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垃圾分类的几篇时评文_高考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关于垃圾分类的几篇时评文 关于垃圾分类的几篇时评文 1.人民网评:垃圾分类是中国社会文明课程的“单元测验” 文 / 宗利 7 月 1 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开启了生活垃圾分类 “
关于垃圾分类的几篇时评文 关于垃圾分类的几篇时评文 1.人民网评:垃圾分类是中国社会文明课程的“单元测验” 文 / 宗利 7 月 1 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开启了生活垃圾分类 “强制时代”。按照总体部署,继上海之后,全国另外 45 座城市也将跟进实施生活垃圾 强制分类。 实行生活垃圾全程管理,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 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推进垃圾分类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可回收物,变废为宝,保护环境, 它还是一个城市管理能力和市民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功在当代,利在 千秋。 事实上,不仅北上广,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已深陷“垃圾围城”困局。发展越快垃 圾越多,垃圾堆正像日益逼近的高墙把城市空间越挤越窄,所以从源头减量入手,实施垃圾 分类回收已是不得不为、刻不容缓。 早在几十年前,德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就开始了垃圾分类的持久战。经过 长达半个世纪的磨合,目前有些做法已经比较成熟并取得了良好效果。1993 年,原建设部 出台《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我国多次制定相关垃圾分类规则,陆续推进实施也已有 20 多年历史,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十分缓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 垃圾分类的法律体系不健全,对垃圾分类的标准和具体做法,相应的奖惩措施没有明确规定。 上海在立法方面走在了前边,填补了空白,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然而,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涉及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 “最近每个早晨都要接受居委会大妈的灵魂拷问:你是什么垃圾?”“因为懒得丢垃圾, 所以尽量不生产垃圾,所以少吃……”近来,很多段子道出了人们被垃圾分类“整疯”了的 情绪。习惯是长期养成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生活垃圾分类要取得明显成效,需要几十 年甚至几代人的坚持与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相关部门还是要保持足够的耐心,要包 容百姓的难处,要坚持不懈地引导。长远来看,垃圾分类将会日渐深入人心,成为顺水推舟 的事。 主动走向现代文明,需要克服一点成长中的不便,甚至痛苦。从“一扔了之”到像整理 自家衣柜一样打理垃圾,便与不便之间无疑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垃圾分类一小步、人民文明 一大步,为了山更青水更绿城市更美好,我们值得费点力。遇到麻烦调侃几句,无关大碍, 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得明白一个道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需要我们自己付出实实在在 的努力,因为我们都是追梦人。 一屋不洁何以洁天下。管好自家的垃圾桶,是中国社会向现代文明进发的路途当中的一 个必经节点。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看似很小很细很具体,却是对社会精细化治理能力的一场 实质性演练,需要各方治理力量的协调配合。这项工作的成效高低与进度快慢,将是对我国 社会治理水平的一场检验,也是对我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真诚度作一次实质性测量。我们应该 以足够的自信和投入,完成这场“测验”。 2.人民网评:推广垃圾分类要动真格,更要有规范 文 / 林峰 继上海出台法规实行强制垃圾分类后,北京也要推动垃圾分类立法,但垃圾分类标准与 上海并不完全一致。近日,垃圾分类相关话题在网上持续引起热议。网民对垃圾分类普遍表 示支持,但在具体执行中引发的讨论,也值得关注。 垃圾分类政策好不好,十个人里可能有九个人会竖起大拇指。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想 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还在于是否在推行上动了真格,是否让每个人都切实感受到垃圾分类 的紧迫感,是否都认识到了这项举措与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是否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 同人群的实际情况。全国 46 个重点城市将在 2020 年底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认真梳 理舆情,回应群众关切,也是目前这项工作能否顺利推进,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垃圾分类动真格值得点赞,但不能忽视执行过程中造成的生活困扰。比如,有的地方推 广扫码扔垃圾,但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个人隐私与公共事务之间的越界;有的小区投放时间限 制太死,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无法按时按点倾倒垃圾;更不用提不同城市垃圾分类标准不一, 好不容易养成的意识到了另一个地方需要从头再来……这些现象都说明,垃圾分类需要一个 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较真碰硬,关键还得循序渐进。从“你是什么垃圾”的网络段子,到“吃饭 10 分钟, 分类半小时”的日常吐槽,再到“干湿垃圾”的品类之争,可见垃圾分类是一场从理念到行 动的全方位变革,需要付出相当的认知、沟通和执行成本。分摊垃圾分类的制度成本,只依 赖志愿者短时间的提醒远远不够,单靠强制手段集中推行也不现实。让参与主体更加多元、 更加广泛,才能更有效果。比如,厂家可以在商品包装上添加垃圾分类建议;再比如,将垃 圾分类的理念浸润到教育当中等等。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施行,都需要一个臻于完善的过程。重点在于,如何能够在这个过 程中尽量减少群众的困扰、降低转型的成本。2008 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北京地铁开始实行 安检,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城市地铁道路上进行安检。10 多年过去,从奥运会的特事特 办到变成常态保留,地铁安检已经成为北京百姓的日常。如今不断改善和提升工作效率的北 京地铁安检,用十年检出 116 万违禁品的成绩,为民众树起一条安全保障线,更培养出了坐 地铁配合安检的日常习惯。可见,任何政策的推行都需要规范和完善,任何习惯的养成都要 靠自发和自觉。 说到底,垃圾分类不只是一个文明意识的问题,也是一个基层治理的命题,既需要细密 周全的考虑,也需要灵活人性的执行。从上海到全国各地,有经验也有教训,有掌声也有怨 言。比起简单的通知和要求,规范标准统一、更多主体参与才能营造出可持续的氛围。 3.垃圾分类也要从源头减负 文 / 杨李喆 茶叶封装在铝材小罐里,每个小罐又被泡沫内衬隔开,泡沫上又裹着一层绒布,全都挤 在精美的硬纸盒中,购买时外面还套个手提袋……这样的情形你一定不陌生。商品的过度包 装,快递的繁复包裹,一次性餐具的泛滥等,不仅增加了垃圾分类的负荷,更是浪费了大量 资源,这种局面亟待改变。(7 月 8 日《北京日报》) 茶叶二两多,包装重 5 斤,这样的奢侈包装,已然背离了包装保护商品的“初心”,如 此不仅变相增量了垃圾,且增加了消费者购物成本。其实,不难发现,与茶叶一样,烟酒、 月饼等礼品,也都是过度包装的重灾区。而且,新型消费模式也让食品外包装进一步“过度 化”。比如,一次性餐具泛滥问题随着网络外卖等兴起而愈发严重,当然还有快递过度包装 造成的垃圾,等等。 在垃圾分类投放渐入人心的当下,在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也亟待引起重视,而商品过度 包装就是其中之一。商品过度包装难治难绝的背后,一是商家为了商品的安全不得不为之; 二是商家为了显得高档而选择过度包装;三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面子;四是对于过度包装缺乏 有效的规制。 作为一道社会课题,也正如专家表示,包装减量需各方各尽其责。从法律及标准方面, 国家并不缺乏相关规定。比如,我国当前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相关的国家标准有 GB23350-2009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GB/T 31268-2014《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等。但是,如何让这些标准真正落地,却需要商 家及监管执法部门共同给力。 从网络平台来讲,也应该鼓励环保,推动减量包装。以外卖平台为例,有的在下单页面 上添加了“无需餐具”选项,以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有的平台还为选择“无需餐具”的 用户提供积分奖励。这些就值得借鉴。同样,虽说平台和商家各自是独立的法人,平台无法 管控商家的包装行为,但是可以通过激励措施,引导餐饮企业选择合格、安全、环保的餐盒。 从消费者角度来讲,也应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向过度包装说“不”。中消协曾明确指 出,凡包装体积明显超过商品本身的 10%、包装费用明显超出商品价格的 30%,就可判定 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商业欺诈”。对此,面对商家的过度包装问题,也应善于拿起法律武 器维权。也唯有每个人的绿色消费理念增强了,过度包装也就不会有市场。 同样,国外的做法也值得借鉴。比如,一些发达国家利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抑制 过度包装,该制度规定生产者应当承担产品使用完毕后的回收、循环使用和最终处理的责任, 零售商、消费者也应对所销售和消费的资源尽到安全回收的责任。这也有助于从源头上实现 垃圾“减负”,以及强化各个环节的责任。总之,垃圾分类没有局外人,就须全民总动员。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28636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