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5日电(董兆瑞)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自5月1日实施以来已有3个月,垃圾分类成效如何?今天上午,记者探访了位于海淀区彰化路的五路居垃圾压缩转运站。走进压缩转运站,垃圾运输车列队排放,现场没有轰鸣的机械声,也没有想象中浓重的垃圾味儿。“海淀区超过一半的‘其他垃圾’都会先运到这儿,进行‘瘦身’再由转运车辆运输到大工村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焚烧发电,全部实现了资源化。”五路居垃圾压缩转运站站长张志永告诉记者。
五路居垃圾压缩转运站是海淀区唯一的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负责海淀区南部其他垃圾的转运工作,占全区“其他垃圾”总量的60%以上左右。记者了解到,5月1日北京市实施垃圾分类以来,厨余垃圾分出量提升,垃圾分类减量效果明显,通过五路居转运站转运垃圾减量超过100吨/日。同时,污水产生量也由原来的80吨降低到50吨左右。“其他垃圾品质提高,含水率减少,燃烧热值提升,吨垃圾产生的渗滤液较2019年同期下降5%,吨垃圾发电量从垃圾分类前的450千瓦时提高到了6月份的480千瓦时,吨垃圾发电量增长了30千瓦时,提高了6.6%。”张志永说。
另一组数据证明了海淀区垃圾分类的效果显著:5月1日海淀区厨余垃圾分出量为53吨,7月17日分出量和分出率双创新高,分别达到了352.93吨、15.7%,分出量是5月1日的6.6倍,当前每天分出量稳定在300吨以上,分出率在14%左右,95%以上的小区实现了每日分出厨余垃圾。同时,其他垃圾总体减量增效,由日均2050吨下降到目前的1940吨,日均减少了110吨,减少了5.37%。
据了解,5月1日以来,海淀区发挥区级党建示范引领、街镇统筹协调、社区合力共建作用,以“居住区、非居住区”两个维度,融合了45个委办局,成立十个工作组,构建了“两横十纵”的工作格局。各委办局与29个街镇,条块结合推进工作。把垃圾分类融入基层治理,建立了街道、社区、物业、居民、志愿组织、行业等多元参与的垃圾分类“合伙人”机制。
如今,垃圾分类已逐步成为居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融入到居民的点滴生活之中。退休教师甄意兰如今已年近八旬,是海淀街道飞达社区的一名老党员,也是一名垃圾分类志愿者。她自愿给社区居民做表率,无论大风大雨,只要有时间就一定坚守在垃圾分类驿站旁,宣传垃圾分类重要性,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被居民评为了“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指导员。在甄阿姨的号召下,有越来越多的居民,报名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共同为社区垃圾志愿服务做出贡献。
在海淀街道万泉庄北社区,桶站的探头会“说话”,这是该社区试点对垃圾分类桶站实行智能化管理,在桶站上方安装智能探头,桶站垃圾出现满溢、遗留等情况,中控室会马上收到报警,第一时间通知保洁员前往处理。该套系统还将根据前期积累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于投放餐厨垃圾不破袋、四分法分错类投放的居民进行提醒,同时,平台还将开发短信提醒功能,社区工作人员外出,也能随时收到短信提醒,了解分类站的情况,居民乱扔乱堆,根据视频影像还可以追溯,有了这套系统社区里的分类垃圾桶站明显变得更整洁了,还大大减少了人力投入。
香山街道则结合北辛村平房区的现状,特别设计打造了智能垃圾分类驿站,该驿站根据平房区的特点,特别增设了太阳能照明、指导人员值班室、非投放时间阻拦杆等人性化设计,该驿站还特为高峰期上班的人群准备了厨余垃圾代投点,在投递高峰期,可将需要投递的厨余垃圾放置厨余垃圾代投点柜内,用记号笔在袋子上写上手机号。投递高峰期过后,由驿站指导人员代投递厨余垃圾,并通过预留在袋子上的信息将数据计入到便携式智能垃圾管理系统,方便平房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北京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北京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的通知。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fenleilaji.cc/?id=24809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分类垃圾-环境保护从分类垃圾做起!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