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垃圾分类“突围”平谷使出“三招”
2021
01-13

垃圾分类“突围”平谷使出“三招”

  垃圾分类是“关键小事”,也是“最难推广的小事”。这些话已经被反复验证过了,如今需要把问题掰开了、揉碎了,看看到底难在哪儿?有什么攻而克之、战而胜之的办法。

  我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眼下北京的垃圾分类正在遭遇尴尬,普遍陷入一种“抓一抓就见效,松一松就反弹”的怪圈。有些居民小区的管理者因此产生畏难情绪,对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办法不多、底气不足。

  按理说,北京倡导垃圾分类已经好多年了,具有一定基础。今年5月1日起实施的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更是以法的名义,对垃圾分类进行强制性推行。可垃圾分类难就难在“知易行难”:一方面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和行为并不容易,需要时间、过程和契机。另一方面厘清各方责任是个麻烦事,尤其是将板子打到不按要求分类投放的具体人身上,说着容易做起来难,涉及到很多方面问题。然而,垃圾分类势在必行,且已入法,没有任何理由做不好这项工作。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全国各地都在推行垃圾分类的当下,北京作为全国首都,不管有多少困难、遇到多大阻力,都得昂首挺胸往前冲,决不能有丝毫含糊,更不允许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这话不假。如果不信,你就看看京郊平谷区是如何破解垃圾分类难题的。他们之所以成功“突围”,靠得是过硬的“三招”:

  一是“三分法”守桶不留死角。所谓“三分法”,即分时段、分群体、分站点值守垃圾投放。由物业人员、退休党员、在职党员、居民代表、学生等群体作为垃圾分类指导员,划分时段轮流在小区“守桶”,并安排专人巡查,哪个居民投放的垃圾不合格,都会在值守人员的指导下重新分类投放,不搞“下不为例”。这种起源于滨河街道的“三分法”守桶模式,如今已在平谷全部137个小区推广,实现“守桶”在规定时间不断岗,值守不断人。此外,为方便居民投放垃圾,多个小区对垃圾桶站做了简易改造。比如说,垃圾桶上方垂下一只手环,轻轻拉动桶盖就能打开;厨余垃圾桶内侧还焊上了锯条式的简易“破袋”器,免得脏了居民的手。

  二是以“黑榜”堵住“破窗效应”。垃圾分类难就难在大家必须长年累月、时时刻刻坚持下去,不能产生懈怠情绪,一旦放松要求,那怕只有少数人松懈,也会迅速“传染”给更多人,这在犯罪心理学上叫做“破窗效应”。特别是当垃圾分类的“新鲜劲儿”过后,就到了爬坡过坎的阶段,这个时候必须得顶得住、跟得上,一鼓作气、一“分”到底。平谷区正是这样做的,这里很多小区的宣传栏上都张贴着大幅“红黑榜”,哪个楼门分类不到位,脏乱差的照片就会出现在黑榜上,压力很快就传导到每户居民,谁若做得差,即使脸不红,心也会狂跳。当然了,如果分类到位了,就会退出黑榜。对于垃圾分类走在前面的楼门和居民,也会张榜公布,并给予奖赏。在平谷区级层面,也有一套严格的督查排名机制。区里组建了垃圾分类专班,对各街乡镇开展一轮又一轮检查。同时,第三方机构每周都要开展全覆盖暗访,聚焦桶站、标志、精准投放等内容,为147个小区打分排名。如此“多管齐下”,大家便习惯了分类。

  三是“垃圾不落地”由点及面。四个月前,平谷区大兴庄镇以良庄子、周庄子、西柏店为试点,推行“垃圾不落地”,即撤掉家门口的垃圾桶,改为保洁员上门收集。同样了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两个桶,“上门收”与“出门投”的效果大不一样,这就像两个人之间面对面、手过手的交易,哪一户的垃圾分不好,咋好意思拿出手,岂不是给保洁员添麻烦、给村里抹黑?当然了,个别不太自觉的人还是有的,对这些人除保洁员现场指导外,村干部和街巷长也会入户动员,还跟着保洁员一起收垃圾,各村将垃圾分类写进了村规。这样一来,3个试点的村庄垃圾分类参与率和精准投放率都达到九成以上。到今年底,全区将有100个村庄试点“垃圾不落地”。

  透过平谷区垃圾分类“突围图”不难看出,破解垃圾分类难题,重在使出狠劲韧劲,即:强督导、强宣传、强机制,实施精细化、全过程、主动式管理。(董聚山)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