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处理 > 近年医废处置企业违规频发专家指医废与生活垃圾协同处置成趋势
2020
11-25

近年医废处置企业违规频发专家指医废与生活垃圾协同处置成趋势

  新冠肺炎疫情让小众但重要的医废处置行业进入大众视野,后疫情时代如何提升医废处置行业的环境表现?7月29日,进一步完善医疗废物焚烧处置管理机制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专家表示,我国医废焚烧设施处置量占总量的60%,现役医废专用焚烧设施大多规模较小且部分运行时间较长。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小型医废焚烧设施将在未来被逐步淘汰。医废处置设施与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等处置设施统筹合并建设将是今后的趋势。

  环保公益组织无毒先锋发现,过去三年医废处置企业违规记录较多,尤其是医废焚烧处置企业违规情况较为严重,且医废企业自行监测信息公开度不理想。专家表示,由于一个地市通常仅有一个医废处置企业。建议政府部门加强监管,企业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新冠肺炎疫情使医疗废物处置压力激增。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30日,全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为6179.4吨/天,相比疫情前的4902.8吨/天,增加了26%。

  依据公开信息,截至2020年3月,全国共有482家医废处置企业。这些企业的主要处置方式有高温焚烧、高温蒸汽灭菌、化学消毒、微波消毒等。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高级工程师张筝介绍,焚烧为我国医疗废物处理处置的主要技术之一,2018年我国焚烧设施处置医疗废物58.8万吨,占处置总量的60%。不同技术各有利弊,对焚烧而言,优点有适用范围广、技术成熟等,但缺点也很明显,即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二噁英等。

  张筝表示,现役医疗废物专用焚烧处置设施规模多数较小,规模在10吨/日以下,且大多已运行10年以上。规模较小的焚烧设施运行工况稳定性整体较差。张筝称,根据国家发改委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不符合国家现行城市生活垃圾、医疗废物和工业废物焚烧相关污染控制标准、工程技术标准以及设备标准的小型焚烧炉”被列入淘汰类。

  据悉,《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污染控制标准》尚未出台,二噁英排放限值目前执行的是《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张筝介绍,疫情前我国已在推进医疗废物相关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并于去年11月出台了《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污染控制标准》(征求意见稿)。疫情后,该标准及相关技术文件的制修订工作得到加速推进。

  张筝参与了此标准的编制工作。她介绍,经过大量的调研、论证,征求意见稿将二噁英排放限值确定为0.5ngTEQ/Nm3。北京、上海和河北制定了更为严格的医疗废物焚烧排放地方标准,二噁英排放限值执行0.1ngTEQ/Nm3。

  环保公益组织无毒先锋认为,短时间内急剧增加的医废处理量为环境带来了压力,也为医废处置企业的合规运行带来了挑战。

  无毒先锋梳理疫情前全国482家医废处置企业的相关数据发现,在环境监管方面,2017-2019年医废处置整体表现违规记录较多,共有113家医废处置企业存在违规记录,违规记录总数达250条。企业违规主要集中于超标排污、废气排放、医废以及灰渣管理。

  相比其他类型的医废处置企业,医废焚烧处置企业违规情况较为严重,罚款总额较高。2017-2019年医废焚烧处置企业在医废处置企业违规总次数中占比达到57.4%,被罚金额占比达到79.1%。

  无毒先锋认为,这些现象说明医废处置废气治理方面环保投入或者环保设备稳定性存在问题,企业内部医疗废物管理、灰渣管理规范性存在不足。“应及时披露医疗废物处置企业的违规记录和企业落实整改环境信息,减少屡罚不改现象。”无毒先锋呼吁。

  在信息公开方面,根据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企业污染物排放的信息应当被及时披露。无毒先锋认为,医废企业自行监测信息公开度非常低。

  无毒先锋发现,482家医疗废物处置企业中,仅有56家企业在各个省、市企业自行监测信息平台披露企业自行监测排污数据,占11.62%。

  疫情期间(2019年12月中旬至2020年3月中旬)的抽样分析显示,其中35家企业在线监测数据实时公开,另外21家企业出现长时间数据空白或者数据缺失现象。其中焚烧处置企业实时监测数据超标排污现象突出,公开自行监测数据企业中日均值超标企业占比达到22.9%,超标企业平均超标次数达到6.5天。

  此外,截至2020年3月,2019年总共有24家医疗废物处置企业公开了2018年企业自行监测年度报告,仅占4.98%。

  张筝表示,由于医废处置行业规模较小,一个地市往往只有一家医废处置企业,缺乏市场竞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提质升级的积极性。

  无毒先锋呼吁,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废物处置企业日常企业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加强对医疗废物处置企业的监管力度;医疗废物焚烧处置企业应当全面公开企业自行监测数据。医疗废物处置行业应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企业优化环境管理。

  根据官方设立的目标,2020年底前实现每个地级以上城市至少建成1个符合运行要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到2022年6月底,实现每个县(市)都建成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

  张筝介绍,实际上,去年10月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利用处置能力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的指导意见》就提出了“2022年6月底前各县(市)具有较为完善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的目标,相关工作已在推进,新冠疫情加速了医废收集处置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需要注意的是,该目标并非要求每个县都要建立医废处置设施,可根据当地情况选择适宜的处置方式。

  市场普遍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医废行业将迎来显著增长。在此背景下,应如何更好地发展该行业?

  张筝建议,未来需要从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三个方面开展医疗废物污染防治。源头减量即将未受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废物分开收集;过程控制即通过收集网络的构建将医疗纳入监管范围;末端治理即通过对现有设施提质改造提升设施规范化运营水平。同时,全过程的远程监控、GPS、在线监测等现代化手段将有效防控医废收集处置过程中的环境风险。

  “未来医废处置设施将与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等处置设施统筹合并建设。”张筝称,大规模的焚烧处置设施可以使用更好的污染治理设备,更加精准的控制工艺参数,保证后续污染排放达到较低水平,这是未来的趋势。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