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镜头记录北京垃圾分类现状
2021
02-10

镜头记录北京垃圾分类现状

  6月18日,北京市发出声音,将推动垃圾分类立法,并对混合投放垃圾设立最高200元或以上的罚款制度。一时间,垃圾分类再次成为了人们口中热议的话题。事实上,我国每年的垃圾产量有4亿吨,一直以来多采取填埋处理的方法,而就在北京市,每天也会产生将近2.6万吨的生活垃圾,人均每天1.1公斤。目前北京有29个垃圾处理终端设施,都在满负荷运转。时至今日,垃圾分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近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多个小区,用镜头记录下垃圾分类的现状。

  记者首先来到的是位于东城区崇文门附近的一个小区,这里是北京市其中的一个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在小区明显的位置,摆放着一排智能垃圾回收系统,以及标有分类内容的垃圾桶。 中宏网记者 富宇 摄

  现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正在介绍垃圾的分类。生活垃圾一般分为四类:厨余垃圾、其它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是循环利用的,报纸、纸箱、饮料瓶、易拉罐等等由再生资源企业回收利用;厨余垃圾是厨房产生的,像菜叶菜帮,剩饭剩菜等;其他垃圾是保鲜膜、塑料袋、纸巾等,可送到焚烧厂发电或填埋;有害垃圾是对身体和环境有害的,如废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油漆等,需用特殊方法安全处理。 中宏网记者 富宇 摄

  一位居民使用将厨余垃圾扔进智能回收桶内,还不忘将垃圾袋扔到旁边相应的桶内。 中宏网记者 康书源 摄

  垃圾分类指导员演示如何使用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她通过人脸识别,打开垃圾投放口。居民使用时需首先用手机下载APP,或是关注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注册,之后进行人脸识别或办理二维码卡,将垃圾扔进对应的窗口后会得到积分或现金返还。居民使用积分可以兑换到不同的生活用品。 中宏网记者 富宇 摄

  不熟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通过办理二维码卡,在丢弃垃圾后由垃圾分类指导员扫码为其进行积分。 中宏网记者 富宇 摄

  目前北京在30%的街道、乡镇创建了100个像这样的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年内,示范片区覆盖率将要达到60%,覆盖200多个乡镇街道。这些示范片区将试点4种垃圾分类收集方式。一是设置有人值守的垃圾分类驿站,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并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二是设置智能投放箱,减少人工成本,扩展垃圾分类服务范围;三是上门或定点回收再生资源、厨余垃圾,方便群众投放;四是撤桶撤站,定时定点流动收集。 中宏网记者 富宇 摄

  不过,北京市垃圾分类的工作任重道远,一方面,多数居民家中目前还没有培养出垃圾分类的习惯;另一方面,回收垃圾“混装混运”的问题也一直存在,使得无论从哪一端,都无法有效地进行垃圾分类。图为北京街头,一处标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物区分的垃圾桶,却被各种未分类的垃圾填满。 中宏网记者 康书源 摄

  虽然从小学开始,人们就普遍接受到垃圾分类的相关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多数人尚未形成对垃圾进行分类并回收的观念。此次北京市宣布将推动垃圾分类立法,正是切中了这一痛点,从垃圾产生的源头解决这一问题。图为在北京某小区内,居民将未分类的生活垃圾随手扔进垃圾桶,而在大多数小区内,这种现象都是常态。 中宏网记者 康书源 摄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生活中常见的“卖破烂”变得越来越少,饮料瓶、纸箱等可回收物往往都会被直接丢弃,且不经过分类。图为一位居民将家中的塑料瓶打包“卖破烂”。 中宏网记者 康书源 摄

  对于广受诟病的“混装混运”问题,有网友曾表示,一些小区内的垃圾分类后,却在被运走时统一装进垃圾车中未进行分类运输,导致“前功尽弃”。对此,北京提出统一标识、亮明“身份”,组建“绿色车队”,让规模化专业化的队伍来提升分类运输能力;对各品类垃圾运输车辆进行改造,增加计量称重、身份识别、轨迹监控等管理功能,实现对各类垃圾运输车辆的精准管理;动用经济杠杆纠正“混装混运”行为——“混装混运”垃圾进入处理设施,缴纳的处理费用将比分类收集的垃圾要多得多。图为在北京某小区,垃圾清运车将各种垃圾统一倒进车内。 中宏网记者 康书源 摄

  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城市产生的垃圾能够得到更合理的处理和回收再利用,我们生活的环境也能越来越好。资料图为北京某城中村内,随意丢弃的垃圾。 中宏网记者 康书源 摄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