今生。

  曾经穿梭于海洋之上的渔船废弃上岸,如何变废为宝?如何留住西岛渔村的乡愁?如何用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在驻岛的加拿大艺术家克雷格、波兰艺术家贾斯蒂娜以及韩国等国的艺术家、海南大学师生、海南本土艺术家原色等专业人士的支持下,“创意进村”的实践已悄然开展两年,而最近系列作品的呈现让人眼前一亮。

  “鱼”这件大体量的作品,主体取材自废弃渔船,身体上的装饰物则是岛上常见的废弃木板,远看色彩斑斓格外耀眼,近看却百态丛生。鱼泡泡、加菲猫、图腾、心愿语、热带鱼……这些岛上村民创作的作品,经艺术家们稍加调试,竟成为游客们心目中的最佳“打卡地”。

  这样的“打卡地”,在渔村不止一处。在岛上的临海路、老屋区周边、渔村广场周边、市集往海边路上、乌龟滩周边,不经意间,视觉就被这些可爱的鱼儿“俘虏”了。它们,是村民家中外墙上的白色热带鱼群,是村道中满载而归的丰收图,是巷道里如梦如幻的西岛日落图……“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原材料都取自岛上的生活垃圾,由中外艺术家、高校师生和当地村民共同创作而成。”“创意进村”文创团队负责人秦加一告诉记者。

  让垃圾成为艺术品,这在岛上是破天荒的事情,更让许多村民意外的,是自己竟然也可以成为文化创意的参与者。村民曾祖叶第一次拿起画笔,和同村的村民们一起在大树下、海滩边描绘家乡,她的作品最终也成为装扮西岛的“一份子”。像这样的“村民艺术家”越来越多,他们心中的“小宇宙”被激发后,让人惊喜连连。村民苏文姣报名参加了驻岛艺术家克罗格的“文创课堂”,花草叶创作让她欲罢不能,“为了找到好看的花草作品,我常常在屋前院后、路边、海边到处收集,越做越感兴趣。”

  “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当中外艺术家进村与村民融合创作时,村民潜在的艺术细胞就被激活。有些村民还当起了艺术家们的老师,因为他们对渔网、渔船的改造更为精通。”秦加一说。

  随着“创意进村”的深入推进,垃圾围村被“围剿垃圾”所取代。为了鼓励村民变废为宝,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秦加一的团队甚至在岛上建立了环保中心,鼓励村民收集垃圾,赚取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在这里,垃圾被“明码标价”,塑料制品0.8元/斤,每斤可积0.8分;纸制品0.5元/斤,每斤可积0.5分;木制品0.4元/斤,每斤可积0,4分;玻璃制品0.8元/箱(12个),每斤可积0.8分……生活垃圾有了“身价”,村民们参与收集的积极性更高了,收集而来的废弃物被分类整理,又成了艺术创作绝佳的原材料。

  因为有了文化的加持,废弃的渔船被改造成了“海上书屋”,“风吹哪页读哪页“的随适,让这个几百年的古老渔村第一次拥有了公共文化空间。孩童在这里,透过书籍看世界;游客在这里,尽享桃源般的度假生活。

  因为有了文化的赋能,废弃的生产生活物品有了生命力。在波兰艺术家的手中,它们成为精美的服饰,期待市场的青睐;在加拿大和韩国等国艺术家带领下,它成为村民可独立制作的椰帽等旅游纪念品;在网友的追捧中,百年珊瑚屋成为留住乡愁的代表,一栋栋独具海洋文化、红色文化、海岛文化的民宿成为村庄转型发展的重要承载物。

  因为有了文化的陪伴,村民的精神气更足了。传统的以海为生、日落而歇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村民晚会”的草根节目精彩热闹,艺术创作积极参与,爱岛护海成为了越来越多岛民的自觉行动,村庄人居环境越变越好,谋变图强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如今的西岛,正如渔村姑娘周凤园所言:“村子一天一个样,变的是我们喜欢的模样!”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