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开始实施。一时间,“今天你垃圾分类了吗?”这句话,迅速成了街头巷尾的流行语。但条例的实施情况到底怎么样?在实施的过程中是否遇到了问题?市人大常委会聚焦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两个“关键小事”,以更大力度推进法规落地实施。人大代表查身边,垃圾分类带头干。条例实施两个月后,市、区、乡镇三级共1.3万名人大代表冒着暑热行动起来,查身边、查周边、查路边,一场覆盖全市范围的“贴近性”检查如火如荼地展开,并持续了三个多月的时间。
查出的问题,有下文了吗?不少人大代表欣喜地发现:“我当时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反馈了!”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明显提高。图为丰台区卢沟桥街道21个小区正式启用生活垃圾分类驿站,废纸、塑料瓶、金属、玻璃、泡沫塑料等都能在驿站找到“家”。 本报记者 刘平摄
“代表您好,两条例身边检查工作(第一轮)已正式启动,请您检查您所居住小区(村)的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情况”几条微信通知接连不断地发入顺义区后沙峪镇古城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微信群里。看到群里的微信,47名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纷纷行动起来,深入自己居住小区或村,收集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方面的问题,并通过市人大平台反馈检查意见。
掀开绿色厨余垃圾桶的盖子,探头往桶内张望,查看垃圾的实际分类效果;来到成组的垃圾桶站旁,和垃圾分类指导员攀谈早晨上班前,在通州区玉桥街道工作的市人大代表张梅菊先在自家小区内转悠了一圈,对自家小区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了一番摸底检查。来到单位后,她抽空打开了自己的手机,登录手机页面上检查专用的在线“问卷调查”栏目。手机页面上出现了“您检查的点位所在区及街道/乡镇是哪里”“小区/村名称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张梅菊将一早检查发现的问题,一一填写在手机的调查问卷中。
自2019年8月份以来,为做好《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一场“万名代表下基层 全民参与修条例”的活动在本市开展,1.2万名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直接听取24万余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而从2020年7月起,“万名代表下基层,全民参与修条例”的立法工作经验向监督工作延伸。全市1.3万名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再次联动下基层,针对两个月前刚刚开始实施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展开检查。从“身边”到“周边”再到“路边”,检查范围一步步扩展,反馈问题一步步聚焦,检查精准度一步步提高。
“只要是检查时发现了垃圾分类等问题,我就会通过手机直接在线反馈。”通过检查,张梅菊发现,居民虽然已经有了垃圾分类的意识,但投放垃圾的准确率还有待提高。因此,她建议增加垃圾分类宣传的途径,比如,可以在电梯中或是垃圾分类驿站桶站循环播放垃圾分类宣传短片,让更多人尽快掌握垃圾分类知识。
和张梅菊一样,市人大代表梁丽琪也对自家小区的垃圾分类状况展开了摸底检查。梁丽琪是东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一所北京站分队分队长,一直以来,十分关注垃圾分类问题。她在自家小区发现,虽然小区中已设置了“四色”垃圾桶,但无论是居民投放还是垃圾车收运,都存在着“混投”和“混装混运”的现象。对此,她表示:“我会持续关注后续,看看有没有改进,如果没有改进,还会继续提意见和建议。”
“查问题、挑毛病、提建议”,从2020年7月一直到10月下旬,1.3万名人大代表共对5627个小区、3329个村、11302处公共机构或场所进行了检查。
“人大代表既是法规制定的参与者,更应该是法规实施的监督者和法规执行的带头者。”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主任郝志兰表示,由全市三级人大代表同时就一个问题进行多频次的反馈,就如同深入到城市的各个毛细血管中一样,能够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法规实施效果,有利于直接发现法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让那些“难啃的硬骨头”显露出来,使改进工作明确方向,使监督检查更有实效。这次检查也是在疫情防控形势下,人大监督工作的一次创新。
1.3万名人大代表用手机精准反馈的单个检查结果,通过大数据统计等信息化手段,被串成数据线、织成数据网,统筹分析问题成因,交办督促整改,切实推动法规落实落地落责。
在2020年11月26日举行的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提交大会审议。
例如,在检查过程中,执法检查组发现,桶站有人值守了,但是对居民群众面对面的指导和督促还比较少;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处理不到位,有的甚至“无处可去”;大件垃圾没人愿收,居民也不知道放哪儿好。
为此,执法检查组建议,对持之以恒进行分类的居民要给予奖励和激励。对于仍在观望的居民要开展“敲门行动”,入户上门进行提醒和动员。对落实光盘行动和源头减量取得突出成效的餐饮单位,要通过减免垃圾处理收费等措施给予奖励。要站在环境价值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研究出台低值可回收物的税收和补贴政策,破解市场困局。
边检查、边交办、边督促、边整改,执法检查过程成为督促问题解决、推动工作落实和促进法规实施的过程。
“我当时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反馈了!”一些人大代表发现,去年通过手机在线反馈的垃圾分类问题,很快有了“下文”。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守桶垃圾分类指导员“出工不出力”、小区居民“不听劝”、大件垃圾“无处可去”等难题,相关部门分析问题症结,对症下药、各个击破,力求出实招、求实效,让代表和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比如,遇到守桶垃圾分类指导员只会“站着看”、出工不出力等问题,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赵济贵表示,对认真履行职责的守桶人员将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奖励;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的人员,将进行批评教育,视情况取消值守人员的身份。
为了让守桶人员更加理直气壮地开展工作,城管执法部门将主动与社区、物业、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对接,动态掌握各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基础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城管执法人员将与桶前指导员形成“点对点”报告机制,及时查处居民个人在生活垃圾分类方面的违法行为。具备条件的小区,将在桶站旁可以安装摄像头,为守桶人员提供技术监督手段。
执法检查组提出的“对持之以恒进行分类的居民要给予奖励和激励”这一建议,赵济贵表示,本市将研究制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积分换实物等奖励办法,考虑选取一定数量的社区进行试点,探索调动居民参与的长效机制。其中,对垃圾分类分得好的居民进行奖励,对不分类、乱投放且多次劝阻不改正的,研究制定社区曝光、上黑名单、发放提示信等措施,让居民在垃圾分类中既有动力,也有压力。同时,将通过“敲门行动”,组织社区进行入户面对面宣传,向居民解释生活垃圾分类的责任和义务。
南三环分钟寺桥西,一片已腾空的拆迁滞留地摇身一变,成了方庄地区的大件垃圾处理站。而像这样的大件垃圾处理设施,在东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以及通州等多地,均已因地制宜设置。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大件垃圾“无处可去”这一问题,市城市管理委提出,本市各街道将至少设置一处大件垃圾暂存点。没有地方的街乡镇,可以设置大件垃圾暂存点;有地方的,可以采取“暂存点+处理站”结合的方式,设置大件垃圾暂存处理站,对大件垃圾进行就地简单拆解和资源化就地处理。废旧家具等大件垃圾还有望进入旧货交易市场继续“发挥余热”。
2020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开始实施。一时间,“今天你垃圾分类了吗?”这句话,迅速成了街头巷尾的流行语。但条例的实施情况到底怎么样?在实施的过程中是否遇到了问题?市人大常委会聚焦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两个“关键小事”,以更大力度推进法规落地实施。人大代表查身边,垃圾分类带头干。条例实施两个月后,市、区、乡镇三级共1.3万名人大代表冒着暑热行动起来,查身边、查周边、查路边,一场覆盖全市范围的“贴近性”检查如火如荼地展开,并持续了三个多月的时间。
查出的问题,有下文了吗?不少人大代表欣喜地发现:“我当时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反馈了!”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明显提高。图为丰台区卢沟桥街道21个小区正式启用生活垃圾分类驿站,废纸、塑料瓶、金属、玻璃、泡沫塑料等都能在驿站找到“家”。 本报记者 刘平摄
“代表您好,两条例身边检查工作(第一轮)已正式启动,请您检查您所居住小区(村)的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情况”几条微信通知接连不断地发入顺义区后沙峪镇古城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微信群里。看到群里的微信,47名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纷纷行动起来,深入自己居住小区或村,收集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方面的问题,并通过市人大平台反馈检查意见。
掀开绿色厨余垃圾桶的盖子,探头往桶内张望,查看垃圾的实际分类效果;来到成组的垃圾桶站旁,和垃圾分类指导员攀谈早晨上班前,在通州区玉桥街道工作的市人大代表张梅菊先在自家小区内转悠了一圈,对自家小区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了一番摸底检查。来到单位后,她抽空打开了自己的手机,登录手机页面上检查专用的在线“问卷调查”栏目。手机页面上出现了“您检查的点位所在区及街道/乡镇是哪里”“小区/村名称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张梅菊将一早检查发现的问题,一一填写在手机的调查问卷中。
自2019年8月份以来,为做好《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一场“万名代表下基层 全民参与修条例”的活动在本市开展,1.2万名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直接听取24万余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而从2020年7月起,“万名代表下基层,全民参与修条例”的立法工作经验向监督工作延伸。全市1.3万名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再次联动下基层,针对两个月前刚刚开始实施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展开检查。从“身边”到“周边”再到“路边”,检查范围一步步扩展,反馈问题一步步聚焦,检查精准度一步步提高。
“只要是检查时发现了垃圾分类等问题,我就会通过手机直接在线反馈。”通过检查,张梅菊发现,居民虽然已经有了垃圾分类的意识,但投放垃圾的准确率还有待提高。因此,她建议增加垃圾分类宣传的途径,比如,可以在电梯中或是垃圾分类驿站桶站循环播放垃圾分类宣传短片,让更多人尽快掌握垃圾分类知识。
和张梅菊一样,市人大代表梁丽琪也对自家小区的垃圾分类状况展开了摸底检查。梁丽琪是东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一所北京站分队分队长,一直以来,十分关注垃圾分类问题。她在自家小区发现,虽然小区中已设置了“四色”垃圾桶,但无论是居民投放还是垃圾车收运,都存在着“混投”和“混装混运”的现象。对此,她表示:“我会持续关注后续,看看有没有改进,如果没有改进,还会继续提意见和建议。”
“查问题、挑毛病、提建议”,从2020年7月一直到10月下旬,1.3万名人大代表共对5627个小区、3329个村、11302处公共机构或场所进行了检查。
“人大代表既是法规制定的参与者,更应该是法规实施的监督者和法规执行的带头者。”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主任郝志兰表示,由全市三级人大代表同时就一个问题进行多频次的反馈,就如同深入到城市的各个毛细血管中一样,能够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法规实施效果,有利于直接发现法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让那些“难啃的硬骨头”显露出来,使改进工作明确方向,使监督检查更有实效。这次检查也是在疫情防控形势下,人大监督工作的一次创新。
1.3万名人大代表用手机精准反馈的单个检查结果,通过大数据统计等信息化手段,被串成数据线、织成数据网,统筹分析问题成因,交办督促整改,切实推动法规落实落地落责。
在2020年11月26日举行的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提交大会审议。
例如,在检查过程中,执法检查组发现,桶站有人值守了,但是对居民群众面对面的指导和督促还比较少;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处理不到位,有的甚至“无处可去”;大件垃圾没人愿收,居民也不知道放哪儿好。
为此,执法检查组建议,对持之以恒进行分类的居民要给予奖励和激励。对于仍在观望的居民要开展“敲门行动”,入户上门进行提醒和动员。对落实光盘行动和源头减量取得突出成效的餐饮单位,要通过减免垃圾处理收费等措施给予奖励。要站在环境价值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研究出台低值可回收物的税收和补贴政策,破解市场困局。
边检查、边交办、边督促、边整改,执法检查过程成为督促问题解决、推动工作落实和促进法规实施的过程。
“我当时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反馈了!”一些人大代表发现,去年通过手机在线反馈的垃圾分类问题,很快有了“下文”。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守桶垃圾分类指导员“出工不出力”、小区居民“不听劝”、大件垃圾“无处可去”等难题,相关部门分析问题症结,对症下药、各个击破,力求出实招、求实效,让代表和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比如,遇到守桶垃圾分类指导员只会“站着看”、出工不出力等问题,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赵济贵表示,对认真履行职责的守桶人员将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奖励;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的人员,将进行批评教育,视情况取消值守人员的身份。
为了让守桶人员更加理直气壮地开展工作,城管执法部门将主动与社区、物业、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对接,动态掌握各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基础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城管执法人员将与桶前指导员形成“点对点”报告机制,及时查处居民个人在生活垃圾分类方面的违法行为。具备条件的小区,将在桶站旁可以安装摄像头,为守桶人员提供技术监督手段。
执法检查组提出的“对持之以恒进行分类的居民要给予奖励和激励”这一建议,赵济贵表示,本市将研究制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积分换实物等奖励办法,考虑选取一定数量的社区进行试点,探索调动居民参与的长效机制。其中,对垃圾分类分得好的居民进行奖励,对不分类、乱投放且多次劝阻不改正的,研究制定社区曝光、上黑名单、发放提示信等措施,让居民在垃圾分类中既有动力,也有压力。同时,将通过“敲门行动”,组织社区进行入户面对面宣传,向居民解释生活垃圾分类的责任和义务。
南三环分钟寺桥西,一片已腾空的拆迁滞留地摇身一变,成了方庄地区的大件垃圾处理站。而像这样的大件垃圾处理设施,在东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以及通州等多地,均已因地制宜设置。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大件垃圾“无处可去”这一问题,市城市管理委提出,本市各街道将至少设置一处大件垃圾暂存点。没有地方的街乡镇,可以设置大件垃圾暂存点;有地方的,可以采取“暂存点+处理站”结合的方式,设置大件垃圾暂存处理站,对大件垃圾进行就地简单拆解和资源化就地处理。废旧家具等大件垃圾还有望进入旧货交易市场继续“发挥余热”。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28120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