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回收 > 垃圾分类、精河枸杞……看看委员们怎么说
2021
01-28

垃圾分类、精河枸杞……看看委员们怎么说

  2020年两会期间,博州政协委员刘琳将目光聚焦到城市垃圾分类上,通过深入调研,撰写了《抓好民生关键小事 促进社会发展大事》的提案,呼吁博州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厚植城市健康底色。

  刘琳关注到,生活垃圾分类既是民生小事,也是社会发展大事,事关群众生活环境改善,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博乐市作为州府城市,2018年被列为自治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在城市垃圾分类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相比,仍有差距。群众的垃圾分类认知度、参与度还需进一步提高;垃圾分类资源化、产业化水平不高,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经营能力弱,盈利水平低,产业链不健全等情况,都是实施垃圾分类亟待解决的问题。

  刘琳说:“首先要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增强群众对垃圾分类的意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抓起,从而带动家庭、带动社会,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等生态文明教育,引导掌握分类知识和方法,靠点滴入微、潜移默化形成生活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其次,要补齐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短板,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配套设施,特别是注重建设与垃圾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后端环节有机衔接的配套基础设施,统筹解决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先分后混’的问题。”

  此外,要着力构建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加强法治建设,通过推动立法加强源头减量,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在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权责,建立完善各行各业主管部门协同合力推进垃圾分类的工作机制,健全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快对公共机构垃圾分类管理全流程进行系统梳理、摸底,建立环卫系统、再生资源系统和其他固废资源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机制,优化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全流程设计,实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再造。

  刘琳呼吁,要在思想上认清、行动上落实,从自我做起,并带动身边的人积极投入到生活垃圾分类中去,为建设美丽的博尔塔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枸杞已成为精河县的地方特色品牌、地理标识农产品和中欧互认产品。然而,经过多年发展,枸杞产业亟需向提质增效转型发展。土地、水费、人工成本不断上涨,枸杞干果优质不优价,加工产品单一等诸多问题逐一显现。”1月26日,政协委员李其正说。

  李其正关注枸杞产业发展多年,他说,针对以上问题,建议政府职能部门牵头整合资源,围绕枸杞产业发展“六大工程”,设立龙头企业培育壮大、科技助杞、市场质量与品牌、文化活杞、龙头企业+基地、财政金融6个工作组,完善产业推进机制,统一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项目;组建“智囊团”,联合枸杞发展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枸杞龙头企业成立“精河枸杞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与自治区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实现枸杞新优品种原种育苗的本地化生产,力争在托里镇建立自治区级枸杞良种基地,确保良种苗木供给。

  李其正建议,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在现有的绿色枸杞种植基地基础上扩大种植规模,形成万亩枸杞连片种植。引进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支持精河县杞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疆精杞神枸杞开发责任有限公司开展枸杞深加工,进一步开发新产品,扩大加工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

  此外,枸杞产业发展,要向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新格局发展,建议引进营销龙头企业,建立枸杞融资平台,成立枸杞产业发展基金。打造集枸杞文化展示、贸易洽谈、产品交易、商务会展、电子结算、仓储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枸杞专业市场,推进电子交易所的建设和挂牌运营。依托精河县电商产业园,建立线上线下营销体系;整合资源建立精河枸杞渤海交易所,加大终端销售扶持力度,提高精河枸杞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采用“产业+文化+旅游”模式,打造枸杞品牌文化,加快《精河枸杞志》编著。通过建设枸杞宿营地、枸杞旅游小镇,规划枸杞生态观光“一日游”精品线路,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擦亮精河“红色名片”,推动精河枸杞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