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桶 > “垃圾桶设计”让城市更富创意
2020
11-25

“垃圾桶设计”让城市更富创意

  千篇一律的城市垃圾桶,如果交给专业设计师设计,会发生什么?日前举行的2014上海设计创新论坛暨杨浦国家创新型城区发展战略高层咨询会上,有设计行业人士产生“奇思妙想”:在上海开展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赛,向社会公开竞标垃圾箱、路灯等公共设施的设计。

  “欧洲城市遍布大街小巷的街头艺术,很多都是公共设施设计赛的作品。和上海同为设计之都的深圳,这两年也开始了类似尝试。”高级建筑师、联创国际设计集团董事长薄曦希望上海也能提供全开放、全透明的公共平台,吸引中小型设计企业、独立设计师、设计专业学生参与,“做好了,能改善设计业的行业生态,改善城市的创意生态。”

  上海设计创新论坛开办前期,杨浦区联合上海交大对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现代设计业进行了专题调研。2007年迄今,该区域集聚了2256家企业,其中有604家从事现代设计,它们所完成的区级税收占该区域全部区级税收的54.49%。

  基于同济大学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学科优势,“环同济”是国内知名设计企业的向往之地。全国规划设计领域、市政设计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设计院大多在这里,全国排名前6位的设计类民营企业中有3家就在此驻扎。2011至今,“环同济”设计企业前五强座次始终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邮电设计院、上海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占据。去年,这5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0.2亿元,完成区级税收占604家设计企业的69.87%;算上第六到第十名,前十强完成区级税收占比80.82%,年均增长10.7%。

  “主力军”之外,其余企业数量虽然逐年增加,但在联创国际设计集团董事长薄曦看来,这并非理想的行业生态:“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大头,这一点和欧美市场类似;但从市场份额来说,国内的中小型设计企业太弱了。”

  “人们习惯用评判一般行业的标准来评判设计行业,考量设计方的规模、资质、人脉关系、历史作品等等,这样大公司自然会胜出。但是做设计这行,比的不只是企业规模。”薄曦介绍,国外设计企业有八成左右员工不足20人,但规模小并不影响它们参与竞争:由于设计市场高度细分,中小企业选择空间多,能获得的机会也多。

  “比如为某个城市设计一座机场,通过公开竞标,刚毕业的设计系学生也有机会中标。如果他们的创意被采用,马上会有各路市场资源进行匹配。在国内,这是不可想象的。”薄曦建议,在重大工程门槛高企的现实状况下,可以从多向中小企业和设计师开放中小型项目起步。

  2010年底,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发起成立“城市设计促进中心”,负责城市设计创新的推广促进工作。去年,该中心推出“小美赛”—把街道文体设施、幼儿园、学校等小于2万平方米的工程放到竞赛平台上公开招标,不设参赛门槛,招募义务评委,全程公开展示。进入机构官网,可以看到公园、文体中心、商务楼宇、大学校门等项目的竞赛公示。

  薄曦说,“国外街头经常出现让人拍案叫绝的创意,很多都是年轻的、不知名设计师的作品。不少设计师正是借这样的机会进入到公众视野。”营造创意氛围不能只通过写标语、办展览的方式,应该以更实在的方式把设计和创意植入城市肌理。

  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经纬国际设计集团董事长叶松青介绍,上海多年前就实现了重大工程招投标的全公开,但是中小型设计企业在重大项目上的竞争弱势始终存在;开辟“小项目”,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让专业设计师去设计垃圾桶、路灯、消防站,包装、推广作用大于设计本身。但是,对创意行业来说,包装很重要—让更多人看到和了解,创意才能更好地推广。”叶松青说,“各个社区都有体量比较小的公共设施建设项目,但街道没有公开招标的平台,很多时候会选择政府指定、互相熟悉的企业。这些项目大可以向更多设计师开放。”

  “政府和行业协会建了不少信息平台,但总体上点击量不尽如人意,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和信息量太少有关,供需双方都找不到想要的东西。当然,最理想的公共平台,必须是公开、透明的,能确保给所有参与者同等的机会。”叶松青表示。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