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上海首开先河启动全民垃圾分类运动以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垃圾分类风潮就迅速席卷全国各大城市,全民垃圾分类狙击战应运而生,杭州也不例外。
2010年,王久良导演的纪录片《垃圾围城》震惊世界。这部纪录片展示了光鲜亮丽的北京被周围大大小小的垃圾场包围,它们组成了北京的“七环”,与此同时,土地、水污染的情况触目惊心。
以前,我研究杭州地图,发现杭州的半山国家森林公园,无论是地段、面积还是风景都不差,怎么就没什么知名度呢,朋友圈度假打卡也鲜有人提及,对此我一直很纳闷。直到去年有一次,我周末亲自开车去了一趟,终于知道了原因。除了周围遍布的工业工厂以外,最难受的就是一大股垃圾腐臭的气息弥漫山间,究其原因,乃半山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的“功劳”。
但令人遗憾的是,从杭州垃圾分类运动正式开展以来,到现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我所看到的垃圾分类,和真正的垃圾分类相去甚远。
以我所在的小区为例,以前是小区地下车库每个单元入口后面都有两个垃圾桶,小区地面也有三四个公共垃圾桶,然而一夜之间,他们全都消失不见了。
垃圾分类的初衷是什么?是为了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但最终实施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的是垃圾处理厂,而不是普通老百姓。
垃圾分类之后,垃圾的总量不会凭空减少,相反由于经过细分,实际需要占据的空间更大了。然而,小区的垃圾桶不但没有相应调整,反而数量急剧降低。
小区居民不会因为垃圾分类的实施,就减少自家的垃圾总量,该吃吃该喝喝,垃圾总量在垃圾分类实施前后总体是不变的,那么原本适应小区垃圾总量的垃圾桶被撤除,即使有垃圾集置点,仍然会产生垃圾桶不够用、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等一系列现象。
这一情况其实很好理解,前端产生的垃圾总量不变,但装垃圾的垃圾桶却显著变少了,供不应求,能不产生现在的后果吗?
什么叫垃圾集中投放点?就是把原本分散在小区内的垃圾分散投放点撤除,把这些点上的垃圾桶集中起来,建一个大的点进行管理,这称为垃圾定点投放。
从我所在小区的实施情况来看,集中投放点的设置,严重破坏了公共绿化带,污损小区公共道路。
在垃圾分类前,大家都是把垃圾就近扔到楼幢附近地下车库的垃圾桶,再由物业工作人员负责处理。垃圾分类后,所有人都得先进行详细分类,再走很长一段路到小区的垃圾集中投放点投放,再由社区工作人员处理。而这个投放点和必经道路,如今现状是惨不忍睹。由于是地砖,被厨余污渍弄脏后几乎难以恢复,与其他地面道路对比极为明显,作为业主,每天看到很是痛心。
另外,垃圾大规模集中投放后造成异味严重、病菌容易传播等问题。而这个集中处理点又设在小区大门附近的绿化带旁,不仅影响绿化景观,而且周围时常飘来一股股令人酸爽不已的恶臭,导致每每路过这里都得加快步伐,根本不敢多停留。
其实谁都知道,设置垃圾集中处理点,方便的只是物业公司的保洁人员和社区的垃圾清运人员。物业保洁人员因为不再需要把分散在小区各处的垃圾集中起来而减少了工作量,社区聘请的垃圾清运人员不再需要等待垃圾集中再清运而减少了等待时间。
但是,在最前端去进行垃圾分类的却是小区居民,当让一个每天工作8小时甚至是10小时的已经疲惫不堪的居民,还要拎着垃圾袋走5-10分钟去扔垃圾时,去体会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民众对于一个让自己如此不方便的政策是多么的抵触了。
按照要求,我们小区的垃圾投放,只能在6:30-8:30和18:30-20:30这两个时间段内进行。讲真,原本单元门口就是垃圾桶,现在要步行10分钟,我认了,忍一忍可以克服。
现在又要求只能定时投放,这种规定,是否考虑过上班族早出晚归以及加班的情况呢?
对于上班族而言,如果住得离公司再远一点,每天通勤时间就得一两个小时,早上基本都是掐着点起来,再抽20分钟去扔垃圾并不大现实。而晚上回来已经8、9点了,错过扔垃圾时间是常态。是不是这一天的垃圾就得攒着了?如果每天都是这样通勤,那垃圾是不是还得攒一周?
而且夏天马上又要到了,厨余垃圾第二天就会招来蚊子苍蝇,这样的垃圾也放家里攒着?
更不要提在杭州这样动辄有人告诉你修来“福报”的城市生活在996制度里的那些年轻人,白天累得半死,为生活打拼,为这个城市奉献,结果晚上回到家,连扔垃圾的权利都没有。
不是所有人家里都有老人可以帮忙去扔垃圾,一个人过日子的单身狗,租房子的小两口,父母在老家的三口之家,这些人早上睡意朦胧地醒来,做完早饭、送孩子上学、自己上班,晚上披星戴月准时下班、买菜、做饭、吃完饭,晚上准备去扔垃圾,结果发现垃圾集置点已经关闭,那可能就会直接把垃圾扔在路边。(从实际结果来看,这种情况很普遍)
长此以往,民众只会把垃圾扔在已经关闭的垃圾集置点边上,这就失去了垃圾分类的意义。
设置垃圾集置点、减少垃圾桶、实施垃圾定点投放,这三个措施有错么?或许初衷没错,但在拍脑袋和一厢情愿的强制命令措施之下,再加之物业偷懒,造成的结果来看,是严重背离,甚至是严重伤害小区环境的。
就我所在小区而言,垃圾分类前,小区整体能维持干净清爽,公区整洁有序的状态,垃圾分类后,前期依靠志愿者,还算比较热清,垃圾清运和场地保洁工作还过得去。后来,志愿者换成了社区聘请的兼职人员,明显感觉敷衍了事,每日垃圾收集后,留下的是脏乱的地面,和地上隐隐散发的臭味。
但我并不是要指责这些工作人员。这是这些工作人员的错么?不是。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免除的是物业的本职工作,加重的是政府运行的成本,破坏的是业主的公共环境,如此低效且考虑不充分的制度设计,必然只能造成如此结果。
现在的垃圾分类,首先,受益的是物业公司,他们降低了员工的工作量和公司的成本,减少了小区保洁工作人员数量。最吊诡的是,物业公司不再负责小区垃圾回收工作,但物业费并未因此降低,小区保洁这不是物业服务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么?其次,受益的是垃圾清运人员,他们减少了清运的等待时间;另外,受益的是新出现的上门垃圾分类公司和个人,他们增加了利润和收入。
但唯独只有小区居民没有受益。非但没有受益,而且还亏损了。亏损表现在扔垃圾时间受到限制、需花更多时间走到垃圾投放点等,还有人干脆花钱雇人扔垃圾,亏损在小区公共环境受到极大破坏,小区和房屋价值极大贬损。
我们的很多政策,都是这样。公证摇号政策,购房者没享受到啥利好,反而每次摇号都要拿出上百万的验资资金,冻结在银行,严重增加购房者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一个楼盘动辄数十亿的资金,全部无息给银行使用,银行成了最大的赢家。
以所有居民的“生活不方便”来换取一小撮“准行政人员”的“管理方便”,岂非本末倒置?
不可否认,垃圾分类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一直认为,专业的事情就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垃圾分类也是如此。而把垃圾分类这些多余的工作量凭空增加到个人头上,有失妥当。一个进步的概念如果施政出了问题,反而可能是退步。
经济学上有个比较优势理论,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常常是最有效率的。像垃圾分类这种做事主体变更后,是否在社会劳动时间、人力成本上更有效率,可想而知。
也许有人说日本怎么可以做到。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老师在其《静说日本》节目中提到,那是因为日本有着大量的家庭主妇在家中每天做着垃圾分类的工作,我们的社会有这么多家庭主妇吗?日本法律可是因为有明确规定:“在有专业主妇的家庭里减轻所得税,扣除配偶者的赋税。”这才催生了那么多的家庭主妇。中国有这样的法律规定吗?有这样的社会基础吗?
有人说,站着说话不腰疼,光知道吐槽谁不会呢。关于垃圾分类,我想我的建议已经很明确了。赞成垃圾分类,但不宜简单粗暴地直接减少小区垃圾桶,反对定时、定点投放。
有人说,垃圾的定时定点投放,是为了方便监督大家自觉分类,对此,我想说的是,如果垃圾分类不能成为广大民众内化于心、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而只能靠大量工作人员的监督才能良好运行,这样的制度设计,除了徒增公共运行成本之外,注定是要走向失败的。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27609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