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从“新时尚”到“新习惯” 青岛高新区垃圾分类工作再上新台阶
2021
02-10

从“新时尚”到“新习惯” 青岛高新区垃圾分类工作再上新台阶

  “1、2、3茄子!”随着截屏声响起,一张特别的合影完成了。2月3日,青岛高新区建设部、垃圾分类宣教中心组织垃圾分类志愿者共同举办了一场垃圾分类线上表彰典礼,为一年中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

  垃圾分类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自《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施行以来,青岛高新区广泛宣传、有效督导,着力培育居民、企业垃圾分类意识,2020年,共开展入户宣传行动768次,主题宣传活动173次,并组建起了一支500余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家庭队伍。在志愿者们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青岛高新区再次实现小区垃圾分类入户宣传全覆盖,垃圾分类逐渐由“新时尚”变为市民主动践行的“好习惯”,居民垃圾分类参与度和准确率显著提升。

  “撤桶并点、定时投放”是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举措,2020年3月份,青岛高新区正式启动标准化四分类投放桶点“撤桶并点”工作,在8个月的时间里,完成撤桶39个,超出任务量29个,完成标准化桶点升级改造15个,超出计划量4个。

  “撤桶并点就是将多余的、分散的垃圾桶撤除,合并放置在专门的点位,实现分类垃圾桶精准投放、集中管理。”据青岛高新区垃圾分类宣教中心负责人王迪介绍,“撤桶并点”工作完成,高新区在每处投放点都至少配备了一名垃圾分类指导员,专职负责驻点指导、开袋检查劝导等工作,并现场对分类情况打分评核,对不分类、错分类投放的群众,会现场重分或禁止投放,鼓励居民共同参与。

  一系列举措真正将居民源头分类的投放责任落实,形成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我们垃圾分类指导员也会在督导分类的过程中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现在高新区各小区居民的垃圾分类准确率都有了显著提升。”王迪说。

  自2019年底从零组建,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里,青岛高新区垃圾分类志愿者已达500多人。过去的一年,垃圾分类志愿者们走进了小区、商场、企业,挨家挨户敲门讲解,摆设展位集中宣传,一张一张分发着手里的传单,将垃圾分类理念不断传递出去。

  华甜是高新区垃圾分类志愿者中的一员,从去年8月中旬加入志愿者团队,华甜跟孩子已经先后参加了7次高新区组织的垃圾分类活动,“通过一次废物利用的比赛活动我们加入到这个大家庭里,一次次的活动不仅宣传了垃圾分类,孩子也变的更加勇敢。”在华甜看来,垃圾分类是每个人都应该从我做起的事,参加志愿者就应当把这个理念带给更多的人,华甜时常在亲人群里、班级群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垃圾分类知识,带动周边的人一起参与垃圾分类中。

  除了个人,不少企业单位也参与到垃圾分类志愿活动中,青岛华高石墨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家专业从事石墨烯研发、生产、销售以及产品开发应用的环保新材料公司,我们多次邀请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到单位组织专业培训,希望员工能够更多的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垃圾分类。”青岛华高石墨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在硬件设施投入方面,2020年,青岛高新区在推行智能回收箱进社区、企业后,第一次走进中小学校园,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青岛分校和青岛高新区银海学校设立智能垃圾回收箱。

  “智能回收箱投入后,校园里每个班级都拥有自己的班级用户卡。学生使用班级用户卡打开校园智能回收箱投放垃圾后,能够为自己所在的班级积攒环保金,有效提高了学生们垃圾分类的主动性和趣味性。”据王迪介绍,垃圾分类进校园是垃圾分类宣教的重要部分,在过去的一年里,青岛高新区不断创新垃圾分类宣教方式,与机械公民、绘玩艺术、小雨文化艺术培训学校等教育机构一起推出智能垃圾分拣机器人、我绘环保、垃圾分类文艺晚会等创新形式的系列活动,先后举办了32次进校园系列活动,园区学校自行组织垃圾分类学习达80余次,实现教育系统生活垃圾分类教育覆盖率100%,师生垃圾分类知识知晓率100%。

  随着垃圾分类宣教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市民和单位投入到垃圾分类实践中。

  日前,在城运控股交运温馨巴士高新区分公司休息室内,众多职工排成一字队,在垃圾分类承诺书上签字。承诺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里都会把垃圾自行分拣分类,投放到指定的分类垃圾桶内。为保证将垃圾分类落到实处,他们还建立了微信打卡程序,将垃圾分类情况每日拍照片上传,推出“晒桶打卡”积分等活动,促进全员高标准参与。“每日家里所产生的纸张、玻璃、塑料、废金属、废旧衣物等我们都是根据可回收物的性质整理分类投放。”温馨巴士高新区分公司工作人员宋立欣说。

  垃圾分类在高新区已然深入人心,从“新时尚”变为市民愿意遵守的“好习惯”。“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宣教工作,强化市民垃圾分类意识,同时进一步壮大志愿者和志愿单位队伍,动员更多市民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实践中来,从我做起,共建绿色美好的高新区。”王迪说。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