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垃圾分类 > 上海垃圾分类一年多成绩如何?
2020
11-23

上海垃圾分类一年多成绩如何?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作为全国第一个实行强制垃圾分类的城市,《条例》一出便引起热烈讨论。有人甚至感叹,做人好难啊,小时候比成绩,长大了比薪水,电脑开机比时间,走路比步数,安心做个垃圾吧,发现原来垃圾也要分类……

  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上海全市年度日均湿垃圾分出量达9318吨,干垃圾处置量控制在14173吨,可回收物回收量达到5948吨,有害垃圾分出量为2.6吨,居民区分类达标率从《条例》实施前的15%提高到90%以上;单位分类达标率达到90%,垃圾四分类在实现三增一减目标的基础上巩固保持。

  上海秉持在垃圾分类工作建设过程中不断“进化”的原则,逐一列出“问题清单”,在实践中破解难题,发挥“钉钉子”的精神,还有“榫卯结构”——即各方协同,共同让条例真正落实到位。

  垃圾分类初期,上海采取督导员、志愿者齐上阵模式,手把手教居民分类。但经过时间的锤炼,以及年初疫情的关系,部分小区改为无人值守模式,结果发现大家分类时效一点也没有退步。但为了巩固成效,有些小区党员组成的自律小组还会不间断开展上门宣传,且每周进行不定时巡查,形成长效常态化管理。此外,部分居委会还推出了公益绿色市集,鼓励居民把垃圾中分拣出来的可回收物兑换生活用品,促进源头减量。万荣佳苑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张春兰感叹:开展垃圾分类以来,湿垃圾很明显的一个增量,干垃圾很明显的减量,而且,居民的整体素质也好,社区的党建引领下的治理也好,真正提高了社区管理的水平。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与磨合,多数市民经历了一个从立法推行到内心认同的过程,上海垃圾分类工作整体维持在较高水平,但由于各地条件不同,也开始面临发展不平衡的新挑战。

  有些小区居民整体素质比较高,再加上志愿者队伍“兵强马壮”又积极热心,垃圾分类工作通常就做得比较好;但反过来,有些小区地处偏远,志愿者队伍力量不足,小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关注与理解程度不够,那工作成效自然要差一些。

  总体而言,改变人固有的习惯是不容易的,因此在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施策可以更加精细与精准,尽量避免“一刀切”,做到因地制宜。前期准备工作需要做到位,配套措施到位,服务意识到位、监督机制到位,方能让社会大众的接受度更高。

  垃圾分类减量工程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关键是“意识”的建立!需要推行更加精细与精准的措施,方能让垃圾分类发挥实效。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