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美家庭”在于发现平凡家庭的道德光芒,展现“最美家庭”的各美其美,呈现美美与共的社会文明,让美德善行走进每个家庭、走进人们心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
他叫李君,是一名来自上海市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的精神科病区主任;她的爱人叫刘丽敏,是上海徐汇区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护士长。他们有一对儿子都是学龄前儿童。为了全身心投入抗击疫情工作,夫妻俩“残忍”地将两个年幼的儿子送回老家“过年”。李君先在隔离点工作后又加入了“不计回报、不论生死”的驰援武汉队伍之中。他的爱人驻守在上海抗疫的网底——社区。丈夫出征前,她亲手为他剃光了头,亲手给他打增强免疫的针,离别时彼此相约“平安回家”!这对党员夫妻深藏着对彼此的承诺,毅然践行着中国党员的誓言!
徐汇区第一个医学隔离点刚建立不到一周,大年初四李君就进驻该医学隔离点,为医学隔离点隔离观察人员做心理疏导。年初上海就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对重点疫区来的人群进行了隔离观察。对此,被隔离观察人员认为非常不可思议,毕竟从来没有经历过,也缺乏这方面知识,甚至他们认为被隔离观察是歧视。况且隔离期间,只能在隔离房间不能外出,活动空间有限,失去自由,且要隔离14天。这使得不少被隔离人员出现愤怒、厌恶、焦虑及抑郁等一系列的情绪问题,需要心理医生加入开展工作。记得一个来自武汉、计划在上海旅游的一家三口,因为疫情,一下火车就被送到医学隔离点隔离。隔离第三天,15岁的小女孩对隔离极为不满,且对父母大发脾气,摔东西,要求跑出去玩。父母亲平时对她比较溺爱,基本百依百顺,对于现在提出的要求没法满足,顿时乱了手脚,向医生求助。李君医生通过电话给小女孩做心理疏导,让其情绪宣泄,纠正其认知,情绪才得以平静,表示愿意安心隔离。
2月20日当晚医院援鄂动员时,李君第一个报名,从动员不到24小时就到达目的武汉。作为全国第一批心理医疗队队员,曾先后到黄陂方舱医院及雷神山医院开展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心理救援工作。
在方舱医院内心理救援无先例,没有现成经验。李君便和其他队员进入方舱现场调查及分析总结,两天内设计出详细的工作方案,把工作分为线下及线上两大块。该方案在后续工作验证有效。为了保证覆盖到医护人员,他在线下开设“沪心驿站”心理咨询室;为了解决方舱内患者普遍存在的恐慌心理,便利用方舱内的广播科普当前疫情下心理应对方法;为了更好的服务,采用了倾听、共情及纠正认知等多种干预技巧。他还不断探索适合的方法,有一次一位农村来的内向大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反复说自己不舒服,但各项检查都是好的。基本可以排除躯体疾病,因此考虑躯体不适与心理问题有关。患者潜意识还有什么东西没被发觉,他便辅助用心灵图卡,投射出患者内心世界。说着说着患者突然痛哭流涕,心结被打开,压抑情绪得到释放,不舒服感觉明显好转。患者竖起大拇指感谢医生治疗。在线上医护患微信群,也经常收到患者的表扬信。
方舱内没有心理咨询室,不得不蹲着给患者做心理咨询。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经常要工作7小时以上才能出舱。耽误饭点,冷饭照样吃得津津有味。尽管工作很累,但依然保持乐观心情努力工作。在通勤车上还思考如何优化服务患者工作流程,想着想着就进入梦乡。
方舱医院休舱后,他立即积极报名前往雷神山医院继续工作。结合方舱医院总结的经验及雷山医院患者为重症患者的特点,尤其是在ICU病区,他加强了对这些重症患者的巡诊及多学科联络会诊,随时准备被呼叫急诊处置患者。有一次刚回到驻扎地,病房打来电话称一个患者突然冲动,他叫司机师傅立马掉头,去看看患者。患者出现谵妄,存在大量被害妄想,经过劝说及精神科药物治疗,患者情绪才得以稳定。
最终在方舱和雷神山累计完成心理巡诊患者282人次,其中医护士人员59人次;在线人次,为医护人员开展团体心理辅导1次,方舱内广播3次。
春节前夕,随着媒体对于新型冠状肺炎病毒报道力度的加大,夫妻俩早有预感,接下来工作会很忙。为了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她和丈夫商议后决定把两个年幼的孩子送至了外地父母家。离别当晚两个儿子大哭不让妈妈走,她耐心解释,爸爸妈妈去打病毒怪兽,你们在这里躲一下,病毒怪兽打完立马接你们回家,儿子们听了说好。在回去的路上她伤心地痛哭很久。告别小孩后,檫干眼泪,她全身心投入工作。在整个春节期间加班加点为社区上门筛查所需各种准备物资打包;面对物资紧缺,她便忙着给回收物资消毒,供再次利用;为把好医院第一道关,守住医院的门,认真的给进入医院人群体温监测等等。
刘丽敏极力支持丈夫的工作,丈夫接到紧急通知去武汉支援当晚,她忙着给丈夫准备行李。行李整理好,已经是晚上10点。网上说板寸头安全,去外面理发来不及了。她就拿出给儿子剃头的理发器给丈夫剃头。儿童用围布太小,就用雨衣代替。儿童用理发器理大人头发其实不太适合,经常都被头发卡住。于是想了个办法用梳子托起头发,一点点理,理了一个多小时才顺利完成。
她知道预防新冠肺炎最关键的是提高免疫力。如何能快速提高丈夫免疫力,她上网搜索,找朋友打听。得知胸腺肽能提高免疫力,她便自费买好,提着医药箱,到丈夫单位,给他打针。在机场送丈夫时,一直叮嘱丈夫:在武汉一定也保护好自己,好好工作,家里的一切我都会照顾好,儿子那边我也会安慰。
夫妻俩虽然工作辛苦,一起有休息时间就会打开微信视频,一家人在视频中团聚,相互鼓劲,陪伴儿子成长。视频时儿子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爸爸妈妈我们会听话的、棒棒的、乖乖的,打完病毒怪兽我们一起出去玩。
不论“逆行”还是“驻守”,只有全家全民一心抗疫,方能赢得最后“大战”的胜利。
著名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的每一片天空、每一朵花、每一个家庭都是美的。这个美好的三口之家里有活力四射的女儿、乐观开朗的妈妈和退休在家过着安逸生活的爸爸。
陆冰就职于董李凤美康健学校,担任一年级班主任,负责美工教学工作。她是特殊儿童的“知心姐姐”,带领着“小蜗牛们”慢慢前行。在学生心中,她是严格又温柔的“大姐姐”。在同事眼里,她是活泼开朗的活力少女。工作中,她是认真负责的完美主义者,力争把每一个细节做好。作为班主任,每当新学期开学,她主动画黑板报,给学生创造良好温馨的学习环境;为了让学生取得更大进步,她耐心地与每位家长沟通交流,传递有效的教育理念。作为美工老师,她将许多有趣的小创意引入课堂,关注学生的个人能力,制定个别化目标,有趣的课堂气氛深受学生们喜爱。作为党员老师,她为团员活动出谋划策,积极完成党支部的学习任务,将奉献精神贯彻于工作中,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在疫情期间,陆冰居家工作时,钻研各种视频拍摄制作软件当起“主播”,为学生录制宅家手工课程和有趣的班会;每天随时在黑板上与学生互动,在线指导家长陪伴学生进行居家学习。陆冰全心全意的付出获得了学校、同事、家长和学生的肯定,她在区特殊教育资源征集活动中、柯尼卡美能达特殊儿童手工绘画大赛中、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中获得佳绩,被评为“康健好教师”。
陆冰的妈妈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踏上教师这个岗位已有三十多年,她是一所小学的卫生老师、心理老师。她总是兢兢业业地完成每天的卫生检查和心理教学工作,对校园消毒清洁一丝不苟。在校开设了急救包扎兴趣组和心理社团,生动实用的课程吸引了许多学生的参与。每周的午间心理咨询也很受欢迎,她用同理心和专业心理疏导知识帮助孩子们走出困境,安抚着一颗颗在成长中困惑的心。在疫情爆发后,她每天在家按时完成全校师生的健康上报工作,去医院做身体检查时也不会落下上报的重要工作。复工开学后,她是走进学校大门的“第一人”,每天都早早到校,做好进校体温测量的准备工作,同时也非常关注学生复学后的情绪变化和心态调整。
陆冰的爸爸原先是电缆厂职工,现过着舒适休闲的退休生活。一直以来,他是家里的“后勤部长”,也是家人的坚实后盾,包揽了大部分的家务活儿,比如烧菜做饭、扫地拖地等,家里一尘不染、干净明亮都是他的功劳。在周末和假期时,他们三人会重新分工家务活儿,相互照顾,一起劳动,共同为更美好的小家奉献努力。陆冰和妈妈领上买菜洗衣扫地的任务,爸爸安安心心做大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这是一个热心公益的家庭。每月陆冰会以学校团员老师的身份前往单位附近的阳光之家上课,为智障孩子策划活动,比如树叶贴画、打羽毛球、制作扇面等。居家工作的日子里,她报名参加小区站岗的志愿服务,轮岗为往来居民测体温发放通行券,为社区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业余时间里,妈妈参加了徐汇区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的志愿服务,用专业知识和教育经验帮助来访家庭解决矛盾,给出合适可行的建议。爸爸也积极参加清洁家园志愿活动。
这是一个崇尚环保的家庭。自从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每天三人互相督促,把垃圾分类的图标贴在厨房里,养成干湿分类的好习惯,以身作则,为保护环境做实事。家里吃剩的果皮果壳、酸奶牛奶盒子时常被妈妈制作成果皮干泡茶、清新空气,或者调成天然营养液浇灌花草,心思巧妙、爱尝试新玩意儿的她总能变废为宝。
这是一个乐于学习的家庭。陆冰本不是特殊教育专业毕业,为了给学生更好的教育和指导,她前往重庆向阳儿童发展中心和华师大特教系进行了更专业系统的培训。假期里,她带着对美术的热爱常参加各类展览活动,到手工作坊实践学习,将适合特殊儿童的趣味手工和绘画带回课堂。妈妈也将“活到老学到老”精神贯彻到底,辛苦工作的同时报名了心理咨询师和营养师资格证学习考试,充实自己。爸爸积极参加党支部交流会议,时常抄写党章和习总书记语录。
这也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家庭。陆冰从小喜欢动物,把家中两只垂耳兔视若“小朋友”,清扫兔笼、投喂食物、梳理毛发、剪指甲、定期去宠物医院做例行身体检查都是“铲屎官”的日常工作。爸爸则是一位水养动物爱好者,看着金鱼们游来游去是他宅家的最大兴趣之一。阳台上的花花草草是妈妈的心头爱,花盆和绿植摆放错落有致,充满生机。每当寒暑假期,三人最期待的是走出去看看。用脚步丈量世界之大,用照片记录世界之美,把每一天都过得丰富美好。
“有花有草有萌宠,快乐生活每一秒;有她有他有小家,认真工作每一天。”是这三口之家的家庭格言,他们正用行动为拥有更美好温暖的家庭、创建更和谐有爱的社会努力着。
华泾绿苑小区有这样一户家庭,他们家三代同堂,家中夫妻和睦、尊老爱幼、与邻为善。平日里过着最为普通平凡的日子,但他们一家老老小小都热衷于各类公益,可以说,他们用行动和爱诠释着“最美家庭”的真谛。这就是诸晓英一家——华泾最美的一家人。
小手拉大手,全家共参与。诸晓英担任着华泾绿苑居委卫生干部一职,她平日的工作是负责小区环境卫生。自2019年4月起,该小区开始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宣传与实施,她当仁不让担任了此项任务的宣传员。镇政府安排第三方组织到居委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时,她从始至终都是主动好学,让老师教她怎么归类,课后也会从网上搜集有关如何分类垃圾的相关知识。有时也在办公室与同事们探讨什么是干、湿垃圾。她将所学的垃圾分类知识一一宣传给楼组长、志愿者、青少年等。不仅如此,回到家的她会把知识传授给长辈和孩子,垃圾装袋之前她跟家人一同耐心地将家里的垃圾分门别类。言传身教,现在正在读初中的儿子也受到了她的影响,学校里他是垃圾分类的小达人,他教同学们怎么分类垃圾;社区里他是垃圾分类的小小志愿者,不怕日晒雨淋。在家中公公也积极配合居委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当遇到垃圾不分类,不定点定时乱投放的居民时,他会主动上前进行劝阻与引导。她婆婆是小区平安巡逻队的志愿者,可以说这一家子人都在为这个社区默默付出自己的一份力。
垃圾分类的宣传者。她是小区43号楼的业主,更是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者。她每天在小区内巡逻,去各个垃圾点位、角角落落查看卫生情况。在她家楼下有对老夫妻,老先生因一次意外常年卧病在床,老太太平日忙于照顾老伴,从不顾及垃圾分类并且多次把家中不分类的垃圾放在门口,有时弄得楼道内都有一股臭臭的垃圾味,常有邻居反映。她得知此事后,主动到老夫妻家中对老太太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并手把手细心地教她把垃圾进行分类,告诉她哪些是干、湿、有害垃圾,哪些又是可回收物,经过几次的讲解,阿姨也很快便将家中的各类垃圾进行了分类,还亲手演示给她看了几遍,并表示今后也会配合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她和楼组长以及各位业主的努力,该楼道成为了文明楼组中的佼佼者。而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中,他们也不甘屈于人后,在她的带领下纷纷参与进来,很多楼道内的阿姨叔叔都报名成为了志愿者。
坚持环保的先行者。诸晓英是徐汇区华泾镇的控烟志愿者,处理华泾镇十七个居民区投诉的控烟事务。无论炎热的夏季还是下雪的寒冬,只要第一时间接到区里有居民的控烟投诉,她会立马拿好投诉单,准备好控烟标志贴,开着她的电瓶车去投诉点处理案例完善控烟的宣传工作。她被评为2019年度徐汇区优秀控烟志愿者。她说,环保是目前世界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和我们每个人也是分不开的。无论从垃圾分类角度还是控烟方面来看,都属于保护环境。日常生活中,她会利用淘米水浇花,逛超市使用环保袋,出门尽量坐公交车等等。她的环保理念是,垃圾分分类就能让世界变的干净,只要我们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创建绿色家园不会只是梦想。
基层一线的逆行者。疫情期间,她挺身而出、奋勇当先,主动承担大量工作任务,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为了居家隔离人员的每日正常生活,她甘当快递小哥、外卖员,为居家隔离人员买菜、送快递,毫无一句怨言。作为一名母亲,顾不上停课在家的孩子,顾不上孩子的吃饭,依然奋战在岗位上。她是千千万万基层社区工作者的缩影,也是最美的逆行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体现了一名社区工作者的靓丽风采。在第二轮线上口罩预约购买期间,一对老夫妇到居委求助,诸晓英第一时间接待了他们,这对老夫妇是小区里的纯老家庭,第二轮口罩预约均在线上操作,因子女不在身边,老夫妇非常犯难,了解情况后,诸晓英帮助老夫妇代为登记,并在收到短信购买凭证后,代为购买送到了老人家里,老人非常感动。
他们一家在邻居们的眼中是真正的相亲和睦,无论是老夫妻俩还是小夫妻俩,感情和睦、互敬互爱,而且对于小辈的教育也有的放矢,不论学习还是品行都教育有方。这样一个家庭,在小区中的影响力也很大,楼道内的各个家庭都以他们为榜样,家家吹起了和睦之风,也让楼道这个大家庭处处充满了和谐,邻里关系日益增进,真正以和睦小家成就了和谐大家。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26594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