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2019年中国垃圾分类行业发展现状及产业政策分析
2021
02-09

2019年中国垃圾分类行业发展现状及产业政策分析

  2010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2.21亿吨,到201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到2.58亿吨,6年间平均年增长3%,逐年增长的城市生活垃圾对于清运和末端处置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生活垃圾清运量已经达到2.70亿吨,其中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2.03亿吨。县城生活垃圾清运量0.67亿吨,并在以每年4%-5%的增速逐年攀升。根据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2017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2.15亿吨。

  我国的生活垃圾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湿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干垃圾。其中可回收垃圾(废纸张、废塑料、废玻璃制品、废金属等)和有害垃圾(废电池、废灯管、废药品、废油漆及其容器等)较容易区分,湿垃圾基本包含各类食物、瓜皮果核、花卉绿植等易腐烂的垃圾(粽叶、椰子壳等硬果壳,以及榴莲核、菠萝蜜核等硬果实除外,其虽可降解,但因其目前不适合作为湿垃圾进行末端处置而被归类于干垃圾),干垃圾则是除上述三种垃圾外的其他垃圾。

  在过去的模式中,生活垃圾产生后除了可回收垃圾(塑料瓶、纸箱等)由社会零散人员通过人工分拣后进入资源回收渠道外,在源头和过程中均没有实现垃圾的减量化,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干垃圾一般都是混合收集、转运。

  因此,垃圾分类一方面可以细化可回收垃圾的分类、收集和销售,将整个渠道由分散式转向集中式,同时能够将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从源头分离处理,减轻末端焚烧或填埋的压力,减小环境污染。

  根据住建部的统计年鉴,截止2017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20138.2万吨,其中卫生填埋量为12183.6万吨,占比约为60%;焚烧量为7589.3万吨,占比约为37.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绿色生活需求的增加,居民垃圾分类的意愿已有显著改观。根据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的统计显示,约95%的市民已支持垃圾分类,但是由于分类制度不够健全,以及分类体系不够完善等多方面原因,公民对于垃圾“愿分却不会分”,线%左右。在分类制度逐步优化落地的过程中,如何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分类体系是垃圾分类进一步推广完善的重中之重。

  我国垃圾分类工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主要通过废品回收行业回收有价值的废弃物,如:玻璃、塑料制品、电池等,其他废弃物直接打包进入终端处置。由于我国当时垃圾末端处置的产能严重不足,垃圾分类并未发展起来。

  21世纪初,国家建设部提出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公众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的情况下,适时启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非常必要,并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桂林等8个城市确定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取得一定成果,但生活垃圾分类总体还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2015年至今,垃圾分类工作得到中央领导高度关注,政策不断加码,垃圾分类工作开始实质性启动。

  2019年6月,住建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决定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通知要求,到2020年,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至少有1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到2022年,各地级城市至少有1个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其他各区至少有1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我国垃圾分类工作的核心,是将居民厨余垃圾分离出来。根据相关文献,居民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的产量预计在40-50%,但存在厨余垃圾收集率问题。参考韩国、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收集工作的推进进度,国外厨余垃圾收集率目前为3%-21%;同时,按照上海市2019年2月发布的关于贯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上海市目标2019年实现干垃圾日均控制量不高于21000吨,湿垃圾分类量日均高于5520吨,则湿垃圾在总垃圾量中的目标占比21%。

  厨余垃圾指家庭日常生活中丢弃的果蔬及食物下脚料、剩菜剩饭、瓜果皮等易腐有机垃圾,具有含水率高、盐分和油脂含量高等特点,不适于采用填埋或焚烧处置。2014-2018年我国厨余垃圾产生量

  目前各国针对厨余垃圾都在朝着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方向发展,其中美国通过安装厨余粉碎机,将厨余垃圾源头分离,排入市政污水系统。由于我国市政污水管网和处理系统设计负荷并未考虑厨余垃圾,如果用这种方式会产生管网堵塞、污水处理厂水量和水质负荷增加,甚至管网内部腐蚀会产生沼气,可能发生爆炸风险。

  由于近几年环境问题的压力增大,垃圾分类受到空前瞩目,然而国家在动用了很多资源进行垃圾分类推广普及后,仍没有完全贯彻实行。造成我国垃圾分类没有有效推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垃圾分类涉及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四个环节,不能只强调其中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必须把整个体系建设起来,形成一个闭环体系才能有效运行。

  但在当前的垃圾分类推广工作中,更多的注意力恰恰是在其中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上。比如国家对垃圾分类的投放工作进行了大力推广,强调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投放不同垃圾,但收集垃圾时,分类垃圾桶被一股脑倒在同一个垃圾车上,分类投放之后的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无法配套衔接。导致垃圾分类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有效实施。

  造成垃圾分类无法推行的原因有很多,人们对垃圾分类的认识问题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大多数试点城市将生活垃圾分为四大类,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部分城市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干垃圾和湿垃圾,这种分类方式不太利于公众的准确理解,即使政府有关部门和媒体不断宣传、教育和引导,大部分居民可能也不具备垃圾完全分类的知识。要想有效推行垃圾分类,分类方法要更加简单,越复杂的方法实施起来就会越困难,分类标准应进一步优化,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只有明确了不同类型垃圾的处置方式,才能反推和建立相应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方式,垃圾分类的整个链条才能完整和持续运行。

  此外,我国大多数居民居住在密度很高的公寓,家中面积普遍不大,无法像国外居民那样在自家院子中放置很多用于垃圾分类的垃圾桶。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垃圾分类的不便。

  目前,国际上垃圾分类四个环节都有相对成熟的技术,阻碍我国垃圾分类实现的因素中管理挑战大于技术挑战。垃圾分类的系统运行需要投入非常大的资源和力量,必须依靠政府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和资源保障垃圾分类的实施,并且持续坚持,直到形成规范的制度约束和道德自觉,将垃圾分类内化为居民的生活习惯。此外,在管理手段上,还需建立强制性惩罚措施。虽然试点城市制定了垃圾分类投放相关规定,但由于罚则执行不到位,这种分类往往沦为自愿分类,无法保证规定的有效执行。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